历史纪事

钟会与嵇康:一场名士与权贵的致命纠葛
2025-11-17 13:19:55

在魏晋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名士嵇康与权贵钟会之间的纠葛,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最终以嵇康的悲剧性死亡而告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瓜葛呢?

初遇结怨:傲慢与自尊的碰撞

钟会出身名门,其父钟繇是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在朝中地位显赫。钟会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弱冠便入仕,深受魏帝和群臣赏识,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他年少得志,心中难免有些自负,渴望得到名士们的认可与推崇,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望。

而嵇康则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为人旷达狂放,蔑视礼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绘画和文学,在当时的名士圈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钟会对嵇康的才华和名气早有耳闻,心中十分钦佩,一直渴望能与嵇康结交。

于是,钟会精心准备了自己的著作《四本论》,满心欢喜地前往嵇康的住所拜访,希望能得到嵇康的指点和赞誉。然而,当他来到嵇康家门口时,内心却充满了忐忑,担心自己的作品入不了嵇康的法眼。犹豫再三,他竟不敢直接进门,而是将著作远远地扔进嵇康家中,然后便匆匆离去。

不久后,钟会再次鼓起勇气,再次拜访嵇康。这一次,嵇康正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他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对钟会的到来视若无睹,依旧专注地挥舞着手中的铁锤。钟会在一旁站了许久,见嵇康始终不理会自己,感到十分尴尬和失落。正当他准备悻悻离去时,嵇康突然开口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看似文绉绉的一问一答,实则暗藏玄机,针锋相对。钟会本想通过这次拜访得到嵇康的认可,却遭到了如此冷遇,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从此便对嵇康怀恨在心。

政治分歧:忠曹与拥司马的对立

嵇康不仅在个人性格上与钟会格格不入,在政治立场上也与钟会所代表的司马氏集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这一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与曹魏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曹魏政权后期逐渐衰落,司马氏集团势力崛起,但嵇康始终对曹魏政权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司马氏篡权的行为深感不满。

他公开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对司马昭的拉拢和征召不屑一顾。好友山涛举荐他出任吏部郎,他不仅坚决拒绝,还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书中痛斥司马氏集团“非汤、武而薄周、孔”,表达了对司马氏篡位的不屑和批判。他的这些言行,无疑是对司马氏集团的公然挑战,引起了司马氏集团的极度不满和警惕。

而钟会则是司马氏集团的忠实拥护者。他积极参与司马氏集团的政治活动,为司马氏集团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少功劳。在司马昭欲伐蜀时,朝中大臣多持反对意见,唯有钟会坚决支持,并被司马昭任命为镇西将军,主持伐蜀事宜。他在政治上与司马氏集团紧密相连,为了维护司马氏集团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

吕安案:导火索的点燃

吕安案成为了钟会陷害嵇康的导火索。吕安是嵇康的好友,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吕安的哥哥吕巽垂涎弟妻的美色,趁吕安外出时,将弟妻灌醉并奸污。事后,吕巽反咬一口,诬陷吕安不孝,称吕安曾殴打母亲。在魏晋时期,以孝治天下,不孝乃是大罪,吕安因此被捕入狱。

嵇康得知好友蒙冤后,义愤填膺,毅然站出来为吕安作证,力证吕安的清白。然而,他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钟会的注意。钟会认为这是一个打击嵇康的绝佳机会,于是趁机向司马昭进谗言。他诬陷嵇康帮助乱党,与吕安等人平时言论放荡,不拘礼法,有违孝道,对朝廷构成威胁。他还编造谎言,称嵇康在毋丘俭起兵造反时曾极力支持,企图将嵇康置于死地。

司马昭本就对嵇康的不合作态度心怀不满,又担心嵇康在名士中的影响力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此时,钟会的谗言正好给了他一个除掉嵇康的借口。于是,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和吕安一同逮捕入狱,并判处死刑。

悲剧结局:名士的陨落

嵇康被捕入狱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三千太学生自动请愿,要求司马昭释放嵇康,甚至表示如果不释放嵇康,他们愿意与嵇康一起坐牢。这一事件进一步彰显了嵇康在文士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力,也让司马昭感受到了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然而,司马昭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决定。他担心嵇康的存在会继续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最终还是下令将嵇康处死。在洛阳东市的刑场上,嵇康神色从容,面无惧色。他向兄长嵇喜要来自己平日最爱的琴,在刑场上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琴声悠扬,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坎坷与不公。曲毕,嵇康慷慨赴死,时年四十岁。

钟会害死嵇康,既有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也有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这场悲剧不仅是嵇康个人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的无奈与悲哀。嵇康的死,成为了魏晋时期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沉重的丰碑,警示着后人要珍惜自由和正义,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乾隆朝奇案:李侍尧死罪脱身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帝王心术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案震惊朝野。这位被乾隆帝誉为督抚中最为出色的封疆大吏,因收受下属贿赂三万余两白银被查实,按《大清律例》当处斩立决。然而,这起看似铁证如山的案件却经历了三次死刑判决、两次赦免的戏剧性转折,最终以李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