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是唐朝时期名将,他在安史之乱中手握二十万大军,却败给了安禄山,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哥舒翰其实并不是真的打不过安禄山,而是败给了当时复杂的时局,败给了君王的猜忌。准确来说,哥舒翰其实是败给了身后那群猪队友!
这事,其实还得从头说起。
唐朝初年,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本就是隋朝的顶级大贵族,所以实际上,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很多制度也都是承袭前朝。
这些制度当中,就包括军制。
唐朝开国之后,在军队系统方面,选择承袭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其实也不是隋朝发明的玩意儿,而是当年南北朝时期的大权臣宇文泰首创。府兵制的核心,就是兵农合一。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去种地;打仗的时候,士兵被召集起来,去前线打仗。
这种军制,在南北朝那会儿,其实是相当先进的。因为这套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国力,促进生产,保障经济发展。相比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国防开支的压力,要下降太多太多。
但是,到了唐朝,这套制度的问题开始逐渐体现出来。最开始的时候,这套制度还比较好用。李家能够统一天下,这套制度也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唐朝地盘越来越大,问题开始出现了。以前的北周和西魏,地盘都比较小。士兵们打完了仗,回家也不耽误收麦子。但是到了唐朝就不行了,因为唐朝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
尤其是到了李治时期,唐朝的版图,东至朝鲜半岛,西到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地区,北到贝加尔湖。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关中地区的士兵,原本正在家种地呢,忽然听说要去中亚那边打仗了。所以就得马上集结到长安,然后大军开拔,从长安一路跑到中亚那边,打一仗,然后再回来。就算再怎么顺利,也不是一两个月能够完成的。等回到家的时候,地里的麦子估计早都烂没了。当时唐朝人也不傻,谁愿意放着地里的麦子不收,大老远跑到中亚那边去打仗啊?所以到了后期,唐朝征兵也是一大问题。
这咋办呢?我大唐的士兵,不能把时间都花在赶路上面啊!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李隆基决定,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所谓募兵制,就是招募职业化的士兵。士兵的所有开销,一律由国家承担。募兵制之下,国家的国防开支肯定会很大,但是以当时唐朝的国力来说,好像也不算什么。
除了改为募兵制之外,李隆基还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当时唐朝人都不愿意去边疆当兵,那干脆就在当地募兵,招募当地人当兵;因为距离太远,后勤补给太麻烦,所以允许当地的驻守将领,拥有一定的财权;为了降低国防开支,只在边疆驻守大军,唐朝内地的军队数量极少。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国家的军队问题,确实解决了,但是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远在边疆的领兵将领,手里既有兵权,又有财权,所辖地区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再加上唐朝内部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完全有机会从边疆一口气打到长安。这样的条件下,就算没有安禄山跳出来造反,也会有张禄山、李禄山之流造反。
募兵制开始实行以后,唐玄宗在唐朝边疆地区,设置了十个军镇。军镇的老大,名叫节度使。而且在这其中,东北方向的平卢、范阳两镇的节度使,西北方向的河西、陇右两镇的节度使,往往是由一人担任的。这倒不是李隆基觉得节度使的权力不够大,还想给他们再加点权力,委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东北方向,需要应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而西北方向,则需要防备吐蕃。如果不同军镇各自为政,肯定就乱了套,打仗的时候就容易出乱子。
场景已经搭建,演员请就位。
安禄山,登场吧!
安禄山出身特别低,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是突厥部落里的一个巫师。安禄山长大之后,恰好赶上当时唐朝人都不爱当兵,朝廷只能招收边境民族的这股浪潮。进入军伍之后,安禄山凭着自己圆滑的交际能力,舍得送礼,再加上打仗确实有两把刷子,很快就在军中一路高升,最后进入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视线。
天宝年间的李隆基,已经不复当年的英明神武,渐渐老迈。遇到说话好听,又会办事的安禄山,自然越发喜欢,安禄山也就由此搭上了李隆基这辆车,最后被升为范阳、河东、平卢三大军镇的节度使。
当然,要说李隆基从来都没怀疑过安禄山,那也是扯淡。只不过,李隆基也是实在是没办法。
一方面,唐朝之所以能够建立,是因为李渊取得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所以开国之后,那些传统的关陇贵族,势力也都比较大。这就使得后来的数任唐朝皇帝,主要任务就是要摆脱关陇贵族集团的束缚。而在募兵制之下,李隆基很怕边军将领,和朝中的势力勾结,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相比那些出身贵族的将领,李隆基更愿意用安禄山这种出身低微的藩将。因为藩将如果想要混得好,只能依赖他这个皇帝,叛变的可能性较低。
另一方面,唐朝那会儿,讲究文武不分家。在边境打仗打得好,是有机会回朝做官的。如果打得特别好,甚至有机会做宰相。而唐玄宗中后期,因为宰相李林甫专权,害怕这些边军将领回来和自己抢权,所以就积极在李隆基面前献策,让李隆基任用安禄山这种少数民族作将领。
按照唐朝当时的惯例,少数民族将领,打仗或许还行,但绝不可能有宰辅之才。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将领,就算军功再大,也不可能回朝中抢了李林甫的位置。
李隆基倒是也曾暗中怀疑过安禄山,曾派人去安禄山那边探查情况。但结果,下面的人到了安禄山那边,就全都被安禄山给贿赂了。回去之后,也只会说安禄山是如何的忠心耿耿。
就是在这些原因的集体作用下,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终于发动了叛乱。
安禄山所辖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是当时唐朝军队最多的三个军镇。除了三镇军队之外,安禄山还招募了不少边境势力的骑兵。这些军队加起来,总数超过二十万人!
这二十万大军,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而是真正的大唐嫡系精锐。整整二十万强大边军的叛乱,让承平已久的唐朝,瞬间吓傻了。
从李世民那个时代开始,唐朝就只有边疆才会打仗,内地根本就没有战事。再加上实行募兵制后,李隆基为了大幅减少内地的军队。这就导致安禄山起事之后,打得无比顺利。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拿下了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甚至一路攻下了洛阳。
十一月初九,安禄山正式起兵;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阳;正月初一,安禄山已经在洛阳登基,国号大燕。
整个叛乱过程,看起来是如此顺利。强大的大唐王朝,似乎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但是,唐朝真的弱到了这个地步吗?
当然不是!
安禄山能够如此之快地攻占洛阳,主要是因为当时唐朝的精锐力量,都布置在边疆。内地承平已久,没见过战事。但是,等到唐王朝彻底反应过来,安禄山的麻烦就来了。
十一月十五,就在安禄山正式造反六天之后,李隆基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同时从边疆撤回唐军的精锐,开始在关中地区募集士兵。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平叛。
不得不说,当时的大唐王朝,家底还是很厚实的。就算被安禄山这么一闹腾,丢掉了不少要地。但唐朝真正的精锐力量,依然还在。如果这时候李隆基继续保持当年的英明神武,凭着手上的这些牌,想要收拾掉安禄山,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问题在于,直到这时,唐朝高层依然继续内斗!
身在前线的封常清、高仙芝,远比远在长安的李隆基,更清楚战事的复杂。两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知道当下唐军的优势和弱势。当时唐朝真正的精锐,都在边疆。临时从关中地区募集的军队,根本无法形成足够的战斗力。反倒是安禄山那边,坐拥二十万百战精锐,战力极强。在这种局势下,正面抗衡,无异于找死。
所以,两员老将做出了最正确的判断。
放弃潼关以东的全部地盘,退守潼关。凭借潼关天险防守,安禄山是无论如何都打不过去的。等到唐朝精锐回援,安禄山必死无疑。
从战术上来说,这个判断,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这却是大错。
远在长安的李隆基,不是想不到这个办法。但问题是,在李隆基看来,封、高两人的这种选择,无异于是放弃抵抗。在这种时候放弃抵抗,退守潼关,拱手将洛阳以及大量地盘让给叛军……你们是不是也想造反啊!
此时已经老迈昏聩的李隆基,已经无法再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了。在他看来,死多少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击败叛军,稳固住自己的皇位!
为了保证前线将领不再叛变,李隆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办法:派宦官去监督军队。李隆基觉得,身边的宦官才是最可信的,前线的将领则有叛变的风险。但李隆基万万没想到,他派去的宦官边令诚,根本不在乎家国天下,只在乎如何能搂更多的钱!到了前线之后,边令诚不在乎到底能否击退叛军,只是一个劲地向封常清、高仙芝索贿!
两员老将,这下也火大了。
老子在前线打仗,为国家平叛,你一个宦官不出力也就算了,反倒向老子要钱?上一边子去吧!
两位老将的耿直,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但这种品格,也彻底葬送了他们。边令诚见索贿不成,直接向李隆基打小报告,说两人是故意将地盘拱手让与叛军。老迈的李隆基,已经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竟然真的听信了宦官的谗言,将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大将,直接杀掉了!
临阵换将,已是大忌,更何况是临阵杀将?
封、高两员大将一死,军心顿时大乱。
此时的唐玄宗,在杀掉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其实也很头疼。他不是不知道两员大将的重要性,只是多年的歌舞升平,已经让他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如今杀了两人,接下来派谁去统军,也是一个大问题。
此时的李隆基,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老将哥舒翰,一个是安思顺。
这两人合适的原因,要说起来其实也是相当的复杂。简单来说,唐朝当时最精锐的边军,都在十大军镇当中。安禄山反叛占了三个;安西、北庭、岭南距离太远;剑南军镇则是因为李隆基之前对南诏用兵,一直没恢复过来;所以能迅速增援的,就只有朔方、河西、陇右这三个军镇的精锐。而朔方精锐,之前已经增援山西方向,所以潼关这边,就都是由河西、陇右过去增援的精锐。
所以,李隆基必须要找一个在这两大军镇精锐心中,能够压得住场子的大将。这样的话,就只有哥舒翰和安思顺最合适。哥舒翰常年统领陇右、河西两大军镇的军队,安思顺也相差不多。
但是,安思顺是安禄山他们家的亲戚,当年安禄山的父亲死了以后,安禄山的母亲带着安禄山改嫁。安禄山的后爸(安禄山是随他后爸的姓氏),和安思顺的爹,是亲兄弟。有这层关系在,李隆基自然打死都不能用安思顺去守潼关了。
所以,哥舒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杀掉封、高两员大将后,李隆基不得不紧急任命正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远赴潼关平叛。
哥舒翰率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和之前封、高两人率领的紧急召集的军队,可不是一回事。封常清、高仙芝率领的大军,是临时召集的,战斗力有限。而哥舒翰率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则是陇右、河西两大军镇来援的精锐。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当时唐朝能拿得出来的最精锐的家底,也是最后的家底。
哥舒翰领兵到了潼关之后,很快就发现,原来之前的封常清、高仙芝两人,一点毛病都没有。他们选择的战术,是最正确的。所以哥舒翰也选择继续坚持这种战术,决定在潼关耗死安禄山。
如果这个战术,能够继续坚持下去的话,这场安史之乱,最多也就能闹腾个一两年,而且只能局限于潼关以东,不会殃及整个唐朝。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唐朝高层又开始内斗了。
哥舒翰领兵之后,麾下将领开始建议他,分出两路兵马。一路去守通过,另一路返回长安,去杀杨国忠。因为安禄山起兵的理由,就是诛杀杨国忠。杨国忠一死,安禄山就没有继续造反的理由了。再打下去,就是唐军这边占理。有了大义在手,后面会好打很多。再说当时大家都看杨国忠不顺眼,干掉杨国忠,几乎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宰相杨国忠觉得,哥舒翰如今大权在握,掌握了唐朝最精锐的力量。如果这时候哥舒翰分出几万精锐,进攻长安杀他的话,他必死无疑。所以杨国忠为了自保,一边开始招兵守长安,防备哥舒翰反水。一边开始煽风点火,劝李隆基强令哥舒翰主动出战,消耗哥舒翰麾下的力量。
而李隆基那边,想法就更复杂了。
李隆基觉得,哥舒翰坐拥二十万精锐去守潼关,已经完全掌握了唐朝的命运。这样的人,自然不得不防。如果哥舒翰再反水的话,唐朝就真的离灭亡不远了。
最开始的时候,李隆基倒是还算信任哥舒翰,允许哥舒翰坚守不出。在哥舒翰坚守潼关的局面下,安禄山叛军确实一天比一天虚弱,战局变得越来越有利于唐朝这边。但同时,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隆基对哥舒翰的耐心,也越来越低。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胜利,让大家都不得不做出选择。
之前说过,唐朝短时间能够调来抵御叛军的精锐,就只有朔方、河西、陇右这三大军镇。其中河西、陇右两地的精锐,被哥舒翰统领,去守潼关。而朔方的军队,则是由郭子仪、李光弼率领,从山西那边打叛军的后方。在朔方精锐的进攻下,叛军节节败退。在打了将近半年之后,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收复了山西和河南全境。这一下,安禄山主力和范阳老巢那边的联系,就被彻底切断了。
此时的范阳、平卢这两大军镇的地盘,因为安禄山带走了大部分精锐,已经无比空虚。所以接下来,郭子仪他们完全可以轻易挥师北上,占领安禄山的老巢。至于安禄山的主力部队,则会被哥舒翰拖住,无力北归支援。
胜利,似乎已经近在眼前了。
只要拿下安禄山的老窝,就算安禄山现在还有洛阳那边的地盘,也蹦跶不了多久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又开始整事了。
李隆基见到朔方军队步步胜利,越发怀疑哥舒翰。朔方军队能打得赢,为啥你哥舒翰率领河西、陇右两大军镇的精锐,连出关都不敢?到底是因为叛军真的强,还是因为真的有想要造反的心思?
再加上杨国忠和同党在长安这边吹耳边风,李隆基终于坐不住了。李隆基强令哥舒翰率兵出关,和安禄山决战。
面对李隆基三番五次的催促,哥舒翰也坐不住了。半年之前,封常清、高仙芝的死,还历历在目。如果他继续坚持守关不战,难保不会被一刀咔嚓。再加上眼见着朔方军一路大胜,哥舒翰也认为,自己应该打得赢才对。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下,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在安禄山正式起兵七个月之后,哥舒翰终于率军出关,准备和安禄山正面打上一场。
决定唐朝命运的灵宝之战,就此爆发。
哥舒翰率军出关以后,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则是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
明明人多,却选择了一座小战场。如此小的战场,唐军的人数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反倒是安禄山叛军那边,占领这块地盘已久,有足够的时间布置埋伏。
果不其然,双方交战之后,安禄山首先让麾下军队佯装失败,诱敌深入。等到唐军进入山路狭窄,早已在南边山路上设伏的叛军,顿时发动。此时的唐军,反倒因为人数太多,想撤都撤不了。
南边是叛军的伏击阵地,北边是黄河,前面是叛军地盘,身后则是潼关。所以唐军能够撤退的方向,就只有向后撤或者向北面的黄河撤。因为出战得太过匆忙,没准备多少船,所以唐军渡河的时候,淹死的就有好几万。很多船因为人太多,在黄河里面翻船了。
而后方,之前潼关守军为了抵御叛军,唐军挖了三条壕沟,宽二丈,深一丈。原本用来阻击叛军的壕沟,这会儿成了唐军的葬身之处。据史书记载,当时唐军用尸体填平了这三条壕沟,才能让后续军队通过,撤回潼关。
经此一败,二十万精锐,只剩下不到八千人。
可想而知,当时的这场败仗,到底有多惨。
当然,凭借剩余的八千人,如果死守潼关,等待后方援兵的话,倒也不是一定守不住。当年李世民就曾在潼关,以三千人马挡下窦建德的十万大军,最后还生擒了窦建德。但此事的哥舒翰,可不是当年的李世民。退回潼关之后,哥舒翰麾下的蕃将火拔归仁等人,见大战失败,竟然直接发动了兵变,绑了哥舒翰,投降了叛军!
至此,潼关门户大开,关中之地,再无险可守。而且,打光了二十万精锐的唐朝,此时也无力再调集更多的军队,长安,已是一座空城。
原本已经马上将要被平定的叛乱,因为灵宝之败,彻底压不住了。这场安史之乱,终于从一场地方性叛乱,演变为殃及整个唐朝的大乱。
潼关失守后,李隆基率朝廷出走,想要去蜀地避难。但刚刚出城之后,就被麾下禁军挟持,不得不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
哥舒翰被抓之后,安禄山为了收复他,反倒是将主动投降的火拔归仁等人给处死。然后,安禄山让哥舒翰写信给朔方军,希望朔方军能够投降,结果朔方军一个都没有投降。后来叛军被唐军再次压制的时候,出于泄愤,哥舒翰等降将被尽数杀死。
纵观安史之乱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唐朝会爆发安史之乱,纯粹是因为自己作出来的。如果李隆基没有瞎改军制,安史之乱根本没有爆发的制度土壤。而灵宝之战的惨败,更是完全由唐朝高层自己作出来的。哥舒翰当时已经老迈,而且身体不好,战场又极其狭窄,发挥不出唐军人数优势。这些,都是导致哥舒翰战败的原因。
如果哥舒翰没有出关,安史之乱估计闹个一年多也就到头了。但既然哥舒翰出了潼关,并且败给了安禄山,所以安史之乱也就彻底闹大了。
后世公认,哥舒翰出潼关而唐衰。
在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充满动荡和战乱的时代背景下,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而详情
康熙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显赫一时的帝王,其统治时期不仅长达61年,更成为了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详情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主要涉及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据传说,为了取悦美人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谥号是对一个君主生前行为和政绩的评价,往往体现了后人对其统治时期的综合判断。秦穆公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传说中,褒姒被誉为一大美人,同时也是商朝末年的一位极具争议的女性人物。作为商纣王详情
辽圣宗耶律隆绪是辽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时间长达49年,是辽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治国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权力斗争。商朝末期的一场政变,即伊尹流放国君的事件,不详情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王莽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篡位行为,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却在历史上详情
樊迟,名须,字子迟,是春秋末期的儒家学者。他出生于齐国,其祖先的详细历史记载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恶来飞廉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形象在史书中多变,有时被描绘为奸臣,有时又详情
卓文君,西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以其才情和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她第一次的婚详情
在汉初宫廷的复杂权力斗争中,吕雉作为刘邦的皇后,后来的皇太后,无疑是一个权势显赫、手腕强硬的政治详情
高渐离这个名字,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并非广为人知,但他的故事却是中国古代刺客史上的一个悲壮篇章。据史详情
李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详情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封建时代,各个朝代的官职设置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其中,宋朝的保正,作详情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帝王,他以铁腕手段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详情
在古代,由于纸张的昂贵,普通人难以轻易接触和使用。然而,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详情
在现代汉语以及许多其他文字体系中,我们习惯于从左向右书写和阅读。然而,在中国古代,文字的书写和阅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苏秦作为一位杰详情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古代人工河流,其修建常被提及与隋炀帝杨广的名字紧密相连。这一宏伟工程不仅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千古一帝是一个充满荣耀与权力象征的称号。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帝王在位期间成就详情
中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不仅关乎民生,更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尤其在周朝,作为金字塔尖的天子,其饮食详情
怛罗斯之战是公元751年发生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场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标志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役以其出人意料的结果而闻名于世。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自于一位名叫亨丽埃塔·拉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力不仅深远地渗透到了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饥肠辘辘是汉语中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极度饥饿时肚子发出的咕咕声。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详情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帝俊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被传为上古五方天帝之一。关于帝俊的家世背景,历来详情
虎视眈眈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文献,形容人的目光如老虎般锐利且充满敌意。这个成语究竟属于贬义词还详情
《孽海花》是晚清文人曾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和见闻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人物详情
在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伏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与女娲一同创造了人类,并传授了许多重要的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题材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曲折和纠葛,其中《白兔记》就是这样一部描绘了复杂爱情故详情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社会中关于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的讨论成为普遍话题。然而,正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广为流传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贾府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而在贾府中,贾芹以其独详情
草船借箭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智谋故事之一,其主人公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一计谋不仅展示了诸葛亮非凡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战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场战争都是勇士们的舞台,他们在这里演绎着英勇与悲详情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而在这个宗教氛围浓厚的时代背景下,范缜以其独特的哲学观详情
在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充满动荡和战乱的时代背景下,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网。在这其中,石敬瑭和刘知远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他们之间既有政治上的合作也有权力上的较量,展现了那个年代人性与权谋的典型面貌。 石敬瑭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