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屈原死后没多久楚国就衰落了,为什么会这样?
2023-02-01 11:10:01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失魂落魄地来到了汨罗江畔,望着滔滔江水,沉默不语。

  这一年,屈原已经62岁了。

  三十多年以前,出身贵族的屈原,年纪轻轻便踏入仕途,后来因为才学过人,深得楚王器重,所以很快就成了楚国高层官员。当时的屈原,满怀报国之心,认为自己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楚国。

  但是结果,屈原奋斗了几十年之后,非但没有改变楚国,反倒是把自己给折进去了,后来还被彻底贬官流放。而屈原被贬官流放之后,老国王被骗到了秦国,而后被囚禁至死。新国王又不想着替老国王报仇,反倒继续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导致楚国进一步衰落。

  就在不久之前,秦国再次进攻,刚刚打下了楚国的首都。连首都都被秦国占领,此时的楚国,到底衰落到什么程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几十年前,年轻的屈原曾经踌躇满志,认为自己一定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但如今,宦海沉浮几十年之后,屈原发现,自己什么都没能改变,唯一被改变的,只有他自己而已。

  望着眼前的滔滔江水,屈原唯有沉默。正所谓‘哀大莫过于心思’,当一个人坚持一生的理想,彻底破灭之后,这对一个人的打击,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屈原不是一个怕失败的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此时的他,根本想不出任何办法,能够改变现状。

  能够看到问题,却想不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最残酷的。

  见到屈原出现在汨罗江畔,附近打渔的一个渔夫,很快就来到了屈原身边。屈原做官的时候,官声极好,所以渔夫也很佩服屈原的为人,愿意和屈原多聊聊天。而接下来,两人就有了一番流传千古的对话。

  渔夫问:您不是楚国的高官吗?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呢?

  屈原回答:世间都是污浊的,只有我是干净的;世间人都喝多了,只有我是醒着的;所以我就被那帮人赶到这里来了。

  渔夫又问:既然大家都这样,那你为啥不合群一点,像大家一样呢?

  屈原回答:我宁可跳江,埋骨鱼腹,也不愿意和他们一样脏。

  这样一番对话之后,渔夫知道,自己恐怕很难理解屈原的苦,也很难为屈原排解心中的寂寞。他能做的,只是陪屈原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而已。而屈原也知道,渔夫虽然是好人,但他同样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

  或许,整个世界,早就没有能理解自己痛苦的人了吧?

  就这样,在江边徘徊了数日之后,屈原越想越觉得郁闷。所有的问题,他都找不到任何解决的方法。他抗争过,努力过,但最后却什么都改变不了,什么都做不了。

  或许……也不是什么都做不了,至少,他还可以选择干干净净地去死。

  于是,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身投汨罗江而死。既然我无法改变这个混浊的世界,那就让纯净的江水,带走干净的我吧!

  这就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的这次投江,对于后世显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后世为了纪念屈原,将屈原投江的这一天,设定为端午节,所以今天的我们,才有了端午节的三天假期。

  而除了端午节这三天假期之外,屈原这次投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甚至后世有史学家戏称,自从屈原坠江,原本还有半个希望的楚国,就彻底没希望了。

  那么,屈原的这次投江,对楚国历史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为什么当时屈原会走投无路,被多次贬黜呢?当时的楚国朝廷,是否真的那么黑暗?而当时的屈原,除了跳江这条路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呢?

  想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先从楚国的历史开始说起。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活跃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的历史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当年武王伐纣的时候,楚国的先祖还只是一个南方的小部落。但就是因为在这场商周交替的历史潮流当中,楚国的先祖站队正确,选择了帮助周王室,所以成了胜利者。

  因为站队正确,周朝开国之后,还给了楚国一个子爵的爵位。在周朝的五级爵位制当中,子爵虽然不是什么太大的爵位,但这却意味着,楚国自此之后,可以从一个部落变成一个诸侯国了。

  正是靠着这个诸侯国的身份,此后在西周时期,楚国开始在南方不断崛起。尤其是到了西周中期,随着周王室自身达到巅峰期,周王室开始向南方扩张,讨伐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国和部落。在这个过程当中,楚国跟着周王室的步伐,占了不少便宜。

  等到西周后期的时候,这时候楚国在南方已经是排得上号的大国了。到了这个时候,楚国自身力量比较强大。再加上楚国地处南方,距离周王室比较远,周王室想管也管不着。所以到了西周后期的时候,楚国已经开始逐渐独立,就连周王室也管不了楚国了。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随着一场‘烽火戏诸侯’事件的发生,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到了春秋时代之后,随着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原本就不太听话的楚国,自然更加放飞自我了。所以,在东周初期的时候,楚国在南方几乎就是跑马圈地。反正南方也没什么强大的诸侯国,而且很多地方更是完全没有人。这种状态下的楚国,想要扩张起来,自然要远比那些中原诸侯国更加容易了。

  就这样,经过春秋初期的扩张之后,此时的楚国,已经成了南方的第一大国。而且,就算放眼整个中原,也是一流的强国。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比如齐国晋国之外,很少有国家能够抗衡楚国。

  所以,接下来的时代,就是几个强国开始争霸的历史了。

  春秋中后期的历史,基本上是这样的:首先,秦晋齐楚宋郑等几个一流强国,率先脱颖而出,甩开了其他国家,逐渐开始争霸。接下来,齐国首先在齐桓公的时代称霸,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不过,齐桓公死后,齐国很快开始内乱,国力瞬间暴跌。所以接下来,其他几个一流强国,开始争抢霸主国的宝座。在这个过程当中,晋国和楚国逐渐脱颖而出,秦国被晋国堵在了西方,齐国则是被晋国压制。宋国和郑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先后被楚国击败,沦为二流国家。

  到了春秋中期之后,晋国和楚国开始了近百年的相互对峙。在这期间,晋国长时间占据上风,楚国则是长时间被压制。所以到了春秋后期的时候,晋国为了彻底击败楚国,就在楚国旁边扶持了一个吴国。而楚国为了牵制吴国,则是在吴国旁边扶持了一个越国。

  因为楚国出手比较晚,吴国率先壮大了起来。此后,楚国在吴国和晋国的夹击之下,一度被吴国打到了楚国王都。后来虽然在秦国和越国的帮助下,顺利复国。但这一战,也让楚国损失惨重。同时,晋国内部又开始出现士大夫家族掌权的问题。所以到了春秋末期,基本就是以吴越两国作为主角的争霸史了。

  在吴越两国争霸期间,楚国则是在养伤。之前差点被吴国打到灭国的那场战争,虽然让楚国国力大损,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楚国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恰恰是这场战争,让楚国内部重新洗牌,不至于再出现晋国那种士大夫掌权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同为春秋老牌强国,齐国后来被田家取而代之,晋国被三家瓜分,楚国却能一直延续不断的原因。

  另外,这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让楚国国君重新抓稳大权。在这之后,重新复兴的楚国,因为很多旧贵族在之前的战争当中消失,所以出现了很多势力空白。因为这个原因,楚国接下来开始实行一种很特殊的制度。

  这种制度,叫做封君制度。

  所谓封君制度,就是指国王把一块领土,封给国内有功的大臣,或者自己的子孙后代。但同时,封出去的这块土地,不可世袭。一旦大臣或者国王的子孙去世,这块地盘还是要被收归国有。另外,对于封出去的这块土地,被封的大臣或者王子王孙,只有收税的权力,而没有执政的权力。

  这种制度,无疑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家分晋’这种事情,在楚国再次上演。在春秋末期的时候,这套制度相对来说,要更先进一些。所以楚国才能凭借制度的优越性,重新恢复过来,甚至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进一步吞并越国,成了南方的超级大国。

  但这种封君制度,同时也为后来的楚国,埋下了一个大雷。

  就这样,随着楚国不断恢复,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而到了战国时期,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则是开始改变所有诸侯国的命运。

  这项技术,叫做冶铁。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冶铁技术都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技术。而且不管是在哪个文明,冶铁技术的成熟,都会给社会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因为铁器锻造技术一旦成熟之后,生产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幅增加,这会导致社会开始出现方方面面的新问题。

  比如,在种地这方面,以往的时代,大家基本上都是用青铜器或者木器来耕地,生产效率很低。而且相对来说,开荒的难度也更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战国之前的普通平民,宁可租种贵族的土地,也不愿意自己去开荒。因为开荒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不过,铁器开始普及之后,情况瞬间就不同了。随着铁制农具普及,大家开荒的难度迅速变低。如此一来,大家就可以开垦新的土地,而不用租种贵族的土地。这样就导致原有的井田制,彻底崩溃了。

  再比如,在打仗方面,青铜的硬度远不如铁器。所以,使用铁制武器的军队,战斗力要远胜过使用青铜武器的军队。而且,铁制武器的出现,也让战争的规模和形态,逐渐开始变化。

  所以,随着冶铁技术逐渐成熟,春秋战国交替的这个时代,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大变革时代。除了出了一大堆的思想家之外,各国的旧有政治制度,也无法满足生产力的进步。这样一来,各国对旧有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和变法,自然也就势在必行了。

  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战国初期,从晋国之中孕育而出的魏国和韩国,首先开始变法。这两个国家,都是新出现的国家,历史包袱比较轻。所以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基本没多大阻力。反倒是那些老牌国家,国内各种利益关系根深蒂固,想要进行改革,阻力极大。

  随着韩国和魏国先后变法,这两个国家开始迅速强大起来。尤其是魏国,经过变法之后,魏国瞬间成了列国之中最强的一个。当时的魏国,国土面积和人口,虽然只是当年晋国的一部分。但整体国力,却比当年最巅峰的晋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的魏国,到底强到什么程度了呢?举个例子,阴晋之战当中,魏国这边由吴起率领的五万新兵,直接正面打垮了秦国五十万主力精锐。以一当十,不但赢了,而且还是一边倒的屠杀。这样的魏国到底有多强,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这样的魏国,各国自然都开始深深羡慕,打算效法。尤其是楚国这样的老牌强国。此时经过上百年的恢复之后,早已经彻底从当年的失败当中恢复了过来。但问题是,尽管楚国恢复了过来,却依然打不过变法之后的魏国,反倒是被魏国打得节节败退。

  所以,当时的楚国,整个高层都开始想要变法,希望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楚国的国运。

  这个人,就是吴起。

  吴起之前本来在魏国效力,魏国变法之后,强大的军队几乎就是吴起一手缔造的。但是后来,吴起因为功劳太大,遭到魏国君臣的嫉恨,所以不得不离开魏国。而吴起离开魏国之后,很快就被楚国招揽,来到楚国工作。

  吴起到了楚国之后,很快,当时在位的楚王,便将所有变法工作,都交给了吴起。因为魏国那边的变法情况吴起几乎了如指掌,而且魏国的军队,也是吴起一手缔造的。对于当时的楚国来说,实在是没人比吴起更懂变法了。

  而吴起接受任命之后,也不负众望,很快就拿出了一大堆的改革方案。但是,当吴起拿出这套改革方案之后,整个楚国的高层,却瞬间哗然了。

  因为吴起的这套改革方案,直接触动了楚国贵族的核心利益。按照吴起的改革方案,所有血缘关系相对较远的贵族,都要被赶到楚国边境去开荒,而且国家也不再掏钱供养他们。

  吴起的这个计划,无疑是从根本上触及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但是因为当时在位的楚王,对吴起几乎堪称是毫无保留的支持。所以,这些旧贵族尽管反对,但也无可奈何,只好老老实实地去边境开荒。也正是因为老国王的支持,吴起的变法才得以顺利实施下去,楚国也得以通过吴起的变法,逐渐强大起来。

  就这样,在吴起主持的变法运动下,仅仅只过了七年,楚国便迅速强大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套新的社会制度。经过变法之后的楚国,迅速强大起来,直接在正面击败了魏国。这在吴起变法之前,是绝对不敢想象的。

  不过,就在吴起变法的关键时刻,楚国的老国王忽然去世了。这位老国王的去世,对楚国的国运来说,可以说几乎就是最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位老国王去世后,新即位的楚王,对吴起又多有忌惮,不愿支持吴起。而那些旧贵族,又想着要报复吴起。

  所以最终,在老国王的葬礼上,楚国的旧贵族们,突然暴起,刺杀了吴起。而吴起死后,新即位的楚王,虽然借着吴起被杀这件事,大范围清理了不少国内的旧贵族,让国内势力重新洗牌。而且,这位新楚王也知道吴起变法的好处,将吴起的很多变法成果,继承了下来。

  但同时,迫于很多贵族的压力,这位新楚王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尤其是在封君制度这件事上,他不得不全面妥协。这就为后来的楚国,埋下了一个超级大雷。

  除此之外,吴起进行改革的时候,因为改革触动的利益太多,再加上改革时间比较短,所以吴起并没有触碰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恰恰是古代所有改革当中,最核心的问题。任何没有触碰土地问题的改革,都只能算是进行了一半。

  所以后世也有很多史学家推测,吴起当时可能也是留了后手,打算先进行容易的改革,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土地改革。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改革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那位老楚王忽然去世了,这就导致吴起主持的这场变法,不得不半途而废。

  当然,吴起的这场变法,也不是一点成果都没有。除了没有触碰土地问题之外,在其他方面,比如军队或者社会制度等方面,吴起的改革成果基本上都被保留了下来。也正是靠吃吴起改革的这点老本,接下来楚国又强盛了几十年。

  但问题是,吴起的变法,本就是一场不彻底的变法。作为食利阶层的楚国贵族,依然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不干活,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如此一来,吴起的这份功劳簿,又能被整个楚国吃多久呢?

  自吴起去世之后,大约过了二十多年,秦国那边开始进行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一场很彻底的变法,直接触碰到了土地问题,确定了秦国内部的土地私有制。在这之后,秦国开始不断壮大,成为楚国新的敌人。而在吴起被杀四十多年之后,屈原就出生了。

  屈原出生之前的楚国,基本上就是如此。而等到屈原出生之后,此时秦国已经彻底崛起,开始逐渐东出。与此同时,当年吴起改革的成果,也被楚国逐渐消耗殆尽了。如此一来,楚国在面对其他诸侯国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制度上的优势了。

  就以秦国为例,秦楚两国交战的时候,秦国士兵为的是杀敌立功。因为按照秦国的制度,杀敌之后,可以从国家那里获得土地,而且土地是永久性质的。而楚国这边,楚国士兵则往往是迫于贵族的命令,不得不参战。

  如此一来,双方士兵作战的动力就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了。此消彼长之下,楚国自然节节败退,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屈原逐渐长大,而后逐渐成年,走向仕途。

  和普通平民不一样,屈原是真正的贵族之后。屈原的祖上也曾是楚王之子,不过那已经是春秋初期的事情了。因为屈原祖上没有继承王位,所以后来,他们家这一支就逐渐成了楚王的远房亲戚。到了屈原这一代,和当时在位的楚王之间,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而且屈原他们家,后来也家道中落。除了有个贵族头衔之外,基本上和平民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正是这种身份,从根本上决定了屈原的命运。因为是贵族之后,所以屈原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酷爱读书。因为家道中落,所以有机会感受平民的生活,让屈原后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平民阶层的角度去思考。

  就这样,等到屈原长大之后,顺利入仕的时候,当时楚国这边正是楚怀王在位期间,而秦国那边则是秦惠王在位后期。当时的楚国,已经把几十年前吴起改革的老本,彻底吃干净了。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楚国彻底吞并了越国,国土面积大幅提升,国力越发雄厚,但国内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反观秦国那边,此时则是越来越强,国内体制焕然一新,秦国从上到下,都有着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此时的秦国,还处于上升期,楚国则是已经到了顶点,即将开始走下坡路了。

  对此,当时在位的楚怀王,其实也是心知肚明。他很清楚,想要改变楚国的现状,唯一的机会,就是进行变法。

  可问题是,因为吴起之前做过的一些事情,导致楚国贵族后来只要听到‘变法’这两个字,马上就会极为反感。这也是之前几十年当中,楚国一直没有进行变法的原因。不是之前几位楚王不想进行改革,而是国内阻力实在太大,大到连楚王本人,都无法改变的地步。

  所以,只有等到几十年之后,等到当年被吴起发配到边疆开荒的那批老人,全都去世了之后,楚国才敢重新提变法的事情。此时的楚国贵族,对变法依然有很强的反对声音,但却不像之前两代人那么坚持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当时在位的楚怀王,才敢重新提变法这件事。而当楚怀王提出要变法之后,很多楚国旧贵族,很快就警惕了起来,生怕当年吴起变法的事情,再次发生在他们身上。所以后来,楚怀王不得不稍稍妥协,决定不再请楚国之外的人,才进行变法,而是要请楚国国内的贵族,来主持变法的相应事宜。

  不过,这样一来,如果从楚国贵族内部挑选的话,又该挑谁呢?高层贵族肯定不行,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如果让他们主持变法,他们不光不会变法,反倒是会利用这个机会,尽可能为自己捞油水,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是那样的话,楚国的变法就彻底完了。

  唯一的机会,就是找一个像屈原这样的底层贵族。虽然是贵族,但是因为家道中落,从小过惯了苦日子,自身有变法的动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年纪轻轻的屈原,才会被楚怀王火速提拔上去,负责楚国的变法。据史学家考证,屈原被楚怀王提拔上去的时候,最多也就三十岁左右。

  三十岁左右的屈原,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自信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整个国家,帮楚国顺利完成变法。

  公元前317年,屈原被楚怀王正式任命为左徒,开始负责楚国的变法工作。但此时意气风发的屈原,却怎么也想不到,楚怀王的这个任命,会成为他日后人生悲剧的开始。

  当时的屈原,虽然有楚怀王的信任,也有一腔报国的热血。但是想要完成变法这项工作,他却缺少了两项最重要的资本。

  首先是变法的经验。屈原和当年的商鞅,虽然都是年纪轻轻就开始主持变法工作。但是商鞅是真正去过魏国,并且在魏国做过一段时间的官,深入了解过魏国的变法结果。所以到了秦国之后,商鞅完全可以照葫芦画瓢,直接把很多成功经验照搬到秦国。

  而屈原则是完全不同,屈原从小在楚国长大,没有任何在其他国家做官的经验。所以,屈原所有的变法心得,基本上都是从书上学来的。这就注定屈原的很多经验,会过于坚硬,同时也有些不接地气。

  其次,楚国因为之前有过一次变法失败的经验,导致楚国国内的贵族,对于变法的抵触力度,要远大于之前的秦国。这就导致屈原遇到的阻力,甚至要比当年的商鞅更大。

  如此一来,屈原想要变法成功,自然就极为困难了。

  不过,困难归困难,但屈原还是坚持了下去。而且,从楚国的历史来看,这也已经是楚国最后的变法机会了。当时秦国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彻底强大了起来。春秋时期的其他小国,已经被彻底兼并殆尽。战国七雄当中,此时赵国也在进行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运动。

  从整个战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各国最后的变法机会了。因为再之后,随着那些小国彻底被消灭,战国历史就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时代,大家开始玩合纵连横的游戏。到了这个阶段,还没有进行变法的诸侯国,已经无力再进行变法,而是要疲于应对外部的战争。

  所以,屈原主持的这场变法,已经是楚国最后的机会。但这个机会,因为旧贵族的反对,再加上屈原本身的能力问题,其实只有半个而已。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就比较清楚了。

  屈原开始主持变法工作之后,没过几年,就遭到了旧贵族集团的全力反对。因为屈原的改革,直接触碰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所以,在这之后,很多旧贵族开始联合诋毁屈原,楚怀王也不得不暂时罢黜了屈原的左徒之职,改任三闾大夫。

  所谓三闾大夫,也就是掌管祭祀和教育的闲职。当时楚怀王的这个命令,或许也有保护屈原的意思,想要让屈原趁机将改革变法的思想,教给下面的贵族子弟。

  但是接下来,没过多久,秦国就开始进攻楚国。而且在这之后,历史就进入了合纵连横的时代。作为南方最重要的大国,楚国注定无法置身事外,必须要加入到这个游戏当中。所以在这之后,楚怀王不得不把屈原叫回来,帮他应对这些合纵连横之类的事情。

  这时的屈原,依然不改自己的初衷。再次上任之后,虽然无法继续负责变法工作,但屈原还是一直努力工作。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屈原一直坚持合纵,要联合三晋制衡秦国东出。但因为秦国的破坏,再加上楚国内部的矛盾,导致楚国经常摇摆不定。

  就这样,在楚国摇摆不定的过程当中,秦国开始逐渐攻城略地,逐渐向东扩张。而楚国这边,屈原虽然一直在努力,但却被国内的旧贵族嫉恨。这些楚国的旧贵族,生怕屈原得势之后,会再次进行变法,所以就开始想着法的对付屈原,并且在楚怀王耳边诋毁屈原。

  就这样,十多年之后,在一大堆旧贵族的诋毁之下,楚怀王不得不再次罢免屈原,并且将屈原流放。对于屈原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对于楚怀王乃至整个楚国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说到底,还是楚国内部的旧贵族势力,太过强大了。

  在楚国的旧贵族当中,很大一部分贵族,其实都支持楚国联合秦国,对抗三晋,也就是所谓的连横。因为在整个春秋时代,楚国一直都和秦国交好,这才得以阻挡晋国。甚至后来楚国差点被打到亡国,也是秦国帮忙才得以复国的。所以对于很多旧贵族来说,和秦国联手,更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利益。但是屈原却坚持反对连横,主张联合三晋制衡秦国东出。

  如此一来,那些旧贵族自然就更加嫉恨屈原,更不能让屈原翻身了。

  就这样,到了屈原中年时期,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不光决定了屈原的命运,同时也直接深刻影响了战国历史的走向。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诓骗,前去参加与秦昭襄王的会盟。结果,到了秦国的地盘之后,秦国忽然翻脸,直接扣下了楚怀王,将楚怀王彻底囚禁了起来。

  此后,秦国以楚怀王为筹码,要挟楚国交出土地。楚国高层自然不愿意,还直接拥立了楚怀王的儿子登基,这就是楚顷襄王。至于楚怀王,则是在被秦国囚禁了三年之后,最终死在了秦国。

  随着楚怀王去世,已经人到中年的屈原,就变得更加失落了。楚怀王在世的时候,屈原或许还有再度被起复的那一天。可是如今,楚怀王的儿子登基,这位新登基的楚顷襄王,之前做公子的时候,就和屈原持相反意见。如今他登基做了楚王,自然更不会用屈原了。

  果不其然,楚顷襄王即位之后,屈原别说复职了,就算是之前的三闾大夫,也不能做了。在这之后,屈原更是被流放江南,直接被踢到了楚国最偏远的地方,再也无法过问朝政。

  然而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屈原依然没有放弃。他依然在幻想,或许某一天楚顷襄王能够想通,意识到楚国变法的重要性,会重新重用自己。正是保证这样的信念,哪怕屈原晚年一直被流放,但在这期间,屈原依然没有彻底放弃,反倒是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篇。

  真正压垮屈原的,是在屈原晚年这十几年当中,秦国的动向。

  就在屈原被贬黜之后不久,秦国便开始逐步东出。在这十几年当中,秦国更是拿下了整个义渠,以及巴蜀之地。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地盘方面,楚国也比不上秦国了。此时的楚国,地盘不如秦国大,体制不如秦国先进,人口也不如秦国多。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楚王想明白了,开始支持屈原变法,也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公元前278年,秦国更是进一步东扩。这一次,秦国直接拿下了楚国的国都。而中原地区,韩魏两国也早就被秦国打残,再也无力阻挡秦国扩张的步伐。到了这个时候,屈原明白,不管自己再做什么,都已经无力回天,不可能再挽救楚国的灭亡了。

  对于一个忠臣来说,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明明知道,国家快要亡了,但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

  屈原不愿意看到楚国灭亡,但他又无法改变这一切。

  所以最终,他只能身投汨罗江,在楚国灭亡之前,先结束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清白,可以随同汨罗江水一样,永远清白下去。

  纵观屈原这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楚国之前的那些历史,导致屈原从接手变法工作的那天开始,就几乎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无疑是最残酷的。

  或许,屈原一直到投江的时候,也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生都在努力,但最后却什么都改变不了。为什么那些楚国贵族,明知道变法的必要性,却依然要阻挠他。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真正能理解屈原的,或许只有那滔滔江水吧……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