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李广为何没能封侯?有哪些客观、主观因素?
2023-03-15 11:10:33

  李广是西汉时期名将,他从军四十余载,但一生最高只做到了两千石的俸禄官,始终没能再进一步,以致从司马迁起便已经有了“李广难封”的感慨。“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尽管李广的遭遇获得了后世的广泛同情,但纵观李广的一生,其始终难以封侯虽有客观原因,但同样也有着主观因素。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李广成名于文景年间,但大背景下难以封侯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乃秦朝名将李信后代,因其家世代传习射箭,因而李广便也习得了一身武艺。汉文帝十四年(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精通骑马射箭而斩杀匈奴首级很多,因功被封为汉中郎,李广由此开了从军生涯。

  关于李广的射箭功夫,《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三处记载,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从这几处记载来看,李广的确有一定的骑射功夫,而且力气很大,但其射箭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为了确保命中率,往往要等到敌人或野兽距离很近时才放箭,结果导致虽然射杀了老虎,但自己也被老虎所伤。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李广显然是个具有一定武艺,且胆略出众、作战勇猛的武将,这一点在其军事生涯中其实也多有体现。也正因此,在跟随汉文帝几次狩猎后,汉文帝表示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时代,当能封得万户侯。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先后任陇西都尉和骑郎将。汉景帝三年(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李广改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李广在昌邑城下冲入敌阵,夺取了叛军大旗,从而声名大振。然而,李广由于私下接受了梁王刘武授予的将军印,虽立功却没能得到封赏,而这应该是李广距离封侯最近的一次,可惜错过了。

  后来,李广调任上谷太守,时常与匈奴匈奴交战,结果由于他不要命的打法,把时任典属国的公孙昆邪给吓惨了,哭着对汉景帝诉苦,“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但他太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迟早要阵亡”(《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载,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汉景帝没有办法,便又将李广调任上郡太守,后来又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因其作战勇猛,闯出了一些名声。

  文景年间,由于汉朝自身的国力问题,对匈奴仍延续和亲政策,双方虽然时有交战,但汉朝主要采取的是防守反击策略,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匈奴劫掠,双方并无大规模战事爆发,因此虽然立功容易但也难以大有斩获。

  翻看《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不难发现,虽然期间有九十多人得以封侯的,但依靠与匈奴交战而封侯者没有一个,与匈奴有关的封侯情况只有两种,一种是父亲战死而给儿子封侯,另一种则是匈奴贵族投降而封侯,李广显然不符合这两种情况,因此虽然多有战功,但没有封侯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李广适合小股部队突袭,但不适合大军团作战

  纵观李广的一生,其所立战功大多集中于担任太守期间,彼时虽然匈奴南下袭扰频频,但其主要目的却是为了掠夺物资和人口,而并非与汉军主力正面交战,因此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分散兵力四处掠夺。

  因此,当时的将领大多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减少损失,即使主动出击面对的也仅是小股敌军,这是当时李广能够多次立功的原因,而从李广的作战方式和治军方式来看,他的确适合这种小规模的战争,但却并不适合大军团作战。

  《史记》中对于李广作战记载的较为清晰的一次,发生在李广担任上郡太守期间,当时汉景帝派了亲信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个骑兵出营,结果与三个匈奴人遭遇,宦官被射伤,那几十个骑兵也被射杀殆尽。

  宦官逃回后告诉李广,这三人应该是匈奴射雕之人,于是李广带了一百多骑兵前往追击,结果射死两人,活捉一人,然而正当李广准备回军时,却与数千匈奴骑兵遭遇,然而匈奴人却认为是汉军诱敌的骑兵,竟然一时间也不敢主动进攻。

  结果,李广带着麾下将士非但不跑,反而主动进到距离匈奴仅两里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主动下马解鞍,结果匈奴将领更加认定李广等人是在诱敌,反而更加不敢进攻,双方一直僵持到天黑,担心被偷袭的匈奴兵竟然主动撤走了,而李广天亮时分才回到军队驻地。

  此战固然体现出了李广的急智,但同样暴露出了他的缺点,身为一军主将,竟然为了三个匈奴兵便离营出击,大军甚至都不知道主将去了哪里,如果真的遭遇到匈奴主力进攻,岂不是损失惨重?

  在治军方面,李广同样暴露出了极大的不足,虽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体现出了李广善待士兵,因而深受士兵爱戴。

  但同时也记载,“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意思是说李广行军无严格队列,喜欢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也不严格约束士兵,任由士兵自由行动,晚上也不打更巡逻,幕府简化行军文书记载,只是由于远远布置了斥候,这才没有遇到危险。

  对此,程不识曾评价,“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意思是说,李广治军太过简单随意,如果敌人突然进犯,必然要吃大亏,不过由于在李广麾下当兵较为安逸,因此士兵都愿意追随他。

  从以上记载来看,由于李广早年在文景年间从军的关系,其军事套路早已经在这个时代定型,他的这种战争思想更适合文景年间的小股部队突袭,他也正是凭借这种战争思想,在文景年间取得了一定战功,但却并不适合在汉武帝年间指挥大兵团作战。

  汉武帝年间多次随军出征,但始终难以取得斩获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在经过汉初近百年的积累后,西汉此时已经具备了对外作战的国力,而得益于文景年间闯出声名,汉武帝在选拔将领时,有不少人都言称李广为名将,于是李广得以从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听从王恢的建议,于马邑埋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军队,“(李)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率领军队出征,但由于匈奴单于识破了汉军意图,诸路汉军皆无功而返。这次行动的失败,倒与李广没什么关系。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南下入侵上谷郡,汉武帝命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领骑兵一万,兵分四路攻打匈奴,结果除了卫青获胜外,李广、公孙敖皆战败,公孙贺则无功而返,尤其是李广不仅兵败,自己也被匈奴活捉,虽然事后得以逃回,但亦被免为庶人。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再度大举入侵,先杀辽西太守,后败渔阳守将韩安国,韩安国退守右北平后去世,李广这才得以重新被启用。不过,或许是由于两年前的战败影响,李广仅仅被任命为了右北平太守。在此期间,由于文景年间闯出的名声,匈奴数年内都没有再入侵右北平郡,结果李广又面临着无仗可打的境况。

  直到元朔六年(前123年),重新担任郎中令的李广被任命为后将军,再度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此战虽然多有斩获,各路将领也多因杀敌俘敌达到标准而封侯的,尤其是霍去病以八百人歼敌两千,表现极为突出,获封冠军侯,偏偏李广没有任何功劳。

  元狩三年(前120年),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出右北平,配合张骞出征匈奴,结果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起兵包围,再加上张骞没有按照预定日期抵达, 结果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战后,张骞被降为平民,李广则功过相抵。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年迈的李广多次请求出战,汉武帝最终同意他出任前将军,然而卫青因好友公孙敖刚刚被夺爵,为了让其立功重新获得封赏,卫青有意将李广调往东路军,结果由于没有向导,又遭遇到迷路。事后,由于李广军中行军文书本就不全,没办法解释清楚迷路问题,气急攻心之下李广竟然就此自刎而死(其实这次事件卫青未必就没有责任)。

  如上,汉武帝时期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不仅出动兵力极多,而且也改用了长途奔袭的作战方式。由于文景年间的名声,李广初期的确得到重用,但在首次战败被俘之后,汉武帝和李广其实都意识到他根本不适合指挥大兵团作战,然而由于此时李广年龄太大,想要适应新的战术已经不太可能,结果便是要么无功而返,要么惨遭战败,要么迷路丧失战机。

  作为一个驰骋战场四十余年的老将,李广其实也挺悲剧的,他并非没有能力,然而他的治军方略和作战方式,虽然适合文景年间的战争形势,但却奈何当时难有大的功劳获封,到了汉武帝年间好不容易有了立大功的机会,奈何却又不适应汉武帝年间的战争形势。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探寻姒仲康的寿命之谜:了解夏朝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

  姒仲康,作为夏朝时期的重要君主,承载着中国早期历史的重要篇章。在探索中国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时,对于如姒仲康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常常抱有一个基本的好奇——他的寿命。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和史料的有限,关于姒仲康的具体年龄,现代研究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