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为什么其他诸侯没有对秦国的“商鞅变法”进行干涉?
2022-12-15 13:41:55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的时候,七雄中的其他六国都在干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孝公五年(前356年),秦国左庶长商鞅在秦国开始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商鞅变法”。经过几十年的“商鞅变法”,原本贫穷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不过有些奇怪的是:“商鞅变法”是秦国与关东六国实力对比逆转的关键,也是所谓“天下苦秦久矣”的起始。但秦国在进行长达几十年的“商鞅变法”时,其他诸侯对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没有干涉。那么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都在干什么呢?

  大约在商鞅变法开始的五年前,韩国也开始了“申不害变法”,一度强盛。不过由于地理位置、基本实体(国土、人口)和“申不害变法”自身的缺陷,韩国的强盛也只是“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勉强跻身战国七雄之列,没有能力干涉秦国的“商鞅变法”。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除了燕昭王时期和战国末期,燕国在整个诸侯争霸兼并的舞台上基本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商鞅变法时的燕国也是如此。另外,南方的齐国当时对燕国形成了很大威胁,燕国也没有精力去关注远在关中的秦国。

  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变法改革,赵国“三晋之首”的位置在战国初期被魏国取代,这也为后来赵魏关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商鞅变法”时期,赵魏之间爆发了多次大战。当时魏国是天下第一强国,赵国应付魏国都自顾不暇,自然不可能去关注秦国了。

  从春秋中期开始,秦楚两国之间形成了长期的友好关系,再加上秦国当时国力较弱,对楚国没什么威胁。因此商鞅变法时,楚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与魏国、齐国争霸和向东南进攻越国,基本不怎么关注正在进行“商鞅变法”的秦国。

  春秋时期,齐国长期受到晋国和楚国的压制。后来晋国解体、楚国重创,本是齐国重新崛起的好机会。但在战国初期,魏国凭借“李悝变法”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强国,这让齐国非常不快。所以在商鞅变法,齐国主要是跟魏国争霸,眼里并没有秦国。

  “商鞅变法”出现的最大外因就是魏国,如果不是魏国对秦国的威胁已经到了让秦国濒临灭亡的边缘,秦孝公又怎么能下定决心变法图强呢?但由于以魏惠王为代表的魏国上层骄傲自大,最应该警惕“商鞅变法”的魏国却无视了秦国,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与齐国争霸上。

  连最应该警惕和防范的魏国都无视秦国“商鞅变法”,其他诸侯自然更不在意。秦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年),完成商鞅变法的秦国对魏国发动了第五次河西之战,大败的魏国不得不交出了全部河西之地,魏国也由此从天下霸主的宝座上跌落。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庭坚:北宋书法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称为江西诗派鼻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生于1045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