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诗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情歌
2021-11-10 16:12:04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著名德国戏剧家和诗人,外文名Bertolt Brecht,生卒时间1898年2月10日-1956年8月14日,代表作品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夜半鼓声。

  生平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

  布莱希特在奥格斯堡的诞生地,如今为 “布莱希特之家”(纪念馆)

  奥格斯堡的布莱希特牌匾

  欧根·贝托尔特·弗里德里希·布莱希特(Eugen Berthold Friedrich Brecht)于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奥格斯堡,父母分别是贝托尔特·弗里德里希·布莱希特(Berthold Friedrich Brecht)和威廉明妮·弗里德里克·索菲·布莱希特(Wilhelmine Friederike Sophie Brecht)。他是父母的长子(geb. Brezing)。他的父亲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天主教徒,出身于阿赫恩(Achern)黑森林地区,他从1893年开始受雇于海因德尔申造纸厂(Haindl'schen Papierfabrik),并从1914年起担任员工主管。因此布莱希特一家得以迁居造纸厂的宿舍。布莱希特的母亲索菲(Sophie,1871年-1920年)来自一个新教家庭。索菲的父亲约瑟夫·弗里德里希(Josef Friedrich,1842年-1922年)曾是位于上施瓦本地区(oberschwäbischen)Roßberg(如今属于沃尔夫埃格Wolfegg)的巴登-符腾堡铁路员工。württembergischer Eisenbahnbeamter巴登-符腾堡铁路在索菲出生前不久才通车。Württembergischen Allgäubahn.

  少年时代的布雷希特被父母昵称为“欧根”Eugen(施瓦本语又称“艾勤”(Aigin))。 后来,人们才称他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布莱希特在奥格斯堡的赤足教堂(Barfüßerkirche)受洗并且行坚信礼。布莱希特童年时期,生活在手工匠的生活圈里,他家住所的下层就住着一位锉刀工。布莱希特从小内向而害羞,病病歪歪,心脏有点小毛病,因此也得到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小学毕业后,他在1908年至1917年之间在奥格斯堡的皇家职业高中(如今被称为Peutinger-Gymnasium)学习,书还没读完,他就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匆匆毕业,获得战时高中毕业证(Notabitur)。布莱希特很早就显露出文学才能,早在1913年,他就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一直写作。”同年,由他一人主创、编辑、出版的学生杂志《收获》出版。其中主要刊登布莱希特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故事及书评。他深受宗教的影响,同年他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剧作《圣经》。

  布莱希特的弟弟瓦尔特·布莱希特(Walter Brecht,1900年-1986年)是达姆斯塔特大学(Universität Darmstadt)的造纸技术教授。他的祖父在阿赫恩(Achern)拥有一家平面印刷工厂。他的曾祖父约翰内斯·米歇尔于1807年出生于施派尔(Speyer)的莱茵海姆(Rheinheim)(今属菲利普斯堡Philippsburg的一部分)。布莱希特的祖先可追溯到17世纪左右的克里斯曼·布莱希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后,布莱希特在《慕尼黑-奥斯堡晚报》(München-Augsburger Abendzeitung)发表了他的《奥格斯堡战时信札》(Augsburger Kriegsbriefe)。 虽然起先还被广泛存在的战争热情所感染,但布莱希特在学生时代便已开始明确批评称,“为祖国而牺牲是美好而荣耀的”的口号仅是为了宣传,只有笨蛋才会相信。他为此受到学校的停课处罚。幸好他的父亲位高权重,加上宗教老师的干预,他才得以继续留校学习,取代开除处罚的仅是一个口头警告。

  1916年7月,他第一次在《慕尼黑-奥格斯堡晚报》上以“贝尔特·布莱希特”(Bert Brecht)署名。

  求学生涯

  1917年10月2日起,布莱希特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哲学、医学和文学。但他不得不在1918年中止学业。虽然布莱希特从当时已成为医生的学生时代的同学那里获得了医学诊断,借口心脏问题而不能从军,他还是被派到奥格斯堡的一个储备野战医院当护理员。

  流亡之前的创业时期

  1922年,布雷希特就获得了德国最高的戏剧奖项。 1924年,布雷希特受邀担任徳意志剧院的导演。 1928年,他改编约翰.盖伊的三便士歌剧获得极大的成功,在柏林演了一年。 在1928-1930年间,布雷希特曾写作一系列引起强烈争议的教育剧。 对于教育剧阶段的作品,是布雷希特最引人争议的部分。其中措施和母亲两剧被认为是宣扬共产主义。 但对此罗兰巴特为文驳斥这个说法,他认为母亲一剧很明显的主题即是“母性”。 措施是布雷希特一系列教育剧最有争议的一部,布雷希特即是在1933年措施演出被警察打断,而开始流亡时期。 但是,在之后他发展出史诗剧场等成熟期作品之后, 布雷希特晚年被问及:“如果要有一个剧本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戏剧形式,那剧本应该是什么?” 布雷希特回答的就是《措施》。

  婚姻和家庭

  还未成为慕尼黑的戏剧家之前,布莱希特在一家报社《人民意志报》找到写剧评的工作。1922年布莱希特的《夜半鼓声》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剧院上演,借此布莱希特获得有名的克莱斯特最佳年轻剧作家奖。布莱希特也开始稳定他的人际关系,于24岁娶了歌剧演唱家玛丽安娜。次年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汉娜。虽然结了婚,很少花时间陪妻子和女儿的布莱希特还是有其他的婚姻问题。1924年搬到柏林后,他认识了维也纳信仰共产主义的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并积极的追求海伦娜。海伦娜还为他生了一个私生子叫做施坦芬。后来布莱希特也认识了伊丽莎白·霍普特曼,并和她合作。1926年布莱希特和玛丽安娜离婚,1929年和海伦娜结婚。

  流亡时期

  1933年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布莱希特和他的家人逃到苏黎世,后来又到丹麦、芬兰,1941年旅行经过莫斯科、海参崴、圣·彼得罗港。直到1954年布莱希特获颁列宁和平奖。

  在苏黎世的旅馆,布莱希特见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雅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莫斯科,他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在好莱坞,他跟喜剧天才卓别林成了好友,机缘巧合之下与当时访问美国的老舍相谈甚欢。如果说遭遇世界大战引发了布莱希特对政治的思索,那么漂泊异乡的十五年更使他接触到了社会深层,浮世百态。这不仅是流亡的旅程,更是布莱希特作为一朵戏剧灵魂成长的心路历程,带给他的戏剧以不朽的魅力。时代是人无法选择,如何在命运的漂泊中寻找到自身生存,甚至蓬勃生存的方式,布莱希特无疑是一位无可指摘的尊师。

  死亡

  1956年8月14日,当布莱希特在研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时,因心脏病发而过世,被葬于柏林的多罗延公墓。

  1898年2月10日,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成就

  贝尔托·布莱希特铜像

  布莱希特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叙事剧实验,特别吸收中国戏曲艺术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提出了间离效果理论。

  在20世纪初,他与艾尔温·皮斯卡托同为德国乃至欧洲史诗剧场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剧作有:《勇气妈妈》、《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等。布莱希特所主张的史诗剧场所指的史诗一词,是相对戏剧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将叙事分为:历史、史诗与戏剧,并定义戏剧为“对人类行动的模仿...以引发观众的怜悯与遗憾之洗涤”,他认为戏剧优于史诗。布莱希特反对这种美学传统,他认为剧场应该要破除虚构的现实,并且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况的理性思考取代戏剧幻觉引发的情绪宣泄。他主张的间离效果和陌生化便是刻意的打断观众沈浸於戏剧幻觉。

  布莱希特同时作为诗人也写出了大量左翼诗歌,其中的《统一战线之歌》被汉斯·艾斯勒谱写成为歌曲,至今仍是德国左翼工人运动最为著名的革命歌曲之一 。

  贝尔托·布莱希特

  中国文化

  布莱希特的青年时代,适逢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福克等人,把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如《易经》、《道德经》、《南华经》、《论语》、《孟子》、《墨子》等纷纷翻译成德文出版,在知识分子中引起广泛兴趣。世纪之初的表现主义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持续不断的兴趣,又成了现代欧洲文学界一个典型的德国现象。汉斯·贝特阁翻译的《中国笛》、奥托·豪赛翻译的《李太白》诗选、阿尔伯特·艾伦斯坦翻译的诗集《黄色的歌》、克拉崩翻译的唐诗等曾经广泛流传。作曲家马勒的交响曲《大地之歌》,艾斯勒的《反战》清唱剧,都是采用中国古代诗歌谱写而成的中国的元杂剧也在世纪之交受到德国作家的关注,像克拉崩翻译改编的李行道的《灰阑记》,1925年在柏林德意志剧院的演出,对于推动魏玛共和国时期戏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恰恰是在中国古代哲学、诗歌和戏曲三个领域,布莱希特都有相当广泛的涉猎,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了深刻印记。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朱祁镇:被讽刺为大明战神的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因为他们的英勇和智慧而被称为战神。然而,明朝的一位皇帝朱祁镇却因为一个讽刺的说法被称为大明战神。这位皇帝的统治几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是为何呢?  二、朱祁镇的统治与战争  朱祁镇是明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