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刘鄩败仗之因:多因素交织下的军事失利
2025-05-14 16:49:51

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时代,刘鄩作为后梁名将,以其用兵“一步百计”、大局观强而闻名。然而,他在与晋军的作战中却屡次吃瘪,遭遇了惨痛的失败。深入探究刘鄩打败仗的原因,可以发现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皇帝瞎指挥与猜忌:战略决策的致命干扰

后梁末帝对前线将领的瞎指挥和猜忌,是刘鄩打败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梁晋争霸的关键时刻,皇帝不根据敌情实际,全凭主观意愿强令刘鄩出战。

例如,在刘鄩驻军莘县时,末帝以河朔危急、师老于外、饷馈不充为由,遣使赐诏微有责让,要求刘鄩出战。刘鄩奏以寇势方盛,未可轻动,但末帝不悦,复遣促战。刘鄩迫于圣旨难违的压力,只能率军自莘县北进至元城,结果突遭晋军前后夹击,七万梁军大部被歼,余众溃散,而刘鄩本人仅率数十骑兵仓皇南逃。皇帝的瞎指挥让刘鄩无法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行事,打乱了他的作战计划,使得梁军陷入了被动局面。

同时,末帝对刘鄩的猜忌也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将领们在猜忌的氛围下,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战中,对刘鄩的指挥也可能产生怀疑和动摇,这无疑给梁军的作战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刘鄩自身战略失误:战术执行与应变不足

远程奔袭决策失误

刘鄩在远程奔袭作战中,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袭击太原时,竟带了几万步兵前往,而远程奔袭关键在隐蔽和速度,兵力多并不见得有利。他当年袭击兖州只用了区区几十人就成功,但此次却忽视了太原的防御情况和晋军的实力。

在敌境徘徊犹豫,让胜机白白丧失。当时已走出险地的梁军多达六万,而太原城防不过几千人,周德威的幽州援兵更只有一千多,他无论学汉尼拔攻罗马,忍住饥饿疲劳拼死一攻,或趁李存勖大兵未到转兵东进,向当时还在梁朝手里的沧州考虑,都不是没有胜机,结果他既不敢攻城,又不舍得撤兵,最终导致失败。

消极情绪影响士气

刘鄩的消极情绪也严重影响了部下的战斗意志。莘县决战虽是昏招,但既然不可改变,就应该横下一条心全力血拼,然而刘鄩却悲观失望。战前他让每个部将喝一大盆黄河水,说什么“一盆水喝下去都这么难,何况这许多劲敌”,这种消极的情绪在军队中迅速蔓延,使得士兵们对战斗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在元城西决战时,梁军兵力依旧占优,如果发挥步兵善守的特长,以少数兵力死守一面,集中优势兵力先攻破一路晋军,还有一线胜机,但刘鄩却摆出个看似两面能守、实则两头挨打的圆阵,结果在对方骑兵轮番冲击、左右夹攻下一败涂地。

兵书运用不当: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刘鄩精通兵书《六韬》,喜欢照兵书战法机变用兵,但却缺少实战经验,不能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战争中。晋军弄清他的这一弱点之后,便设计扬言说要率兵返回太原,命令符存审留守魏州,表面上率兵西归,给刘制造假相,实际上是悄悄屯兵于贝州。

刘鄩果然以假当真,亲率一万多人攻打魏州城东,正中晋庄宗之计,晋军即从贝州返回来袭击他。毛泽东曾对刘鄩读兵书的情况作出批注,认为刘鄩精通《六韬》,但不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不会把“六韬”理论运用到具体实际的战争中去,所以老打败仗。这也反映出刘鄩在兵书运用上的不足,过于依赖兵书理论,而忽视了战争的实际情况和变化。

晋军灵活战术:针对性打击的优势

晋军在与刘鄩的作战中,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对刘鄩进行了针对性的打击。晋庄宗和各位将领商量说:“刘鄩学习《六韬》,喜欢用机智用兵,本想向我示弱,然后袭击我,现在他被梁末帝逼着,一定想速战速决。”于是晋军扬言说要率兵返回太原,命令符存审留守魏州,表面上率兵西归,却悄悄屯兵贝州。

刘鄩果然上当,率领一万多人攻打魏州城东,晋军则从贝州返回来袭击他。晋军两支部队配合,对刘鄩的军队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让刘鄩措手不及。晋军的这种灵活战术,充分利用了刘鄩的弱点,使得梁军在战斗中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刘鄩打败仗是皇帝瞎指挥与猜忌、自身战略决策失误、兵书运用不当以及晋军灵活战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刘鄩在战场上屡屡受挫,最终导致了梁军的失败。这也反映出在战争中,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还需要有良好的决策环境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司马朗之死:盐与瘟疫交织的历史谜团

  在三国历史中,司马朗作为司马懿的长兄,其死因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多放点盐就死了这一说法,更是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讨论。本文将结合真实资料,深入剖析司马朗之死的真正原因,以及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司马朗生平与死因背景  司马朗,字伯达,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