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史

纳尔瓦之役历史-纳尔瓦之役历史百科
2021-12-13 16:59:02

  纳尔瓦之役,大北方战争的开端,发生时间是在1700年11月30日,参战方分别是瑞典,俄国,最终结果瑞典获胜。

image.png

  背景

  在17世纪,俄国在技术上不如欧洲其他国家先进,这一状况也延伸到俄国的武装力量。尽管有这样的缺点,俄国的彼得大帝还是渴望通过征服瑞典波罗的海的部分省份来获得“对波罗的海的充分开放”。但是,有一个问题:当时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是由训练不足的民兵和小规模的雇佣军组成的,而瑞典有一支专业部队,是北欧最大和纪律最严明的军队之一。

  新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俄国彻底现代化,但是他在1700年所率领的军队仍然缺乏训练。为了备战,他决定组建31个新团。同时,在1700年的春天,对军官团进行了一次修订。结果,大多数军官被派到退休部队或驻军部队,在那里他们将无偿服役。导致了灾难性的指挥人员短缺(连级人员短缺高达70%)。空缺由年轻的莫斯科贵族填补,他们既没有指挥经验,也没有在步兵部队服役的经验,也没有正规的军事训练——他们的传统职位是精锐的非常规骑兵或宫廷服务。军士也有严重的问题——他们不是老兵,而是从新兵中选出来的。

  战争前夕

  俄国与丹麦-挪威国王弗雷德里克四世以及波兰立陶宛国王兼萨克森选帝侯的(强壮的)奥古斯特二世结成军事同盟,随后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于是三个国家从不同的方向进攻瑞典。丹麦人和撒克逊人的军队行动优柔寡断,把自己包围在要塞的围攻中。波兰-立陶宛联邦拒绝支持其国王,而俄罗斯则等待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和平条约,以将其斗争从南向北转移。

  卡尔十二世在英国皇家海军和荷兰海军的协助下,首先在哥本哈根北部的洪勒贝克登陆,迫使丹麦-挪威在1700年8月(直到1709年)离开联盟。然后他把一部分瑞典军队转移到波罗的海对岸的爱沙尼亚,在那里加入了爱沙尼亚和芬兰的瑞典军团。

  11月,俄罗斯军队包围了爱沙尼亚的纳尔瓦(当时是瑞典帝国的一部分),试图通过包围来确保其投降。8月2日,一支由奥古斯特二世和斯泰诺指挥的撒克逊-波兰军队出现在瑞典利沃尼亚的里加城外。由于,撒克逊-波兰军队已经进入了道加瓦河以南的冬季营地,因此卡尔十二世决定对付俄国对纳尔瓦更直接的威胁,纳尔瓦此时正被彼得的军队围攻。

  战争过程

  11月19日,卡尔十二率领8000人出头的瑞典军队靠近纳尔瓦。消息传到俄罗斯军营,彼得立刻以督促援军和弹药辎重早日到达为理由,于11月29日去诺夫哥罗德,把指挥下放给戴克罗亲王和刚刚雇用的外籍将领冯-克鲁伊公爵。

  同时,由于害怕拥有强大近战能力的瑞典士兵,俄军开始让各分队构筑野战工事和防御战地。期望以不对等的密集射击,阻挡对手的野蛮冲锋。

  当天上午10点,瑞典人就已经抵达可以观测俄军阵地的位置。卡尔十二努力隐藏大部分部队,以免暴露自己此时不足万人的劣势兵力。他们也注意到俄军将大部分兵力分散部署,异常僵化地限制在特定阵地内。又由于兵力庞大且阵地内工事复杂,造成全军被压缩在很小的空间内,彼此机动都非常困难。

  于是,瑞典军队决定分兵两路,同时猛攻俄军的左右两个侧翼。还要出动骑兵加强侧翼威胁,阻止俄军士兵从自己的阵地内出逃。这样可以规避自己的数量不足,而限制俄军的相互协助。

  下午2点,瑞典人向俄军发起了突然性的总攻。恰逢天降暴雪,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俄军哨兵的观察视野。结果,直到瑞典军队的炮声响起,大部分阵地内的俄罗斯人才如梦初醒。

  很快,瑞典人的先头部队已接近俄军的第一道防线正面,并开始密集的燧发枪齐射。从未同欧洲强军遭遇的俄国士兵,很快就被这样劈头盖脸的火力所压制。在军官的催促下,他们也按照欧式标准列队还击,并成功坚持了15分钟。然而,瑞典人仍然迅速越过了壕沟。

  由于瑞典本国的人口非常有限,所以向来强调将射击火力与冷兵冲锋进行有机结合。当欧陆主要强国都在17世纪末淘汰了长枪,瑞典陆军的每个步兵营还有部分保留。在正面交战中,他们会以5-6排的纵深部署步兵横队,并以长枪手保护前后的火枪兵。在冲锋时,长枪手也会和使用刺刀的士兵混编,以便加强正面攻击强度。相比之下,俄军大部分士兵的入伍时间极短,也根本没有做好迎接此等战争的准备。因此,在巨大的压力驱使下,整个战线都开始出现瓦解迹象。

  此外,瑞典人的二线步兵也已经迂回到了俄军阵地侧翼。在正面交战的同时,他们也只经过很短的射击准备,就强行冲击俄军步兵。原本应该进行防御的俄罗斯骑兵,表现的比步兵友军更差。在指挥官舍烈麦捷夫的带头示范下,全体调头逃跑,并抢先渡过了身后的纳尔瓦河。因此,左右阵地的两翼都无情暴露在瑞典人的多兵种协同攻势下。

  当瑞典人抵达俄军的第二道防线,无心恋战的对手便彻底崩溃,并因自身混乱而在阵地间乱作一团。卡尔十二趁机率军杀入,将大量失去抵抗能力的俄罗斯人斩杀。更多溃兵则蜂拥挤到纳尔瓦河的桥上,最后因不堪重负而将桥梁压垮。

  随着瑞典军队进入纳尔瓦城,俄罗斯人也彻底输掉了整场战役。总共有8000人战死或受伤,还有不少溃兵在河里淹死,或因寒冷而冻死在求生之路上。包括10位主要将领在内的79名将官被俘。瑞典一方则战死667人,并有1247名将士在战役中负伤(一说阵亡近3000人)。他们还在俄军营地和战场附近,缴获了64门攻城炮、22门迫击炮和4050支步枪。

  战后,俄罗斯人暂时失去了军事进攻能力,年轻的卡尔十二也因此战在全欧洲声名鹊起。为了庆祝胜利,瑞典人特意制造了一种用以嘲笑沙皇的奖章。奖章的一面是向纳尔瓦城开火的大炮,边上是正在靠炮火取暖的彼得。另一面则是彼得带领俄军逃离纳尔瓦,上面还有侮辱性的题词:逃之夭夭,哭声哀哀!

  后续

  纳尔瓦战役四年后,彼得一世再次进军,试图夺取纳尔瓦。6月24日,鲍里斯·舍列梅特夫元帅率领2万人的部队攻占塔尔图。舍列梅特夫随后包围了纳尔瓦,那里的守备部队由亨宁·鲁道夫·霍恩少将率领,由3800名步兵和1300名骑兵组成。俄国人在1704年8月20日占领了纳尔瓦,在彼得一世阻止他们之前屠杀了一些瑞典居民。霍恩、几名军官和大批瑞典士兵被俘虏,伤亡约3200人,而俄罗斯人在包围和攻击中损失了3000人。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妲己:从真实人物到狐狸精的转变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中,妲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她的名字与狐狸精这一形象紧密相连,成为了后世文化中代表妖媚女性的典型符号。然而,历史上的妲己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妖媚惑主?她又是如何被丑化成狐狸精的呢?  第一段:历史上的妲己  根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