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秦始皇的施政是“暴政”吗?为何对于他的评价逐渐趋于正面?
2023-04-19 11:28:24

  电视剧《大秦赋》播出后,关于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迅速成为热议的焦点,其实关于秦始皇施政是不是“暴政”,要分两方面来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系列新政,以及秦国法家思想下的高压统治,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秦始皇的施政显然是“暴政”无疑,但对于后世之人而言,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却显然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因而近现代以来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开始逐渐趋于正面。

  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秦始皇的施政乃是暴政无疑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彻底摒弃了周朝分封制下的一系列政策,开始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统治,并迅速将已经在秦国取得成功的政策推向全国,其实这些政策革新本身并无问题,可问题就出在了秦始皇施政的过程。

  1、大面积的政策革新超出了百姓承受能力。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仅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而且对于文字、度量衡、车轨、货币等进行了全面统一。然而,这些包含了百姓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政策,无疑从根本上打破了六国百姓数百年的生活习惯,百姓的旧有生活秩序完全被打破,这显然超出了百姓们的接受能力,即使这些政策有利于国家统一,但百姓们却根本接受不了,因而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这也是秦朝新政施行以来,全国各地叛乱现象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2、“世卿世禄制”全面废除六国贵族难以接受。虽然自春秋战国以来,“世卿世禄制”便已经逐渐崩溃,但由于当时中原各国变法并不彻底,六国贵族仍然保留有一定封地、财权和兵权,然而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随着全面推行郡县制,等于从制度层面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六国贵族后裔将就此丧失封地,被与其他百姓一起编入户籍、沦为平民,需要自食其力、耕田种地,对于六国贵族来说,这显然令他们难以接受。而当时秦朝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最低也就到县一级,县以下属官仍然多以当地声望卓著者担任,其中不乏六国贵族后裔,这些人虽然特权不再,但仍然拥有一定影响力,这点从刘邦所在的丰沛就不难看出,如此可想而知秦朝制度推行的难度。

  3、法家思想下的高压统治与民间积聚的怨气。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便始终坚持法家治国思想,而其核心便是“法网严密、高效执行”,即以严格的奖惩制度来确保朝廷政策推行,秦国统一天下之后,随着“秦法”的大规模推行,这一思想得以沿用。前文说过,由于民间的恐慌和六国贵族的抵触,秦朝政策推行难度极大,然而朝廷却并不考虑其中因果,在法家治国思想下,他们只懂得以严格的奖惩来确保制度的推行。然而,秦法之所以在秦国能取得成功,与秦国特殊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分不开的,但这却并不适用于长期享受先进文化思想的中原各国。结果,一方面是民间不断积累的怨气,另一方面则是朝廷毫不妥协的持续高压,秦政于是在百姓眼中,自然也就变成了“暴政”。

  4、士子阶层因丧失入仕之路而对朝廷不满。随着春秋战国以来“世卿世禄制”的崩溃,列国君主开始大量吸收士子入朝为官,但由于当时并没有官员选拔机制,士子入仕仍以“游说”为主。然而,由于秦朝统一天下后推行法家治国思想,秦始皇派往各地的官员主要为熟悉《秦律》者,结果导致各学派列国士子的入仕之路就此断绝。虽然秦始皇为此创立了“博士”职位,以列国士子充任,但这些仅有议政权,而没有施政权的职位,显然无法平息士子阶层的怒火。由于秦文化与中原各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列国士子本就对秦国在思想上保有优越感,对秦文化极为鄙夷,如今再加上入仕之路的断绝,他们岂能不对秦国的统治生怨,进而引发了此后的“焚诗书”事件,结果导致朝廷与士子阶层彻底决裂。而在那个读书人相对较少的年代,士子阶层无疑拥有着引导舆论的能力。

  5、秦始皇时期基建工程太多百姓痛苦不堪。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稳定,秦始皇在大肆革新的同时,又开启了诸多大型工程,例如大咸阳宫、骊山大墓、长城、灵渠、秦直道、西南栈道等,同时又接连向百越和匈奴用兵。从近现代出土的云梦秦简来看,虽然秦朝的《徭律》和《戍律》相对较为合理,但由于那个时代生产运输手段相对落后,而全国人口又不是太多,同时期开启如此多的大型工程和战争,无疑加重了每个百姓的服役时间,每年接受征发那是常有的事。其实,这也并非秦始皇不体恤百姓,而是源于秦国固有的统治思想作祟,对于秦国百姓而言,频繁的劳役他们早已适应,但对于六国百姓而言,他们何尝经历过这些,一时间想要让他们适应,恐怕并不容易。

  如上所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从政策本身而言似乎并无问题,但在施政过程中,由于中原列国与秦国的巨大差异,导致六国百姓难以接受进而心生怨恨,再加上秦始皇时期的大规模基建工程,以及六国后裔和士子阶层的推波助澜,秦政于是便变成了暴政。

  如果从后世角度来看,秦始皇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

  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或许残暴,但从后世角度来看,秦始皇却是个终结了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伟大君主,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其获得正面评价的关键。

  1、从封建统治阶段进入帝国统治阶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统治,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八郡),郡下设县,其中各郡、各县官员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免,如此一来便使得君主的权力直接深入到了秦国各地,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秦始皇的这种集权统治模式,可以说让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使得中国就此从封建统治阶段开始进入帝国统治阶段,并就此延续长达两千余年,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期,而秦国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被多级制取代。

  2、打破文化壁垒推进了思想文化融合。历经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和战争,东周名义上还是个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早已是四分五裂,尤其是文化思想方面,不仅各国截然不同,且已经形成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壁垒。秦始皇在尝试文化融合失败后,最终选择了更为直接的“焚书”,虽然此举过于粗暴,但也就此打破了各国间的文化壁垒,为汉朝以后文化思想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而这则是形成统一民族观念和大一统思想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得以源远流长的文化基础。

  3、三公九卿制度影响了后世官僚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虽然由于没有配套的官员选拔机制,再加上秦国法家治国思想的影响,导致引起了士子阶层的不满,但“三公九卿制”对于后世的官僚制度影响却极为深远,无论是汉朝对该制度的继承,还是隋唐以后的三省六部制,其实都是以三公九卿制为蓝本发展和改革而来的,其背后均能找到三公九卿制的影子。

  4、土地私有制与自耕农经济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曾经的井田制已经逐渐走向崩溃,但山东六国由于变法并不彻底,导致土地仍然普遍掌握在卿大夫手中。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开始在秦国全面推行“黔首自实田”制度,全面废除井田制等各种土地制度,标志着土地私有化制度的全面确立,自耕农经济就此建立,该制度同样影响了秦朝以后的两千余年,历代王朝皆对该制度进行了继承。

  5、贵族统治被精英统治时代所取代。如前文所述,由于春秋战国以来各国变法并不彻底,“世卿世禄制度”仍然得以一定程度延续,直到秦始皇时期才全面废除了贵族特权,就此让贵族统治成为过去式。而自秦朝推行“二十等爵位制”,百姓们必须依靠功劳来取得爵位,这不仅给百姓们提供了一条晋升之路,而且也使得旧有的阶层固化被一定程度打破,从而使得贵族统治开始逐渐被精英统治所取代,虽然这个过程相当漫长,直到“科举制”全面推行后才算真正完成。与此同时,秦朝的“二十等爵位制”,对于后世的爵位制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中原王朝开始走出黄河、长江流域。作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南征百越之战历时长达五年(前219年至前214年),在付出了多达三十多万军队的代价之后,将东瓯、闽越和岭南土地全部纳入治下,并设立闽中、南海、桂林、象郡等郡。而北征匈奴之战,则以蒙恬率军击退南下之匈奴,收复河南之地(河套地区),设立九原郡,并鼓励、迁徙民众移居边地。两战之后,使得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真正走出了黄河、长江流域,岭南和河套地区自此之后开始成为中原王朝的固有领土。

  以上种种,才是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真正贡献,他所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可以说对后世王朝,甚至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才是近现代以来,秦始皇评价逐渐正面化的原因。

  综上所述,对于秦朝百姓而言,秦始皇的制度或许残暴,但对于一个后世者而言,以秦朝百姓的视角来分析秦始皇,固然有一定可取之处,但却过于片面。毕竟,对于我们这个延续了数千年的国家而言,秦始皇的历史贡献,同样不可磨灭。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庭坚:北宋书法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称为江西诗派鼻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生于1045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