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主要作品-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简介
2021-11-05 15:15:03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生卒时间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尊称乐圣,交响乐之王。

image.png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神话中三女妖之一)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齿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

  这个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厨娘。这是个不幸福的家庭。父亲嗜酒成癖,经常对孩子大打出手,而母亲温顺懦弱,只能是以泪洗面。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以便可以四处炫耀,在贝多芬4岁时即开始使用暴力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他的悲惨一生从童年已经开始,但却没有使他永远厌恶这一艺术。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8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贝多芬11岁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13岁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也负起了养家责任。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心怀远大的贝多芬在1787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此年轻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但很不幸,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母亲的死对他也是不小的打击。

  音乐家贝多芬肖像图

  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他先是受教于海顿门下,由于与海顿的意见不合,不到一年就分手了。后来他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开始崭露头角、名闻遐迩。贝多芬是慷慨而善良的,他写信给朋友叙述他的成功时,第一个念头是:“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时,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瞧这多美妙。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此后五年,他凭着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这是贝多芬的自由宣言。当时正是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他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由于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他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

  正当贝多芬一帆风顺,声名如日中天之际,耳聋已开始向他施暴。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他一直瞒着别人,并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疾不致被人发现,而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此时,除了肉体的痛苦以外,贝多芬还在承受着另一种感情的煎熬。如同对音乐,贝多芬对爱情也抱着一股剧烈的热情和神圣的观念。此时他爱上了琪丽哀太·琪却尔第,《月光》即是为她所作。然而那是一个风骚、稚气和自私的姑娘,同时贝多芬的残疾和贫困也使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1803年,琪丽哀太嫁给了别人。贝多芬经历着一个绝望的苦闷时期,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并准备了此一生。

  但是他强毅的天性是不会遇到磨难就屈服的。生活拒绝给他欢乐,艺术将给予他,他终于振作了起来,表现出了斗争的愿望。“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该有多美!”贝多芬战胜了自身的混乱,结果使他相信人是能够战胜混乱的。这成为他的音乐中的英雄主题: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平静,从平静到凯旋和欢乐的发展过程。

  1803年,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雷霆万钧的乐观主义《英雄交响曲》,这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此曲原本是想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但因得知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1806年5月,幸福再一次向贝多芬招手,他与一个很早就爱着他的名叫丹兰士·特·勃仑斯维克的姑娘订了婚。猛狮在恋爱中,它的利爪藏起来了。贝多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爱情的美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810年,在这期间,贝多芬的天才产生了完美的果实: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纷纷与世人见面。

  《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 魏因加特纳

  然而贝多芬注定一生都没有美满的爱情与婚姻,爱情把他遗弃了。1810年,复杂的说不清的原因使婚约解除,他重又变得孤独。然而,两人似乎都不能够忘却这段爱情,丹兰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深深地爱着贝多芬的,但两人却没有再走到一起,这又是何等的悲哀。

  此时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正当盛年,《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便是在这个时期诞生,同时他还创作了其他大量作品。1809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孙公子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由于《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了《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1815年,贝多芬的耳朵完全聋了,他只能用笔和谈话手册与别人进行交谈。1822年,贝多芬在指挥《斐但丽奥》的预奏会时,由于无法听到台上歌手的演唱,导致全局的紊乱,这一段惨痛的经历使贝多芬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此时,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沉,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他与出版商的复杂交易、他的烦恼的爱情、他与侄子的令人痛苦的关系,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极为紧张的内心生活。

  他的这个侄儿是贝多芬晚年生活的一个最沉痛的打击和折磨。由于弟弟卡尔1815年去世,贝多芬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他对侄儿充满了关爱和温情,然而,这个被热烈地爱着的侄子,显然并不配得到如此伟大的爱与信任。伯父的伟大使得侄儿恼怒和反抗,他竟然说:“因为伯父要我上进,所以我变得更下流。”1826年,卡尔20岁时,为非作歹,最后企图用手枪自杀未遂,贝多芬只好把他送往多瑙河畔的乡下,不幸这次旅途非常辛苦,因为归途着了凉,引起肺炎和水肿,贝多芬几乎因此送命。

  在悲苦中讴歌欢乐,这是贝多芬一生的事业。他认为最优秀的人物定会经受痛苦,并“从痛苦得到欢乐”。

  1817~1823年间贝多芬完成了宏伟的、充满着哲理和英雄性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第九号交响曲》的《欢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在这部作品中,他唱出了终生向往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最强音。

  《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九号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当全曲演奏完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许多人哭了起来,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中患了肝病,时日就在这病情日渐严重的日子里度过。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于宁静。这时贝多芬的创作似乎是在玩弄痛苦,其最后的五首弦乐四重奏曲有着一种快乐的,甚至嘲弄的意味。

  为贝多芬送葬的队列 弗朗茨·施陶伯 1827年 现藏于波恩贝多芬故居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一个陌生人替他阖上了眼睛。据说,在贝多芬临终的一刻,雷雨交加,电光闪闪,贝多芬紧握拳头,高举右手,凝视窗外,接着他向后倒下,死去了,结束了他痛苦又伟大的一生。

  贝多芬的逝世在维也纳引起了巨大震动,3月29日下墓时形成了群众性的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灵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这个有着卓越音乐天赋、炙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坚强性格的音乐家, 是人类艺术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强悍刚烈的性格, 成就了音乐铁一般的力量与硬度。正像他自己所说:“力, 这才是和寻常人不同的人的精神!”也正是这力使得他的音符不安、呼啸、震荡, 似雷霆万钧, 来势汹汹;而这力又是那么浪漫与充满柔情, 这力带给人的不是狂躁、愤怒, 而是热情与欢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 哈佛音乐辞典编者向德国音乐家哈姆请教, 假若洪水来临, 诺亚方舟之事重演, 而诺亚只能带一本琴谱, 应带哪本最合适。哈姆立刻回答:“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

  傅雷说:“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 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而贝多芬的音乐和他这个人正是人类最伟大精神和最美好艺术的真实写照和代表。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