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是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的外交使团。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为著名。日本政府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议废止后再没有继续。中间时间长达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背景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而向中国派出了遣隋使。但是因为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对隋炀帝不敬,而引起隋炀帝的不悦。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日本使者给隋炀帝的国书说“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称日本君主为“日出处天子”,称隋朝皇帝为“日没处天子”。隋炀帝看到后不高兴,对鸿胪卿说:“蛮夷的书信如果有无礼的,就不要拿来给我看了。”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
公元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原因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同时,东亚诸国家中的四国——唐、高句丽、百济、新罗发生了骤变。经过几次国际战争,唐扩大了其统治区域,成为盛唐的一个标志;百济与高句丽两国分别在战争中遭到失败,致使国家灭亡;新罗在战争中逐渐强大,以致最终控制了整个朝鲜半岛,其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切的变化与国家间关系的嬗变是分不开的。新罗紧紧地靠在了唐朝的一边,使得其与高句丽、百济相比在政治外交上占了上风。国与国之间之所以能够密切联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外交使节的派遣。新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频繁地向唐朝派遣使节。遣唐使也因此成为沟通新罗与唐朝的桥梁,其所担负的重任在
沿革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日本使者给隋炀帝的国书说"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称日本君主为"日出处天子",称隋朝皇帝为"日没处天子"。隋炀帝看到后不高兴,对鸿胪卿说:"蛮夷的书信如果有无礼的,就不要拿来给我看了。"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乾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未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名副其实的遣唐使是十二次。这延续二百余年的遣唐史,在不同时期,组织、规模、交通路线都有很大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
是舒明天皇时期(公元629--641年)到齐明女皇时期(公元655--661年),约30年的时间,第一、二、三、四次的遣唐使的派遣都属于这个阶段。其特点是:规模小(最多两只船),人数少(不超过250人),组织不严密各色人等配备不整齐,一般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到山东半岛登陆,在经陆路前往大唐。
第一次
大使:犬上三田耜副使:药师:惠日来华时间:630年8月(舒明天皇二年八月)回日时间:632年8月(舒明天皇四年八月)
第二次
大使:吉士长丹、高田根麻吕来华时间:653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五月)回日时间:654年7月(孝德天皇白雉五年七月)
第三次
押使:高向玄理大使:阿边麻吕副使:药师:惠日华时间:654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二月)回日时间:655年8月(齐明女皇元年八月)
第四次
大使:坂合部石布副使:津守吉祥来华时间:659年7月(齐明女皇五年七月)回日时间:661年5月(齐明女皇七年五月)
这次的派出的遣唐使,由于船漂到南海尔加委岛,大使被人所杀,副使一行于闰十一月到洛阳。
第二时期
是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年)的两次遣唐使,即:第五、六次:
第五次:大使:守大石副使:坂合部石积来华时间:665年12月(天智天皇四年十二月)回日时间:667年11月(天智天皇六年十一月)
第六次:大使:河内鲸来华时间:669年(天智天皇八年)回日时间:北路?670年(天智天皇年九年)遣使'贺平高丽'。
这两次规模和航线与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义十分突出,不同于一般遣唐使活动。因663年,唐、日在朝鲜进行了白江口之战,刘仁轨指挥唐军四次击败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日本失败,并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次年唐朝的使者郭务悰、刘德高相继来日,故而第五次遣唐使大概是为了送刘德高而派遣的。第六次遣唐使也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造成的唐日关系裂痕而派出的。
这两次遣唐使除了显示实力外最主要是震慑,而且当时的日本政局并不稳定,从661年7月齐明女皇病逝到668年1月3号中大兄皇子即位,这几年中日本'群龙无首',中大兄皇子以皇太子'称制'的方式处理朝政。日本吃了败仗后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而唐朝为了震慑日本,才继派出使者郭务悰、刘德高来日。有些希望这次'遣唐使船'走这条路线。
第三时期
从文武天皇时期(697--707年)至孝谦女皇时期(749--758年),约五十年间的四次遣唐使,是遣唐使的最盛时期。这四次遣唐使,即:第七、八、九、十次。
第七次
执节使:粟田真人大使:坂合部大分副使:巨势邑治来华时间:702年6月(文武天皇大宝二年六月)回日时间:704年7月(文武天皇庆云元年七月)
第八次
押使:多治比县守大使:大伴山守副使:藤原马养随行: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来华时间:717年3月(元正女皇养老元年三月)回日时间:718年10月(元正女皇养老二年十月)
第九次
大使:多治比广成副使:中臣名代来华时间:733年4月(圣武天皇天平五年四月)回日时间:734年11月(圣武天皇天平六年十一月、八年七月)
733年4月,第九次遣唐使团从日本的难波港出发,经历4个月的海上航行,于当年秋天来到长安。此时恰逢长安饥荒,唐玄宗忙于处理政务并准备去东都洛阳避灾,未能如期接见日本使团。直到翌年4月,使团才前往洛阳,完成朝贡。
第十次
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吕副使:吉备真备来华时间:752年(孝谦女皇天平胜宝四年润三月)回日时间:753年12月(孝谦女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六年正月、四月)
这两期的特点是规模大,航线也和上期不同。
第四时期
从光仁天皇时期(770--780年),到仁明天皇时期(834--850年),约六十年,派出三次遣唐使,即第十一、十二、十三次:
第十一次:大使:佐伯今毛人副使:小野石根、大神末足来华时间:777年6月(光仁天皇宝龟八年六月)回日时间:778年10月、11月(光仁天皇宝龟九年十月、十一月)
第十二次:大使:藤原葛野麻吕副使:石川道益来华时间:804年(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回日时间:805年6月(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六月)
第十三次:大使:藤原常嗣副使:小野篁来华时间:838年(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回日时间:839年8月、10月,840年4月、6月(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十月、七年四月、六月)
这一时期的遣唐使在外观规模组织上不弱于第三期,甚至有所超过,但在精神上已是强弩之末。此时唐朝正是黄巢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之争,国势江河日下,文风逐渐衰颓,而日本则是凡可汲取和借鉴的已大体输入完毕,贵族们也丧失了出没波涛追求唐文化的热情和锐气,而且遣唐使的派遣需要大批经费,日本政府也深感财政日益无力支付,故于894年做出了停派遣唐使的决定。
日本历代遣唐使
1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日本舒明二年)使节:犬上三田耜、药师惠日
2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日本白雉四年)使节:吉士长丹、吉士驹 船数:2人数:121主要随行人员:弁正、道昭
3公元654年(唐永徽五年,日本白雉五年)使节:高向玄理、河边麻吕、药师惠日 船数:2
4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日本齐明五年)使节:坂合部石布、津守吉祥 船数:2
5公元665年(唐麟德二年,日本天智四年)使节:守大石、坂合部石积
6公元669年(唐总章二年,日本天智八年)使节:河内鲸
7公元701年(唐大足元年,日本大宝元年)使节:粟田真人,坂合部大分、山上忆良任大通事 主要随行人员:道慈
8公元706年(唐神龙二年,日本庆云二年)
9公元717年(唐开元五年,日本养老元年)使节:多治比县守 船数:4 人数:557主要随行人员: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10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日本天平五年)使节:多治比广成、秦朝元判官 船数:4人数: 594主要随行人员:荣叡、普照
11公元752年(唐天宝十一载,日本天平胜宝四年)使节:藤原清河、吉备真备 船数:4 人数:220主要随行人员:藤原刷雄
12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日本天平宝字三年)使节:高元度 船数:1 人数:99
13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日本天平宝字五年)使节:仲石伴 船数:4未成行
14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日本天平宝字六年)使节:中臣鹰主 船数:2未成行
15公元777(唐大历十二年,日本宝龟八年)使节:小野石根 船数:4
16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日本宝龟十年)使节:布势清直 船数:2
17公元804年(唐贞元二十年,日本延历二十三年)使节:藤原葛野麻吕 船数:4主要随行人员:橘逸势、空海、最澄、灵仙
18公元838年(唐开成三年,日本承和五年)使节:藤原常嗣、小野篁 船数:4人数: 651主要随行人员:圆仁、常晓、圆载、圆行
19公元894年(唐乾宁元年,日本宽平六年)使节:菅原道真 根据菅原道真建议,废止遣唐使,未成行。
废止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已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萌生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成员
使团官员主要有正使、副使、判官、录事,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
随行成员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以及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
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唐都长安或洛阳。
目的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
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在古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并使自己强大起来,必须学习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决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为了促进日本国家的文明开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国的社会秩序,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础和精神武器,佛教兼集促进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目的。对当 时的世界各国而言,对佛教的掌控能使本国摆脱旧有的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使国内臣民变得顺从,尊重统治阶级意旨,进而跻身于先进国家的行列。
从日本遣唐使派遣的背景和目的来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西安遣唐使碑
公元630—659年为第一阶段时期,为了服务于日本当时对唐朝外交的双重政策,遣唐使最先必须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体制,担负起改革日本国内政治体制的使命,以帮助其改革本国内落后的政治体制,并建立先进的唐朝式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其次与唐朝相对立,为建立倭本制和保护在朝鲜半岛的既得利益,大力推进地域册封体制。可见为推进日本国内的大化改新等诸项改革,遣唐使既要吸收借鉴唐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先进经验,又要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探察与调和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利益。
公元665—669年为第二阶段时期,因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经济落后等原因,日本国长期处于被东亚诸国孤立的境地.为改变日本地理上孤立的现状和落后闭锁局面,在新罗一统半岛朝鲜之后为了表示自己与唐朝之亲和关系和改变自己所处的不利状况,日本曾先后两次派遣唐使前往唐朝。
公元702—752年为第三阶段时期,此时的唐朝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及技术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正值鼎盛期。故此,为了将唐朝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资料带回日本岛国,并促进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日本先后四次派遣了遣唐使来中土大唐,以全面广泛地借鉴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历史证明,日本当时的奈良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繁荣时期。
公元777—838年为第四阶段时期,此时的唐朝日趋显出衰落的迹象。在察觉到唐朝此时动荡不安且不宜久留之后,日本僧人便立即向当时的日本天皇递交了国书,以建议尽可能地减少派遣遣唐使的数量与次数所以,相比较于其他的历史时期,日本此时期派遣的遣唐使无论是在次数还是在人数上都减少了很多。
与之相配合,这一时期遣唐使的主要任务:一则是劝诱、迎回尚滞留在唐朝生活学习的日本学者和学问僧侣;二则是为了表达对以前在唐朝去世的日本国派出的使节和学习交流的文人的哀思,进行祭奠事宜。
规模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七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或洛阳,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乘船返回日本。
遣唐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出发。
北路
遣唐使路线图从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航线采取北路,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最后到洛阳。或经过洛阳,最后到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
南岛路
后来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与日本关系一度不甚融洽。于是遣唐使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这一百年间,改取南岛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大运河北上。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难以靠岸,危险较大。
北路和南岛路都需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南路
8世纪70年代以后,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线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径向西南,横渡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明州一带登陆,转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达,但风涛之险基本上与南岛路相
出行困难
遣唐使路线图
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
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还不掌握季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
因此,遣唐使不仅出发前祷告神佛,航行中还祈祷佛教的观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罗神。受命为遣唐使虽是荣誉,也有人怕危险而畏缩不前。
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838年以后,经过五十五年才考虑派遣,最后终于停止。这固然与日本吸取唐文化趋于饱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关,同时,也由于负担沉重和航行艰险。
9世纪以后,往来中日之间的唐朝和新罗商船大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风规律,一般七月间乘西南风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东北风返回。这些商船航程需时较短,遇难可能较少,往来的间隔也较短。
因此出现不少短期勾留的还学生,如日僧惠萼在9世纪中叶曾三次来往中日之间。遣唐使虽然停止,并没有妨碍中日文化继续交流。
价值影响
评价
日本统治者为了平复内政的混乱,确立宪法,因此以当时最发达国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为目标,远渡来到中国。遣唐使们在航海技术未发达时,乘坐简易的使船,为了完成任务拼命地来到中国。遣唐使团内有很多成员,他们各自担任不同的工作,齐心协力共渡难关。遣唐使们在中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成归国的人给日本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影响,还促进了中日的贸易往来。另外,也有很多的遣唐使留在了中国,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这谦虚好学,不畏困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在今如此发达的科技下,跟以前相比我们有着各种方便与优势,因此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一个和谐共进的社会!
由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先进的、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有所贡献的科学文化知识,不管是古今中外,也不管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都不应排斥。而应抱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善待善学善取善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光和襟怀,正确对待那无法避免的文化冲突问题,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贡献
遣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圆仁入唐留学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余人,而随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见于文献的达九十余人。他们在中国巡礼名山,求师问法,带回大量佛经﹑佛像﹑佛具等,同时传入与佛教相关联的绘画﹑雕刻等,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别创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并且仿效唐朝,开创了日本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风气。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圆仁留唐十年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中国和日本的文艺批评﹑文字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晋卿等,见于日本史书的有十余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职。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东渡传授戒律的鉴真。随遣唐使船到日本的,还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响的唐朝文物,也输入日本。丝绸之路东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后世纪念
纪念碑
“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纪念碑亭1985年,在全日本文化团体联合会会长、奈良县文化协会联盟会长、橿原市文化协会会长、文学博士户田守亮先生的积极努力下,由橿原市文化协会出资,日本奈良县遣隋遣唐使显彰委员会、日本国奈良县橿原市文化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洛阳分会三个单位在洛阳应天门遗址处建立“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纪念碑一通,后又修造石亭一座,以示纪念与敬仰。
“访都碑亭”作为中日交流历史的见证,中日友好的象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纪念碑暂存于周公庙内。
遣唐使船
“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展现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千年传承的历史演进,以重现历史的方式来纪念那些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先驱。为此,日本角川文化振兴财团投入巨资,领衔推出了“‘遣唐使船’再现计划”,依据历史资料、按当年尺寸和结构仿制的“遣唐使船”已在张家港市长明造船有限公司建成,经水上调试后将于近日运回日本。
重建的这艘“遣唐使船”船长33.6米,宽9.2米,头尾高翘,共分三层,通体以红白为主色,船体内核为钢结构,以柴油为动力,但外表皆为木质结构,不仅帆、桨、锚、舵等一应俱全,在顶层当年遣唐使们用以祈祷的佛龛内还陈列着一列辟邪的鱼叉和铜钟。据介绍,这艘“遣唐使船”是以日本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公元7世纪-9世纪)的“遣唐使船”为蓝本重建的,为了最大程度重现其历史原貌,所有细节均经过专家反复考证。
相关发现
中国西北大学在2004年10月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发现了一块8世纪初期日本遣唐使的墓志(放在墓内,记录死者生平的方形石块)。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等各大报均在头版做了详细报道。
据报道,西北大学发现的这块墓志是中国首次发现的遣唐使客死中国的实物记录。该墓志上刻著"赠尚衣丰御井公墓并序: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该墓志还记载著这位姓井的日本遣唐使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并作为正式官吏侍奉朝廷。他在开元22年(公元734年)因患急病去世,享年36岁。当时的唐玄宗十分痛惜,追封他为尚衣丰御(负责管理皇帝服饰的五品官)。墓志上还写著"客死他乡,魂归故里"。
日本学界原先一直认定墓志主人井真成,是公元717年随使团去中国的日本留学生,734年病逝于长安。然而,研究隋唐史与古代东亚国际关系史近20年的韩,对这一权威结论提出了质疑。根据他的研究,井真成的真实身份应该是733年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团中的准判官(指使团中第三等级的官员),而非留学生。733年4月,他随使团从日本的难波港出发,经历了4个月的海上航行,于当年秋天来到唐都长安。此时恰逢长安饥荒,唐玄宗忙于处理政务并准备去东都洛阳避灾,未能如期接见日本使团。直到翌年4月,使团才前往洛阳,完成朝贡。在此期间,因一路颠簸劳顿,井真成积劳成疾,不久便遽然病逝,唐朝按相关规定破格给予他赠官,以示褒奖。
日本专家认为,这块墓志对研究古代东亚交流史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使后人更多地了解遣唐使,也反映了日中交流史上的一个侧面。而且,这块墓志还表明,中国早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将日本正式称为"日本",是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明确"日本"国号的标记。
创价大学文学部教授、中国古代史专家池田温说,中国虽然出土了5000多件唐代墓志,但发现记载有"日本"国号的墓志则是首次。井真成死后被唐朝皇帝追封为"尚衣丰御",这是个很高的官职,它表明日本遣唐使受到了很高的待遇。这也是日中交流史上十分珍贵的史料。奈良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町田章也认为,历史上记载的奈良时代的遣唐使资料不多,这块墓志的发现对详细了解遣唐使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长卷中,"夏恽"作为十常侍集团的核心成员,其姓名读音常因&q详情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大一统王朝,其官制体系以三公九卿为核心,详情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中唐时期的大历年间(766—779年)孕育出了一群以细腻笔触描绘自然、以详情
在战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燕昭王姬职的即位堪称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转折。作为燕易王之孙、燕王哙之子详情
在中国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戚继光与邓子龙作为抗击外敌的杰出将领,分别在东南沿海与西南边疆、详情
在北齐王朝的权力漩涡中,武成帝高湛与河间王高孝琬的叔侄对决,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触目惊心的皇室相残案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宣太后与芈月这两个名字常被并置提及,二者是否为同一人?这一疑问不仅困扰着详情
三国时代,群雄逐鹿的宏大叙事下,暗涌着无数人性之恶。这些恶人以背叛、残暴、贪婪等丑恶行径,在历史详情
战国时代,赵国第六代君主赵武灵王赵雍以胡服骑射改革闻名于世,他北击林胡、楼烦,吞灭中山国,拓地千详情
根据《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及权威历史研究资料,袁基(字士纪)作为东汉末年汝南袁氏的嫡长子,其详情
1203年的草原春寒料峭,克烈部大帐内,60岁的王汗攥着金错刀,刀柄上的红宝石映出他铁青的脸色。详情
在杨家将的传奇叙事中,马赛英以"罗刹女"之名与"九股练索"详情
在明朝正德年间的政治舞台上,刘瑾曾以立皇帝之姿搅动风云,其权势之盛令满朝文武噤若寒蝉。然而,这位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锐字常被赋予锐意进取、敏锐果敢的内涵。北宋名相章得象与当代保险科技企业家方锐详情
在欧洲艺术史的长河中,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约1266—1337详情
在南北朝的文学星空中,王僧孺(465—522)以诗文清丽、骈散兼工著称,其作品不仅承载着六朝文人详情
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其历史发展与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息息相关。从秦始皇统一岭南到明朝撤离安南,越南详情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服饰体系呈现出独特的民族融合特征。蒙古族详情
公元622年春,河北南部洺水河畔爆发了一场决定唐朝命运的决战。秦王李世民与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黑闼在详情
在明朝科举史上,黄观以连中三元的壮举成为传奇人物,而他的籍贯归属与人生轨迹,更与池州贵池这片土地详情
在唐朝的宫廷画卷中,唐玄宗李隆基的29位女儿犹如繁星点缀,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永穆公主、万春公主与详情
在中国音乐史与政治史上,师旷是一个兼具传奇色彩与历史厚重感的名字。这位春秋时期晋国的宫廷乐师,以详情
在华夏文明起源的宏大叙事中,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犹如两枚关键拼图,共同构建起炎黄部落联盟的崛起图景详情
公元前273年,战国中期的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在韩国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的战场上,一场改变战国格局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数十年,魏、蜀、吴三国相互征伐,战火纷飞。而最终打破这一详情
1521年,明朝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指挥的屯门海战,是中国与西方殖民者的首次军事对抗。这场战役虽以明详情
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南麓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名为磨盘山的险峻山岭静默矗立。这座海拔2600余米的山峰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战役,实则是三国时期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广为人知,但&qu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展现了春秋时期诸多重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局势动荡,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征服之战中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逍遥津之战,至今仍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自于一位名叫亨丽埃塔·拉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力不仅深远地渗透到了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在武侠文化的语境中,实力往往与武功修为、江湖地位、智谋韬略紧密相连,而当我们将虚构角色殷野王与现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泉。这首诞生于贬谪途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超凡脱俗的才情、孤傲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人生、爱情、自然和社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而在《诗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中,《晚留凤州》以其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这部小说中,丘处机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与故事。这部作品不仅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中的出场更是令人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是一个成语?它背后蕴含的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诠释!那么,这个成语究竟详情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长卷中,"夏恽"作为十常侍集团的核心成员,其姓名读音常因"恽"字的生僻性引发争议。结合《新华字典》《百度汉语》等权威工具书及历史文献考证,可明确其标准读音为xià yùn(夏·运),这一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