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史

苏德战争
2021-12-16 11:42:01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别名伟大的卫国战争,发生时间是在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最终结果苏联胜利,纳粹德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

image.png

  简介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抵抗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侵略进行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军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不断增强的人力物力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战略攻势收复全部国土进而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9日0点30分,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即时生效,伟大的卫国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这场战争使苏联用巨大的牺牲彻底打败并摧毁了强大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写了战后世界格局,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image.png

  苏德战争

  战争背景

  德国

  1933年1月30日,在欧洲中部地区,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虽然通过大量发行国内债券挽救了在大萧条中经济几乎崩溃的德国,以及通过大量扩军成功的解决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但是却同时在国内推行独裁统治,镇压反对党;对外宣称要打破凡尔赛枷锁,并夺取“生存空间”。

  德国纳粹政权的特点是政治上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北欧白种人)、社会和文化的纯净。纳粹党通过迫害被认为是不纯的事物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特别针对少数人群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治敌人(如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了高峰。共计有超过150万政治犯在纳粹德国被处决。而对所谓“劣等民族”的迫害导致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受害者高达1800万。

  纳粹德国崇尚的是一个反共制度的纳粹主义制度,于1936年11月25日通过与日本帝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正式确立了其意识形态立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意大利于1937年11月加入了该“公约”。

  1938年3月11日,德奥合并。

  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为笼络日本法西斯,宣布承认伪满洲国,并停止魏玛共和国时期开始的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军事合作和军售,7月德国军事顾问撤出中国。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签署《慕尼黑条约》,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伙同匈牙利和波兰占领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3月23日,德国向立陶宛施压,逼迫立陶宛割让梅梅尔领地。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德国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9月25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瓜分波兰。

  1940年4月9日,德国逼迫丹麦投降,并侵略挪威,两个月后占领挪威全境。

  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于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国接受和平条约,维希法国建立。之后,德国在“海狮计划”中失利,被迫中止征服英伦三岛的计划。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旨在为进一步在欧、亚扩大侵略战争。

  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并将其征服。至此,在欧洲,除了英国,同盟国已经土崩瓦解,德国已经基本扫清了征服苏联的障碍。

  苏联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于1928年至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苏联从一贫如洗的状态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苏联在战前试图通过实行“集体安全政策”来扼制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威胁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同时,苏联也通过共产国际领导全世界的工人运动革命。因此苏联政府希望通过人民阵线运动联合资本主义左翼来减少工人运动的阻力,并防止出现全世界资本主义组成联合军队绞杀苏联。

  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苏联部分农村,尤其是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甚至导致乌克兰一些边远地区的发生叛乱。

  在1937年开始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全国超过200多万人在接下来两年内因政治运动波及而被捕或发配到流放地,其中30万至40万人被处决或死于流放地的艰苦条件。这场运动导致苏联红军中有超过3.5万名军人牵连被捕,其中大约1.5万军官被处决。这大大地削弱了苏联红军在战争前期的军事指挥能力。苏联战前的战备和扩军工作过于匆忙,一味追求扩大红军规模也导致了技术人才和指挥岗位的不足。

  1934年9月19日,苏联加入国际联盟,以联合英法。

  1935年5月2日,苏联和法国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以应对德国侵略活动。

  1939年4月17日,苏联和英国、法国开始1939年英法苏莫斯科谈判。

  1939年8月,苏联对英法的莫斯科谈判破裂,苏联放弃集体安全政策。

  1939年8月23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苏联宣布建立东方战线,以加紧巩固防御德国可能的进攻。

  1939年9月17日,苏联派兵进入波兰寇松线以东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地区。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侵略芬兰,冬季战争爆发,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获得了芬兰控制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和图尔库军港。

  1940年6月,苏联派兵进入波罗的海三国。几乎同时,苏联收回了被罗马尼亚1918年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1940年8月3日至8月6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成为苏联加盟国。

  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联为了减少远东的压力,迅速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敌对态度,转而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对国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还派遣了苏联援华航空队直接参加对日作战。

  随着苏联在欧洲,日本在亚洲关注点的变化,苏日两国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暂时承认了伪满洲国的现状,以此希望能够将远东的苏联红军调往欧洲。但是在条约签订之后,苏联仍然没能大批抽调远东的部队。苏日条约并没有影响苏联对中国国民党的军事物资援助,苏联对中国的第三笔军事合同的交货持续到1941年6月德国入侵才停止。

  英国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英国政府一直将苏联视为比纳粹德国更为危险的威胁,为此拒绝了法国主持的斯特雷扎会议的成果。1935年6月18日英国通过和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公开支持了纳粹德国破坏《凡尔赛条约》的扩军行为。英国放任法西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德国在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扩张领土;同时也默认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侵略,甚至在1940年封闭了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

  当1939年3月纳粹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政府意识到德国根本不遵守同英法签订的任何条约,因此开始与法国一同和苏联进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虽然法国和苏联极力促成谈判达成协议,英国方面却仅采取拖延态度,最终英法苏谈判破裂。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英国向德国宣战。在法国战败后,英国甚至有被德国入侵的危险。在北非,由于德军的介入,英军被迫从之前攻占的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地中撤退。在巴尔干,德国和意大利征服了英国的盟友希腊。因此,英国政府认为此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德国。所以即使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是一个极端的反共主义者,出于战略考虑依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宣布支持苏联。

  1941年10月1日英、美、苏签署《莫斯科议定书》宣布英美会提供物资支援苏联抗击德国,英联邦国家比美国更早更及时的运送了军火资源到达苏联。在1942年至1943年第二战场问题引起了美、英、苏三国间的争论,美苏方面认为应该尽早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则认为不宜过早在法国登陆而应先在地中海集中作战。1944年6月英美成功的在法国登陆,有力的支援了苏联的反攻。

  到1945年,英国保守党政府担心苏联在战后变得过于强大以至于威胁西方列强的霸权,所以制定了不可思议行动准备先发制人进攻苏联,由于英国工党上台改变政策和遭到美国军方否决而作罢。

  美国

  美国通过1924年的道威斯计划与1930年的扬格计划大力的提供贷款给德国,以试图让振兴后的德国经济能够支付起一战战败的赔偿款。随后在全世界金融大萧条的背景下,1932年的洛桑会议宣布德国可停止赔款,但德国依然需要偿还美国贷款。美国一系列贷款并没有让魏玛共和国经济好转,反而让接下来上台的纳粹政权利用这些资本大力的扩军。

  美国在俄国内战期间派遣干涉军支持白军政权,苏俄政府以拒绝承担沙俄一战时期对美国的欠债作为报复。美国从1929年开始陷入经济大萧条危机中,急需市场。因此1933年美国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美苏双方关系有一定的缓和。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都恪守门罗主义,同时在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后,美国不能容忍纳粹德国占领全欧洲;美国于是在法国陷落后大量给予英国军事援助。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参议院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坐山观虎斗,1941年6月参议员哈里·杜鲁门在美国参议院发表讲话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将要赢得战争,我们应该帮助俄国。如果俄国将要赢得战争,我们应该帮助德国,以这种方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互相残杀。”另一派则认为如果苏联一旦陷落,德国就会拥有丰富资源,再也难以被打败。最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支持苏联抗战。

  1941年7月罗斯福发表讲话,谴责德国暴行的同时表示要对苏联进行积极的援助。1942年1月1日,在美国的倡议下,以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为首的24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国政府将全力投入到打败法西斯主义的事业。

  1941年10月1日美国和英国与苏联签订《莫斯科议定书》,11月7日,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由此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开始用物资支援苏联抗击德国侵略。在1941年至1942年间盟国对苏联物资输送量有限,特别是在在1942年7月PQ-17护航队遭到重大损失后美英一度完全停止对苏联的海上运输支援。但从1943年开始,美、英、加的资源运输量逐月增加,这些援助有效的帮助了苏联红军增强实力。

  1944年6月6日美国和西方盟军成功在诺曼底登陆,随后和苏联红军东西夹击一路攻入了纳粹德国本土,让苏联对德国的最后胜利更早的到来。

  日本

  在1938年日本与苏联发生过边界冲突(张鼓峰事件),又在1939年与苏联发生过诺门坎事件,两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因此,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驻扎大量的部队,日本也维持了庞大规模的关东军。日本国内北进派在诺门罕冲突后失势,同时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1940年9月日本军队进入法属印度支那指染西方列强的亚洲殖民地,因此1940年底美国利用石油禁运逼迫日本就范,使得日本丧失主要石油进口来源。

  苏日双方都无意再在远东地区加剧紧张局面,因此,苏日两国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决定互相采取中立。不过苏日方面依然互不信任,苏联在苏德开战后依然保有超过70万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在远东防范日军。直到1941年12月日军进攻西方殖民地时,苏联才调走了部分远东部队对抗德军;日本则调走了部分关东军去征服东南亚。

  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应美国要求苏联宣布将于欧战结束3个月后加入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击败了日本关东军,进一步促使日本最终决定投降。

  其它参战国

  匈牙利

  匈牙利王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原奥匈帝国中的匈牙利领土被大量的割让给了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1939年3月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后,匈牙利和波兰也一同参与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通过维也纳仲裁裁决,匈牙利在恢复旧疆域之外进一步扩张了领土。

  1941年4月匈牙利参与纳粹德国对南斯拉夫的入侵,又获得了一部分领土。作为报答希特勒要求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派兵加入对苏联的进攻,共有超过25万匈牙利军队被派遣加入德国对苏联的侵略。

  在1942年,随着侵苏战事顺利,由于先前领土变动以及历史上的怨恨。匈牙利和轴心国的其它小仆从国伙伴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以及克罗地亚的关系紧张起来。1942年7月24日,罗、斯、克三国在边境集结军队准备进攻匈牙利,德国从中调解,更因为1942年8月轴心国部队在苏联遭到重大损失急需增兵,使得这场内讧化解。

  到了1944年10月,战局恶化使得霍尔蒂决定接受西方同盟国的停战协定,纳粹立即派兵囚禁霍尔蒂,并扶持傀儡箭十字党上台,这导致了大肆逮捕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在匈牙利蔓延。1945年3月苏联红军攻入布达佩斯,匈牙利箭十字党的政权瓦解。

  罗马尼亚

  虽然是一战战胜国,但罗马尼亚王国深陷政治动荡和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不得不依靠德国市场作为出口支柱。卡罗尔二世国王试图建立一个严厉的王权独裁体制以代替父亲斐迪南一世崇尚的君主立宪制。随着小协约国的瓦解,罗马尼亚失去英法庇护,被迫将一战胜利获得的领土割让给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国内对此的不满导致卡罗尔二世下台,其子米哈伊一世即位。

  随着王权衰弱,法西斯独裁者扬·安东内斯库成为罗马尼亚首相。希特勒许诺安东内斯库只要加入轴心国一同入侵苏联,就能获得半个乌克兰作为战利品,于是1941年6月超过30万罗马尼亚军队随同德军一同入侵苏联。

  在苏德战争期间罗马尼亚军队在对乌克兰的进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罗马尼亚军队大量被部署在前线,因此也损失最为惨重。该国的粮食和石油也对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贡献巨大,战争期间德国的三分之一石油供应来源是罗马尼亚。

  1944年8月,苏军攻入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发动政变逮捕安东内斯库,任命尤利乌·马纽为首相,倒向同盟国。在战争末期,罗马尼亚军队协同苏联红军一同作战。

  芬兰

  芬兰在俄国内战中因为境内白军胜利而获得独立,但同时也导致苏、芬关系紧张。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为了逼迫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以及汉科军港给苏联,爆发了冬季战争。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苏联赢得了战争,芬兰被迫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以及一些岛屿。这场战争显然激怒了芬兰,也就直接导致了芬兰在苏德战争中为了收回领土而倒向了德国一方。

  战争初期的节节胜利助长了芬兰恢复“大芬兰”的领土野心,最终芬兰军队于1941年6月30日全线越过苏芬1918年边界线继续进攻,导致12月6日英国政府以此向芬兰宣战。但芬兰由于前后两场战争国力损失过大而无力继续进攻。

  在战争后期德国已经无法避免要失败的时候,芬军采取了驱逐在芬兰德军的军事行动。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王国是一战的战败国,被迫割让大量土地给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和希腊也有严重的领土争端。鲍里斯三世沙皇自1934年以来试图在保加利亚国内建立起王权军事独裁政权。外交上试图平衡亲英法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在内政方面日渐强大的反王权力量也一直威胁着沙皇的权力。

  虽然追随希特勒瓜分罗马尼亚和侵略南斯拉夫与希腊,保加利亚获得了大量的领土。但保加利亚有东正教传统的民间亲俄思潮泛滥,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时政府宣布中立。不过保加利亚供应的农业产品和原料对于德国战争机器依然十分重要,到1944年9月,德国由于掠夺性贸易政策欠保加利亚的债务已经高达700亿列弗。

  1943年8月28日,鲍里斯三世突然神秘死亡,6岁的西美昂二世上台。随着战事变化退出轴心国的呼声在保加利亚境内越来越大。1944年9月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旧政权,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

  波兰

  波兰在二战前和苏联、德国、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存在领土争端,1926年毕苏斯基政变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1932年,波兰和苏联签订了《波苏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1月26日波兰和德国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也一同派兵进入捷克占领争议领土。随后德国把侵略方向转向波兰,德波关系恶化。英法苏莫斯科谈判时波兰的阻碍成为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首都华沙被德军攻占,波兰政府流亡,苏联也于17日出兵占领与波兰的争议领土。波兰的犹太人受到德国占领当局的疯狂搜捕屠杀(如奥斯维辛集中营),另一边波兰的很多资本家、精英与军官被苏联视为反革命分子处决(卡廷惨案)。

  波兰陷落于德国后,波兰流亡政府组织了波兰家乡军,波兰工人党则组织了波兰人民军进行敌后作战。波兰抵抗组织在纳粹占领区十分活跃。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家乡军发动华沙起义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前夺取华沙,最终失败。

  战争期间有超过50万波兰军队在西方同盟国和沦陷区中活动,而波兰人民军则组织了超过20万人协同苏联作战。协同苏军作战的波兰第1集团军1944年随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自苏联进入波兰,后来参加了对柏林的进攻。波兰第2集团军整合入乌克兰第1方面军,参与了布拉格攻势。

  捷克斯洛伐克

  一二战间捷克斯洛伐克是中欧仅有的西式议会民主制国家,同时享有法国支持的小协约国地位和与苏联的盟约。该国承继了奥匈帝国百分之八十的工业生产产能,在被德国吞并前,它的工业生产力是国际第七,高于日本、西班牙。但国内民族成分混杂,被邻国匈牙利和波兰所敌视。

  1938年苏台德事件危机中,爱德华·贝奈斯总统原本准备动员军队组织抵抗。但在英法的《慕尼黑协定》的出卖下不得不割让所有争议地区,导致国家实力大损。1939年3月希特勒入侵剩余领土时本国政府完全放弃抵抗,同月15日纳粹德国宣布成立傀儡国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并宣布庇护斯洛伐克独立。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中是纳粹德国统治下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包括当时欧洲最好的兵工厂之一的斯柯达兵工厂,最高峰时纳粹德国有四分之一的坦克是捷克斯洛伐克工业生产的。捷克的38t坦克系列也一度成为纳粹德国的主力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并没有完全屈服于德国占领,前总统贝奈斯逃亡英国组建流亡政府。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共产党则分别开展了有效的游击抵抗运动。1944年8月爆发了斯洛伐克民族起义。1945年4月,在科希策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为领导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同年5月9日,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

  意大利

  1922年10月28日,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意大利总理,从此墨索里尼开始在意大利实行法西斯主义独裁政策。1936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同年在西班牙内战中大力支援佛朗哥夺取西班牙政权,1939年4月7日侵占阿尔巴尼亚。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正式和德国一同侵略扩张。

  1941年6月22日意大利王国随同德国一同向苏联宣战,6月26日,派遣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到侵苏战场。

  1943年7月26日,随着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战的胜利,意大利王国宣布接受同盟国的停战协议。

  1945年4月,盟军在意大利战役最终取得胜利,墨索里尼被游击队处死,法西斯意大利彻底覆灭。

  法国

  1939年9月3日,法国和英国一同向德国宣战,战争初期法军因一战经验教条,打起静坐战。

  1940年5月10日,德军穿过比利时和荷兰突袭法国,法军大败。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成立维希法国。同月法国将军戴高乐在英国宣布了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国运动的开始。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维希政府追随德国,批准建立“反布尔什维克军团”,实行“强迫劳动”制,为德国提供劳工。1942年11月25日,自由法国运动向苏联派遣了诺曼底涅曼飞行团。由法国共产党和自由法国运动分别领导的游击队在纳粹占领区非常活跃。

  1944年6月,自由法国军队随同盟军一同登陆诺曼底,8月维希法国名存实亡。

  1945年,维希法国组织的纳粹党卫军第33"查理曼"武装掷弹兵师在苏联红军的打击下覆灭。

  西班牙

  西班牙内战中,苏联支持西班牙共和军,而德国和意大利则支持西班牙长枪党叛军。随着长枪党独裁者佛朗哥的胜利,西班牙开始在国际上公开支持轴心国的行动。但希特勒十分鄙视西班牙人的战斗力,一直对佛朗哥想要参与轴心国的谈判十分冷淡。

  苏德战争爆发后,佛朗哥组织了超过2万人的西班牙志愿军“蓝色师团”,参与对苏联的侵略。1943年10月,佛朗哥见轴心国作战失利,于是撤回志愿军宣布“中立”。

image.png

  苏德战争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元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相关简要信息介绍

  元朝自1206年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起,至1368年末帝妥懽帖睦尔退位止,**历经了15位皇帝**。以下是元朝各位皇帝的简要信息:  1. **元太祖铁木真**: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铁木真在位期间奠定了蒙古帝国的基础,并在1206年至1227年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