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9月28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日子。在这一天,凉州军阀董卓利用宫廷混乱的局势,废除了汉少帝刘辩,并拥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后来的汉献帝。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汉王朝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也为后来的三国乱世埋下了伏笔。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与外戚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汉灵帝在位期间,昏庸无能,致使宦官势力日益膨胀,外戚势力则试图通过权力斗争来维护自己的地位。汉灵帝去世后,年仅14岁的汉少帝刘辩即位,然而他并没有能力控制朝政,反而成为宦官和外戚争斗的牺牲品。大将军何进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但最终在宦官的阴谋下被杀,导致宫廷陷入混乱。
董卓原本是凉州的一名地方军阀,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地方的控制,逐渐积累了巨大的势力。在汉灵帝去世后,董卓看到了东汉中央政权的混乱局面,决定采取行动。他奉诏率兵进入洛阳,迅速掌握了朝政大权。
废帝立献
董卓在控制朝政后,开始考虑更换皇帝,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认为汉少帝刘辩无能,不足以驾驭天下,而陈留王刘协则聪明伶俐,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此外,刘协与董卓有同族之谊(尽管这种关系并不确切),因此董卓决定废黜刘辩,立刘协为新帝。
公元189年9月28日,董卓召集百官,宣布废帝决定。在董卓的淫威之下,百官不敢表示反对。于是,刘辩被废为弘农王,而刘协则被拥立为皇帝,改元永汉(同年十二月复为中平六年,改明年为初平元年)。从此,刘协开始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
董卓的专权暴政
董卓在废帝立献之后,自封为相国,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他的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董卓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各地士人的强烈不满。为了平息反对声音,他重新任用党人,但这一举动并不能平息各地的愤恨。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由于起兵的州郡都在关东,所以史称“关东联军”。关东联军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从北、东、西三面来包围洛阳。然而,由于关东联军内部矛盾重重,未能形成合力,最终未能推翻董卓的统治。
董卓之死与后续影响
董卓在关东联军的威胁下,于初平元年(190年)二月下令迁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庙,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这一行动进一步加剧了东汉王朝的衰落。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密谋刺杀董卓。四月,吕布在未央殿大会中刺杀了董卓。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共同主持朝政,但未能稳定局势。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起兵作乱,攻打长安。六月,长安城沦陷,王允被杀,汉献帝刘协再次落入乱臣之手。
董卓之乱虽然历时短暂,但却对东汉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董卓的专权暴政引发了各地士人的反抗,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