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历史-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历史百科
2021-11-03 17:18:59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同罗马教皇卡利克斯图斯二世为解决主教叙任权之争,定制时间1122年,意义是关于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中止。

image.png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Concordat of Worms,有时被宗座历史学家称为Pactum Calixtinum),是1122年,教宗卡利克斯特二世(又译嘉礼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在沃尔姆斯订立的政教权力分配协议。

  卡诺莎之行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其地位稳定后,于1084年进攻罗马,额我略七世(即格列高里七世)被迫南逃,死于萨勒诺城(Salerno)。当时罗马教会出现了两个教皇并立的局面:一方的教皇克莱门特三世(1080-1100年在位)为亨利四世所立,史称“敌对教皇”。他原是德皇在意大利的代表,积极支持亨利反对额我略七世的改革。他任教皇之后,亲为亨利四世加冕。另一方的教皇来自克吕尼改革派,被视为正统教皇。这段期间的正统教皇先后有两人,先是维克多三世(1086-1087年在位),后是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位)。 维克多三世在位未久,即为德皇党羽赶出罗马。乌尔班二世早年曾是额我略七世从事改革的得力助手,任红衣主教和教廷驻德国特使。他接任教皇后继续奉行改革政策。由于罗马为敌对教皇所据,乌尔班周游各地,宣传改革,并召集宗教会议,以扩大改革派的势力和影响,直到敌对教皇被逐以后,才重返罗马。

  乌尔班二世为了提高教皇权威,曾以通奸罪革除法国国王腓力一世的教籍。而他最重要的活动则是1095年在克莱芒宗教会议上发动第一次十字军的东侵。教皇因这一行动而成为西方统治阶级的中心人物,对树立教皇权威、削弱德皇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乌尔班二世及其后任还挑动亨利四世诸子叛乱,反对其父。亨利四世最后被少子亨利篡位,为亨利五世。亨利五世继位后,继续坚持保有神职册封权。继乌尔班二世任教皇的帕斯卡二世(1099-1118年在位)则是克吕尼派骨干,长期辅佐格列高里七世和乌尔班二世。争夺神职册封权的斗争继续进行。1110年,亨利五世率军来到罗马,谋求教皇为之加冕称帝。教皇仍要求亨利五世转让册封权,后者不肯,教皇让步,提出以德国教会放弃封建领地作为交换条件,德皇仍不答应。教皇拒绝履行仪式,使加冕礼无法进行。亨利五世大怒,把教皇连同红衣主教一起逮捕囚禁,教皇被迫签订承认亨利五世册封权的协定并为他加了冕。许多历史学家把1111年这次事件看作是卡诺沙事件在罗马教会方面的重演。但到1112年,教皇恢复自由以后,不承认前述协定,坚决要求收回册封权。此后政教之争又趋炽烈,重新出现皇帝进军罗马,废立教皇和教皇革除皇帝教籍的局面,斗争延续了10年。此后,新教皇卡利克斯特斯二世登位。他与德皇和其他一些王室都有亲戚关系,本人具有谙练的外交才能,这场册封权的斗争就由他来收场。当时欧洲正忙于十字军东征,德皇和教皇反复较量了半个世纪后,都想结束这场争斗。这时,英、法两国,也曾出现过册封权的争议,最后政教双方达成协议,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分平,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英国在1107年,法国稍晚)。教皇卡利克斯特斯二世于1122年仿照先例实行和解,与德皇亨利五世在沃尔姆斯签订协定。根据协议,德国主教和隐修院院长按教会的规定自由选举产生,但选举时允许皇帝莅临。选举有争议时,皇帝应同该省都主教和其他主教协商解决。皇帝放弃主教叙任权,交出象征宗教权力的权戒和权杖;教宗则承认他有世俗叙任权,即以王笏触及受圣职者,以此赐予领地上的世俗权力,但不得向他们索取报酬。在德国,皇帝承认世俗权力的这种仪式在就任神职前举行;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其他地区,则在受神职后6个月内举行。

  这样,在德国境内,主教和隐修院的任命必须得到教会和皇帝共同的承认。在意大利,原先依靠控制神职授任而强化的皇权因此大部崩溃。该协定的签订,结束了罗马教宗利奥九世以来70多年的教宗和皇帝在主教叙任权上的权力之争,并被阐释为包含了日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确定的作为国家基础之主权的萌芽。该协定的内容被第一次拉特朗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the Lateran)于1123年确认。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比干与纣王的关系:历史与传说的交织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和神话中,比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他的故事常常与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联系在一起。然而,关于比干是否是纣王的亲叔叔这一点,历史记载并不明确。本文将探讨比干与纣王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