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史

列宁墓在哪里-列宁墓水晶棺
2021-12-16 15:14:01

  列宁墓,莫斯科著名标志性建筑,地理位置在红场西侧,用途是存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遗体,历史意义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image.png

  建筑与变迁简史

image.png

  1925年3月,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遗体的人群

  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苏联政府迅速建造了第一座木结构陵墓(建筑师阿列克谢·维克多罗维奇·休谢夫(俄语:Щусев, Алекс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负责项目设计),并于月27日葬礼当天落成。这座陵墓形如金字塔,有三级台阶,使用到1924年春季。

  1924年春,休谢夫又设计了扩建方案,在两侧增建了看台。最初提出的石棺图纸被认为太复杂,技术上难以实现,于是苏联建筑师康斯坦丁·斯潘杰诺维奇·梅利尼科夫(俄语:Мельников, Константин Степанович)花一个月时间重新设计了八个方案,其中之一被选中批准,紧接着在最短的时间内由设计者本人督造完成,陵墓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

  现在的混凝土结构陵墓是1929年至1930年休谢夫及其团队基于第二座陵墓的简化版本设计的,使用了砖墙和花岗岩表面,并用大理石、拉长石和斑岩镶嵌装饰。其内建有门厅和悼念大厅,著名画家、建筑师伊格纳季·伊格纳季耶维奇·尼温斯基(俄语:Нивинский, Игнатий Игнатьевич)负责装修工作,面积一百平方米。1930年,新建的看台(建筑师伊西多尔·阿伦诺维奇·法兰西)出现在陵墓两侧,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也宣告落成。

  1941年7月苏德战争期间,弗拉基米尔·列宁的遗体被疏散到秋明市,停放在今秋明农业科学院主楼(共和国街7号)2层15号教室内。1945年4月,领袖遗体重返莫斯科。

  1945年,列宁墓建成了中央看台。同年,休谢夫和雕刻家鲍里斯·伊万诺维奇·雅科夫列夫共同设计的新石棺取代了梅利尼科夫的旧石棺。1953年至1961年间,因为陵墓内停放了斯大林遗体,所以被称为“列宁和斯大林墓”。

  1953年陵墓入口安装的花岗岩石板上“列宁”一词被改写为“列宁和斯大林”,直到人们在乌克兰日托米尔州找到了一整块罕见的六十吨重巨型拉长石。有传言称:被抹掉的“列宁”旧字样会在极寒天气从白霜下隐约显现出来。1958年,石板上的铭文又被改为“列宁”居上“斯大林”居下。1961年,写有列宁名字的旧石板被放回其本来位置,同时决定为斯大林举行葬礼,准备将两位领袖的石棺移入筹建中的先贤祠,但后者终未建成。

  “第一岗”

  1993年10月之前,守卫列宁墓的“第一岗(俄语:Пост № 1)”按照克里姆林宫钟声每小时换岗一次。1993年10月爆发宪政危机后“第一岗”被解散,1997年12月12日恢复建制,但值守岗位移至无名烈士墓。

  列宁墓科研实验室

  从事尸体防腐工作的生化学家鲍里斯·伊里奇·兹巴尔斯基(俄语:Збарский, Борис Ильич)配制了一种“香树脂液”,每十八个月浸泡一次列宁遗体。兹巴尔斯基直到1954年逝世为止长期负责列宁遗体的防腐工作。1939年底,苏联卫生部委员会成立了列宁墓科研实验室,专门研究解决保存列宁遗体的各种相关问题。例如列宁石棺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浸泡溶液的成分,尸身的预防性检测,皮肤表面的颜色,摄影记录列宁的面容和双手,检查寿衣织物的损坏程度等——以上仅是科研实验室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据政府委员会报告记载,1990年的苏联部长会议作出结论称列宁遗体可以在目前条件下维持现状几十年或更久。

  1992年后,列宁墓科研实验室并入全苏药用和芳香植物科学研究所,改称全俄药用和芳香植物科研所生物医学技术科研与培训中心(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биомедицинских технологий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го НИИ лекарственных и ароматических растений)。1993年后,“保存列宁墓慈善公益团体”为科学家们提供资金援助,到1999年则由“列宁墓独立公益基金会”提供经费。基金会章程指出他们的宗旨是保存作为历史古迹和世界建筑杰作的列宁墓以及列宁尸身。

  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曾为多国政要进行尸体防腐处理,包括: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霍尔洛·乔巴山元帅(1952年,蒙古国)、约瑟夫·斯大林(1953年,苏联)、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1953年,捷克共和国总统)、胡志明(1969年,越南)、阿格什蒂纽·内图(1979年,安哥拉总统)、福布斯·伯纳姆(俄语:Бёрнэм, Форбс)(1985年,圭亚那总统)、金日成(1995年,朝鲜)。

  继列宁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并公开供人瞻仰后,效仿者有:格奥尔吉·季米特洛夫、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乔巴山、恩维尔·霍查、福布斯·伯纳姆、胡志明、金日成等。

  作为检阅观礼台

  最初的木头列宁墓并没有看台,为了满足大量宾客前来瞻仰以及宣读悼词的实际需要,随后的第二座木头陵墓及时增设了看台。

  第三座永久列宁墓也被用作苏联政府与军队领导人及特邀嘉宾们在红场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观礼、检阅台(早先仅包括五月一日游行和11月七日游行,自1965年起增加了5月9日阅兵)。列宁墓还有一个特别小房间,供登台讲话的人餐饮休息。

  1990年五一节期间发生了一起著名的丑闻:参加游行的人在列宁墓前呼喊口号,戈尔巴乔夫全体成员纷纷退席表示抗议。1992年至1994年间红场阅兵及游行停办;1995年5月9日举行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阅兵;1996年5月9日举行了胜利51周年阅兵,这也是列宁墓最后一次被用作检阅台。虽然自1995年以来年年举办胜利日大阅兵,但从1997年开始国家元首与政治家们只能在列宁墓附近临时搭建的看台上观礼。2005年起,每逢红场有大型庆祝活动(阅兵、游行或音乐会)列宁墓一律暂时闭门谢客。

  莫斯科市道路起点

  莫斯科的道路起点是列宁墓,而非其他俄罗斯城市那样起自市邮政大楼。莫斯科市邮政总局在距离陵墓不到两公里的米亚斯尼克街(俄语:Мясницкая улица)(肉贩街)。

  针对列宁墓的破坏行动

  1934年3月19日,米特罗凡·米哈伊洛维奇·尼基丁企图开枪射击列宁的防腐遗体,被反应迅速的警卫和游客及时制止,尼基丁当场自杀,在他身上找到了打算寄给党和政府的抗议信。

  1957年11月5日,莫斯科无业居民А. Н. 罗曼诺夫往列宁墓上扔了一瓶墨水,停放列宁和斯大林遗体的棺材没有受损。

  1959年3月20日,一名游客向棺材掷锤子砸破了玻璃罩,列宁和斯大林的遗体都未受伤。

  1960年7月14日,伏龙芝市(今比什凯克)居民 К. Н.米尼巴耶夫越过围栏踢破了棺材玻璃,碎片损伤了列宁防腐遗体的皮肤。为进行修复工作,陵墓被迫关闭,直到8月15日才重新开放。经审讯查明,米尼巴耶夫从1949年就产生了破坏列宁棺材和遗体的想法,1960年7月13日专程来到莫斯科付诸行动。

  1961年9月9日,Л. А. 斯米尔诺娃从棺材旁走过时吐唾沫并投掷裹在手帕里的石块,同时破口大骂,导致水晶棺被打破,但遗体完好无损。

  1962年4月24日,巴甫洛夫镇退休居民А. А. 柳季科夫也往棺材上扔了一块石头,列宁遗体没有受伤。事后查明柳季科夫两年前曾向国内各大报社和西方国家驻苏使馆投递反苏信件。

  1967年9月,立陶宛考纳斯市一位姓克雷萨诺夫的居民在列宁墓入口附近引爆炸弹,这一恐怖主义行为致使数人死亡,陵墓没有受损。

  1963年9月1日,一颗未被发现的自制炸弹在列宁墓内部爆炸,罪犯和一对夫妇当场死亡,另外几人(包括儿童)受伤。列宁遗体未受影响,因为当时棺材已有防弹玻璃保护了。

  2010年3月15日,莫斯科郊区居民谢尔盖·克拉别措夫翻过围墙爬上墓顶看台,高声呼吁拆除列宁墓并尽快下葬列宁遗体。警察逮捕他时遭到武装反抗,但很快将其制服并拘留。后来查明克拉别措夫是一名被通缉的暴力抢劫犯。

  2010年11月27日,警方逮捕了一个向列宁墓投掷卫生纸卷和小册子的男人,此人后来被送往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

  如今的列宁墓

  目前,列宁墓每周二、周三、周四和周日十点至十三点开放,节假日、周一和周五闭馆,不售门票。进入陵墓须接受金属探测器检查,禁止随身携带摄影摄像设备和手机,也不能携带提包、背包、旅行箱、大型金属物体和瓶装液体,但可以付费寄存。参观时应保持沉默,走半圆形路线绕棺瞻仰,不准在棺材周围驻足,双手不准插口袋,不准谈话和吸烟。男宾被要求脱帽。

  遗体展示的缘由和反对

  保存并展示逝者遗体的风俗,源自古埃及法老对永生的梦想,他们认为人是由躯体和灵魂构成的,即使在阴间的世界里,死者仍需要自己的躯体。尸体并非“无用的躯壳”,只要这个躯壳一直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灵魂随着肉体的点滴破坏而逐渐丧失,而肉体的彻底毁灭则意味着灵魂的全部消亡。只要保存住肉体,让灵魂有栖身之处,死者就能转世再生,所以他们制作了大量的木乃伊。 之后的基督教亦沿袭了这个风俗,但穆斯林则否认偶像崇拜。

  列宁死后,在东正教神学院长大的斯大林提议保存列宁的遗体,并压制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加米涅夫等大多数苏共中央委员的强烈反对抗议。

  实际上,列宁是一直反对僧侣主义的,他自然是反对把死者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向外展示的。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对。

  参见

  列宁

  水晶棺

  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坦佩雷列宁博物馆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妲己:从真实人物到狐狸精的转变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中,妲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她的名字与狐狸精这一形象紧密相连,成为了后世文化中代表妖媚女性的典型符号。然而,历史上的妲己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妖媚惑主?她又是如何被丑化成狐狸精的呢?  第一段:历史上的妲己  根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