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孙权执政后,他哥哥孙策的后代们过得怎么样?
2023-04-04 10:39:55

  孙权,即吴大帝,他是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统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当政后,对他的哥哥孙策,以及孙策的子孙,都不怎么好。

  众所周知,孙权能成为东吴之主,与他的哥哥孙策遭逢意外有很大关系,若不是孙策壮年早逝,根本轮不到孙权出头。

  想当初,孙策仅带了一千多兵卒,以及百余个门客离开袁术,可谓是极其势单力薄。

  但就是凭着这点力量,孙策积少成多,加上其颇有号召力,吸引不少人才来投,才逐渐有了一定规模。

  有了部分实力之后,孙策先后又击败曲阿的刘繇、吴郡的许贡,以及会稽的王朗,终于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随后,因袁术僭越称帝,孙策正式与其决裂,并在之后又占据丹阳,这就让其的实力更进一步,而朝廷也认可了孙策,封其为吴侯。

  从这个过程中来看,孙策能起家发迹,完全是靠着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在此之后,孙策再接再厉,继续拓展自身实力范围,先袭取庐江,后又打败黄祖,另外还收降了豫章太守华歆

  这一套操作下来,孙策终于统一江东。

  到了这个时候,孙策已经成为汉末时期不容小觑的诸侯之一,就连当时的曹操都说,难以与其争锋,不得已之下,只能采取与孙策结为姻亲,以便对其进行安抚。

  但就在孙策的事业达到巅峰之际,他却突然遭逢意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正对阵官渡,而孙策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因此他就计划袭击许都,把汉献帝抢回来,也过一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瘾。

  不过,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因为孙策突然死了。

  孙策突然死的原因,是由于遇刺,史料记载,他某天前往丹徒山中打猎,当时也有部下跟随,结果孙策逞能,骑了一匹快马,愣是把自己的随从远远的甩在身后。

  结果,孙策就这样只身进入了丹徒山。

  进入丹徒山后,落单的孙策遇到了三个人拦路,而这个三个人,正是之前被孙策所杀的许贡之门客,他们拦截孙策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为许贡报仇。

  虽说孙策也是一个猛将,但有道是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因此,一番厮杀之下,孙策虽然击杀了三人中的一人,但仍然被其余二人射中面颊。

  幸运的是,孙策的随从已经赶到,将剩余二人击杀后救下了孙策,这才没让孙策命丧当场。

  但即使是这样,孙策也身受重伤,回去之后,伤势愈发严重,而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只能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虚岁十九的孙权,接管了江东。

  当然,孙权接管江东后,也确实将江东带至巅峰,他对内重用周瑜张昭等人,稳定内部形势,使得孙策死后一度十分动荡的江东日趋稳定。

  对外,他锐意进取,平定了庐江太守李术之乱,又收服山越,并最终击杀黄祖,算是给哥哥报了仇。

  完成这些后,孙权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并在赤壁之战中一举获胜,随后又在荆州大败关羽,另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最终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登基称帝。

  但在不断拓展事业的同时,孙权对于哥哥孙策的身后事,却显得颇为“自私”。

  首先,在追谥问题上,孙权相当吝啬。

  孙权在武昌称帝后,对自己的父亲孙坚,以及哥哥孙策,分别进行了追谥。

  所谓追谥,就是对某个已经去世的人进行追加谥号,毕竟如今孙权都当皇帝了,因此,理应对父亲和哥哥进行追谥。

  更何况,江东基业也有孙坚和孙策的一部分功劳,但在具体的追谥中,孙权却对父兄二人,进行了区别对待。

  他先是将自己的父亲孙坚,追谥为了“武烈皇帝”,另外,将自己的哥哥孙策,追谥为长沙桓王。

  如果按照权力的接替顺序来讲,孙坚算是第一代,孙策算是第二代,而孙坚则算是第三代,因此,他追封父亲为皇帝这倒是没错。

  但是他追封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就明显存在有很大问题。

  要知道,孙坚在东吴政权的建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可要比孙策少的多,既然他都能被追谥为皇帝,孙策理应也该被追谥为皇帝才对。

  可惜孙权没有这么做,硬是把一个所谓的长沙桓王塞给了哥哥。

  更重要的是,孙策这个所谓的长沙桓王,还是不能世袭罔替的那种,也就是说,仅有已经死去的孙策享有,孙策的后人,是不能袭爵的。

  而对于孙策的儿子,孙权的安排更是“凉薄寡恩”的很。

  孙策只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孙绍。

  在孙策遇刺时,孙绍年纪尚小,等到孙绍的叔叔孙权登基成为东吴大帝之际,已经长大成人的孙绍,仅被封为了“吴侯”。

  并且,这个吴侯,孙绍也没干多久,没多久,又在孙权的安排下,其爵位被改为上虞侯。

  另外,孙绍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就是孙策的孙子孙奉,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堂兄弟,也就是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所杀。

  这么一来,当初对东吴基业建立有着巨大贡献的孙策,算是彻底绝了后。

  上述便是在孙权当政之后,对待哥哥孙策,以及孙策后人的待遇,而从这个待遇中就可以看出,孙权对哥哥孙策,以及其后人属实不怎么样。

  尤其是他连一个皇帝的虚名,都不愿意追谥给哥哥,甚至连长沙桓王都不愿意让自己的侄子承袭,这种做法,真的可以说是极其“凉薄寡恩”。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孙权会如此对待哥哥孙策以及其后人呢?其实这背后深究起来,都是孙权打的一手“如意算盘”。

  第一,如果把孙策追谥为皇帝,那么将来孙权死后,皇位传给谁就是个问题。

  前文讲到,在孙权登基称帝时,他的大侄子,也就是孙策的儿子孙绍,已然成年,而这个年纪,对于孙权来说,明显是一个潜在的隐患。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作为孙策的儿子,在法理上,也是可以当皇帝的。

  虽说在早期,是因为孙绍年幼,江东不稳,孙策不得已才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孙权,但如今孙绍已经长大了。

  哪怕是当前孙权还活着,但他总有去世的一天,到那个时候,皇位是不是该由其接替?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自私的,因此从情理上来说,孙权肯定是想将来传位给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侄子。

  因此,孙权必须想办法,让孙绍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继而打消他的这个念想。

  这么一来,孙权是万万不敢将哥哥孙策追封为皇帝的,因此一旦如此,那么就意味着,孙绍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而假如他有了资格,势必会想办法夺得皇位,比如联合朝中大臣等等,真要那样的话,不仅孙绍会和孙权的儿子产生争斗,甚至孙权都未必能安享晚年。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孙权是不会追谥哥哥为皇帝的。

  其实这种做法,也是孙权在效法他人,历史上出现过类似的例子,当初汉光武帝刘秀,他的哥哥刘縯,情况与孙策几乎是一模一样。

  同样是奠定了基业之后,在壮年之际被杀,并且也是在他死后,刘秀才接管了权力。

  而到了刘秀登基称帝后,对哥哥刘縯,仅仅追谥为“齐武公”,数年之后,又再次追谥,封为了“齐武王”。

  刘秀的做法,正是考虑到未来皇位更迭,为了避免将来哥哥的儿子有“非分之想”,干脆从根源上杜绝这个问题发生。

  而回过来看孙权,其心思和考量,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不如刘秀的是,人家刘秀好歹还让哥哥的王爵世袭罔替,但孙权却连这个都不舍得,所以说他吝啬也不为过。

  总之就是,孙权不追谥哥哥为皇帝,就是怕将来这会给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带来麻烦,所以与其到时候麻烦,倒不如提前杜绝。

  除了这个因素之外,也有孙权在其中的“小心思”。

  什么小心思呢?说的简单点,就是不想承认哥哥孙策对江东的功绩。

  当初,在孙策创业期间,孙权只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而开疆拓土的艰辛,孙权是没怎么经历和体会过的。

  这就意味着,孙权在江东的创业过程中,存在感并不高。

  当然,这并不是说孙权没有功劳,相反,他的功劳也不小,但那都是孙策死了之后的才发生的事情。

  因此,如果孙权将哥哥孙策追谥为皇帝的话,这就相当于,他承认了哥哥曾经对江东的丰功伟绩。

  但这种做法,明显是往别人脸上贴金,同时又降低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威信。

  而按照孙权的性格,他愿意干这种事情吗?当然不愿意,更何况他这么做的话,还会造成一个麻烦。

  什么麻烦呢?如果追谥哥哥为皇帝,那就意味着承认了哥哥的功绩,而承认哥哥的功绩,是不是就得承认当初追随哥哥打天下的老臣们的功绩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承认这些老臣的功绩,那些跟随孙权打天下的人,又会不愿意。

  毕竟蛋糕就这么大,多一个人分,剩余的人就会分的少一点,这对于新一批的功臣来说,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毕竟是他们帮助和见证了孙权的登基称帝,因此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别人抢了自己那份功劳的。

  更重要的是,当初跟随孙策的老臣,基本上都已凋零,而新一批的功臣则正值壮年,这两者对比,是个人都知道该选择谁。

  所以,为了让新一批的功臣支持自己,进而稳定自己的地位,孙权必须选择无视哥哥。

  还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那就是孙权这个人,本身就凉薄寡恩至极,因此他这么对待哥哥孙策,一点都不奇怪。

  前文中提到,刘秀对待哥哥刘縯,虽说也是没有追谥为皇帝,而仅仅是追封为王爵,但起码,他还让哥哥的王爵,世袭罔替传了下去。

  刘秀的哥哥刘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章,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齐王,而小儿子刘兴,则被封为了北海靖王。

  并且,刘秀对这两个侄子相当不错,史料记载为“抚育恩爱甚笃”。

  但反观孙权,却相差甚远,不仅不让侄子继承长沙桓王的爵位,同时后来封的吴侯也不让侄子当的安稳,又改为了上虞侯。

  由此可见,孙权对于侄子孙绍,始终还是不放心。

  而再去看孙权晚期的作为,比如他亲手赐死自己的四儿子孙霸,又废掉了三儿子孙和,另外派人活生生的骂死了陆逊,足以可见,孙权是一个生性凉薄的人。

  对自己亲儿子以及重臣尚且如此,所以,对待已经死去的哥哥孙权,以及自己的侄子,孙权自然就好不到哪里去。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孙权至少没在孙绍活着的时候杀了他,这一点,就已经算是孙绍福大命大了。

  但孙绍虽然得以善终,不过孙绍的儿子孙奉,结局却不怎么好。

  史料记载,孙绍死后,其子孙奉承袭了上虞侯的爵位,此时东吴的皇帝已经是孙权之孙孙皓,他听闻民间说孙奉有可能会夺回皇位,因此一怒之下,将孙奉诛杀。

  至此,孙策这一脉,算是绝了嗣。

  而这么看来的话,孙策的子孙整体上的结局确实不算太好,他本人被弟弟孙权强行塞了一个不能世袭罔替的长沙桓王爵位,而他的儿子孙绍,则在孙权的安排下,先是被封吴侯,后又改上虞侯,期间不用说,肯定是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边缘人物,而孙策的孙子孙奉,则是莫名被杀,这便是孙策祖孙三代的凄凉结局。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二王:东晋的书法传奇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