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史

瓜分波兰历史-瓜分波兰历史百科
2021-12-07 09:58:34

  瓜分波兰,近代一系列列强瓜分波兰的事件,是指1772~1795年间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瓜分波兰的事件,间接原因是因为波兰国力衰弱,直接原因是因为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

  背景

  波兰国力衰弱

  16世纪波兰已发展成东欧的封建强国,领土面积居欧洲第三位,包括现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大片土地。然而从17世纪中叶起波兰走向衰落,农奴制强化,封建割据严重;“自由选王制”归犁设(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外国人有资格竞选)致使王位频繁更迭,外国人为王者不乏其数,1572—1795年总共11位国王中有7名外国人;“自由否决权”制度(议会决议只要有一人反对便不能通过)使波兰无法实行有效统治,从17世纪中叶起约100年间召开的55次议会上,有48次未作出任何决议。政局混乱使的波兰国力衰弱,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

image.png

  瓜分波兰

  俄普奥三国对波兰领土的野心

  当时西普鲁士尚在波兰王国境内,普鲁士急于打开通道使东普鲁士与勃兰登堡连成一片。俄罗斯视波兰为自己通往西欧的障碍。北方战争后,成为波兰的最大侵略者。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继承了削弱波兰的政策。而且俄罗斯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作战争夺黑海的出海口,急于打开波兰通道。奥地利帝国在与普鲁符寻轿士的领土争夺中已失去西里西亚,不能坐视普鲁士继续扩张,也要求参与瓜分波兰。

  直接原因

  1763年10月,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病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兰议会选举亲俄贵族S·A·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加紧控制波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以便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结果引起外国的干涉,导致波兰陷入被瓜分的危机之中。

image.png

  瓜分波兰

  第一次瓜分

  1772年2月19日,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于维也纳签署瓜分波兰的协定。八月初,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同时进攻波兰,并且各自占领根据瓜分协定所得的波兰领土。1772年8月5日,俄、普、奥三国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条约,俄罗斯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Drut River)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以外的海尔姆诺省、玛律博克省,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60万;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万。

  虽然部分城市曾作出抵抗,例如克拉科夫的瓦维尔城堡(Wawel Castle)一直坚守至四月才陷落。但由于没有外援支持和华沙被占领,波兰议会最终在1773年9月18日被迫承认条约。瓜分条约令波兰失去211,000平方公里领土(30%领土)和超过400万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

  在第一次瓜分波兰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给玛丽亚特雷莎女皇的信中提到:“(在这件事上)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和我绝对是强盗。我只想知道她会如何对神父忏悔自己的罪过?她取得(波兰)时哭了;她哭得越多,取得越多!”

  第二次瓜分

  1793年发生的第二次瓜分波兰,是由普鲁士王国与俄罗斯帝国协力完成,奥地利则因为忙于对法国大革命的处理,没有参予瓜分。

  事件的起因,在于开明改革的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与受到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等事件启发的爱国理性派人士(包含进步的贵族与市民)携手联合,利用俄国忙于俄土战争与俄瑞战争的大好良机,从1788年开始,于瑟姆(波兰议会)中促成一连串的改革议案,包括抵制俄国干涉波兰(勒令俄军退出波兰)、扩军至十万(原来只有二万四千的陆军),以及理性进步的五三宪法(改造波兰为中央集权的君主立宪制)。一连串的行动触怒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及波兰内部反改革的保守派地方贵族;而国王与改革人士,却因为与普鲁士王国正式结盟(1790年)而自以为高枕无忧,于1791年正式颁布了五三宪法(受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启发),打算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改革人士的美梦没有持续太久,当1792年俄国结束与瑞典、土耳其的战争之后,立刻把军队往波兰方向调集,并鼓动波兰的保守贵族起兵,反抗改革与五三宪法。于是保守贵族成立反改革的塔戈维查联盟,组织二万联军朝华沙进军,并要求俄国派兵支援,恢复波兰“珍贵的”贵族民主制与“黄金自由”。于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派出九万七千的精锐俄军进攻波兰,宣称只要废除所有改革议案(包括五三宪法),恢复俄国在波兰的驻军,就会保障波兰的领土与财产安全。波兰国王与改革派人士虽然极力抵挡俄军与塔戈维查联盟势如破竹的进攻,一度缔造辉煌的战绩(波军只有三万七千人,且大多是缺乏训练的新兵),但是在普鲁士军队撤退与背叛盟约的双重打击之下,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最终接受亲信顾问团的意见,于7月24日正式投降,并带头加入塔戈维查联盟,波兰的抵抗因此灰飞烟灭。

  1793年初,叶卡捷琳娜二世撕毁保障波兰领土的承诺,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一同发动了第二次瓜分波兰。包含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在内的塔戈维查联盟对此错愕万分;而波兰失去了大约308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国土面积减少至223000平方千米,并失去了三百万人口,波兰人口仅剩下3.4百万人,仅为在第一次瓜分前人口(一千万)的三分之一。

  第三次瓜分

  科希丘什科领导下层人民起义并在最初的时候赢得胜利,但最终被沙皇俄国训练有素的军队镇压而失败。三国瓜分势力为了铲除波兰剩余势力所带来的动荡,决定以“将独立的波兰彻底抹去”的方式解决问题。1795年10月24日三国代表再次签订瓜分条约,将剩余的波兰联邦国土全部瓜分。

  第三次瓜分中,俄罗斯获得了12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20万人口及维尔纽斯;普鲁士获得了新的省份:新东普鲁士和新西里西亚,共5.5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00万人口及华沙;奥地利获得了4.7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20万人口及卢布林和克拉科夫。此次瓜分后波兰亡国。

  从此之后波兰从世界地图中消失,直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才得以恢复独立地位。而上述在十八世纪三国瓜分波兰领土的过程,史称瓜分波兰。另外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纳粹德国和苏联曾经再一次瓜分波兰的领土。

  拿破仑曾经以华沙公国的名义复辟了波兰政府。在拿破仑战败后,俄普奥三国建议将剩余并未被他们合并的波兰领土,稍微自治(至少是理论上自治)的地区合并成一个新国家,包括:

  波兹南大公国(普鲁士控制)

  克拉科夫共和国(奥地利控制)

  波兰王国(亦称波兰会议)(俄国控制)

  这个国家保证会认可波兰语,尊重波兰文化及波兰人的权利。可是这些承诺很快就被违反,这些剩余的地区被该三个国家吞并。

  第四次瓜分

  “第四次瓜分波兰”一词指后来的对波兰国土的瓜分行为,一般指的是以下三个事件的其中之一:

  拿破仑时期之后,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瓜分华沙公国;

  1832年“波兰王国”被俄国吞并,1846年克拉科夫共和国被奥地利吞并;

  1939年纳粹德国与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瓜分波兰。

  如果以上三个事件有超过一个被认为是瓜分,那么应该有“第五次瓜分”和“第六次瓜分”,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这样的名词。

image.png

  三次瓜分年代图

  后果

  拿破仑曾建立了华沙公国,但他失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使局势对波兰人更加不利。俄国获得了更多波兰领土。在镇压了1831年的起义后,华沙公国的自治权被取消,波兰人的财产被没收充公,强徴入伍,大学也被关闭。1863年的起义之后,波兰被强制推行俄化的中学教育,文化程度出现大幅下降。在奥地利部分,波兰人成了二等公民,允许在国会派出代表和建立自己的大学,卢布林和克拉科夫成为波兰教育的中心。与此同时,普鲁士将波兰的整套教育系统德国化,较俄国而言完全不尊重波兰人的文化和制度。

  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革命的混乱状态所赐,根据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波兰终于在亡国的123年后恢复了独立。

  瓜分迫使波兰人寻找机会改变现状。许多波兰的诗人、政治家、贵族、作家、艺术家被流放(造就了名词“大迁徙”),成为19世纪的革命者。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也成了波兰浪漫主义定义的一部分。 波兰革命者参与了在普鲁士、奥地利帝国、沙皇俄国的起义。波兰军团曾与拿破仑并肩作战。在“为了我们和你们的自由”的口号下,波兰人广泛参与了1848年革命(尤其是匈牙利革命)。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从凤雏的视角看刘备的仁义之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英雄豪杰、智者谋士的时代。其中,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一直以仁义著称。然而,历史的评价往往多元而复杂,本文试图从凤雏——庞统的角度,探讨刘备的仁义是否如其表面所展现的那样无懈可击。  庞统,字士元,因其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