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时代
2021-11-03 17:11:05

  罗马帝国,欧洲历史上的帝国,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正式名称叫做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中国史书上称之为大秦、拂菻。公元前27年建立,公元1453年灭亡。

  西元前 146 年北非迦太基城陷入火海,罗马兵团接着屠城希腊哥林斯。那一年见证古代地中海世界三大文明的「历史终结」:罗马和平现在是唯一选项。

  罗马从此以后,所有的战争不是内战,便是边界修正。本村凌二教授选择这年开始写《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可能是因为这个时刻,是地中海历史平台首次、且唯一一次被成功整合起来,成为内海。

  本文藉此引申,拟对地中海历史平台的出现、罗马如何整合这平台和治理帝国,略做补充。

  一、地中海历史平台的出现

  新亚述(前 911 ~前 609 )与罗马除了都是军事强权外,乍看之下没有关联。但在前 800 年左右,迦太基、希腊、伊特拉斯坎及罗马等文明几乎同步以城邦型态星罗棋布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则与新亚述帝国崛起有关。

  在前 1200 年「海洋民族」入侵西台、中期亚述及埃及新王国第二十王朝后,近东及希腊落入黑暗时期。西亚首先复苏。

  新亚述帝国在西元前第一千禧年崛起,连续扩张数百年,建立以政治力来榨取资源的「征收系统」。这是研究古代地中海史的一个切入点。

  前九、八世纪,新亚述扩张进入最高潮。这「征收系统」宛如吸尘器,吸进资源,吐气后提高需求,促成每个受影响地区生产多馀物质,转送到亚述,来推动下一波扩张。

  这种以政治力为基础之征收系统的动及加强,是推动西亚复苏的能量;这能量递延到周围生产系统,如利底亚、腓尼基及埃及,影响各项资源的开发及流动,特别是人员。

  无论臣服或对抗,都同样受到新亚述的巨大牵引:正面回应者称臣纳贡,抵抗者则付出入侵占领、财产没收、人员迁徙的命运。这些次级征收中心对更边陲的再次级中心重复相似牵引,但动能最终来自以肥沃月湾为核心的新亚述。

  亚述在前 800 年左右跨向大海: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地区被卷入征收系统中,启动海路物流,船只串联小亚细亚南岸,经由迦太基(前 814 年成立)到南西班牙,甚至大西洋。

  希腊人稍后启动殖民,以克里特岛为界,与腓尼基人分庭抗礼,足迹从黑海东岸,往西延伸到巴塞隆纳,并插足利比亚。伊特拉斯坎人建立著名十二城邦,而罗马稍后于前 753 年建国,加入这系统中。

  这些人克服对大海的恐惧后,探索更广大的可能性,结果是腓尼基海洋帝国及希腊璀璨文明的出现。罗马衔接这动能,最终建立雄霸地中海的帝国。大海交通造就了地中海历史平台的出现。

  古罗马地图

  二、地中海城邦

  在大海冒险的这些民族为何常以城邦作为社区?地中海各地如蜂巢式的生态系统是促成因素之一。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那种以有限人数、扁平组织、成员平等的社区,可以用极低的行政成本及弹性运作方式,随时出发或改变目的地,来冒险开发。

  城邦基本上只有两群人:公民及非公民。古典雅典坚持公民平等,以政治权控制、榨取非公民劳动力;即使如罗马或迦太基等将权力集中在公民精英手中,基本上仍是公民宰制非公民。

  公民对内团结,强调平等,高度排外。这点反映在城邦社区的空间分割上:权力机构集中的市区控制生产地带的乡村。

  另外希腊及腓尼基城邦能够在地中海四处压制土著,移植城邦,得力于它掌控着东方的各项优越技术,如冶金。总之,古地中海文明基本上是城邦文明;城邦文明是城市控制乡村的文明。

  雅典坚持唯有土生土长的公民才有政治权,从而分享城邦所有资源,不允许外人分享及干扰公民的政治独立性。这样单纯「主宰 vs. 受宰制」的扁平组织,使雅典在政策上相当灵活,行政成本极低,加上雅典拥有强大海军,最有潜力建立帝国。

  但政治排外使得雅典人无法创造出超越城邦的更高组织,充其量只是松散联盟。「太民主」的雅典使得城邦虽然灵活弹性,但在组织人力及资源上始终非常有限,无法面对如马其顿王国的挑战。但问题是:罗马也是城邦,却何以能建立大帝国?

  三、古代地中海世界最成功的创业

  罗马共和的结构一样简单,但在权力分配上维持有限的阶层化,藉此维持组织的精简弹性,兼具扩充的可能。罗马共和政治的发展以贵族与平民间的阶层斗争为特色。

  贵族因出身而握有占卜吉凶、确知神意的宗教权力,进而占有统帅权(imperium)职位,形成寡头集权;上下层间的侍从主义更巩固如此结构;这关系可以继承,成为部分「祖宗成法」(mos maiorum)。

  平民在历史上多次因为债务、法律及权力等因素进行抗争,集体退离罗马,另立城邦,迫使贵族让步。因为以民兵为主的密集步兵战术对罗马的扩张极为重要,贵族因此被迫与平民妥协。

  最后双方在前 287 年立法规定平民决议等同法律,正式结束阶层斗争。

  双方在冲突中接受妥协,凝聚社会共识外,贵族也藉着让步来吸收平民的领导者,成为新贵族,活化寡头统治集团;原先可能裂解社会的阶层冲突,反而塑造更具凝聚力的社区。

  而罗马在向意大利的对外扩张与上述内部政治改革方面,几乎同时发生,相互加强影响。内部冲突、共识、扩张因此不停循环。冲突并未造成罗马分裂,反而成为国家前进的动力。

  罗马整合不仅发生在罗马内,也在罗马及盟邦间。当罗马成功征服伊特拉斯坎后,分配战利品不公,引起盟邦不满;他们于是袖手旁观高卢人入侵罗马。

  罗马于是与盟邦寻求解决冲突,特别着眼于彼此合作及分享:罗马领导,但出人出力的盟邦一起公平分享战果,形成意大利联盟,从而组织成为一个合理实用的系统,可以动员前所未见的人力及物力,参与罗马扩张,分享战果,经历共同的历史经验,将意大利各民族进一步凝聚一起。

  罗马如何有效组织盟邦?罗马人定义公民权为一束政治、法律权力,而非希腊人强调的血统或文化。罗马的实际权力集中在数量有限的元老贵族手中;公民权虽然包括参政权,对实际影响有限,因此罗马统治阶层愿意开放外人公民权,甚至允许解放的奴隶成为公民。

  罗马所关注的,是要将「人」这最珍贵的资源引进到政体内,以利扩张。罗马在前 264 年第一次迦太基战争前,控制义大利约 65%土地;所有当时臣服于罗马的城邦会因历史因素而分为四个由亲至疏的类别。

  不同等级的盟友维持自治,但被规定不同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兵役。

  这些盟邦精英常被吸收加入罗马统治阶级,而盟邦因表现而升等或降级,有更多人民被颁赠公民权。罗马统治阶级因此一方面不断有新血轮加入,另一方面公民数量不断扩大,这让结构简单的城邦具有扩张的功能。

  这种对公民权的不同概念及运作,或许可解释为何雅典始终只能维持有限规模的社区,但罗马却能发展成庞大帝国。

  盟友经历臣服、联盟、参与过程后,与罗马共同承担扩张,分享战果,使得所有意大利人民仰望罗马,追求共同福祉,视罗马对外扩张为所有人的共业。这些盟邦提供罗马至少一半或更多的战力,使罗马能承受如汉尼拔带来的连续挫败。

  反观任何一场如是的战败,都足以让任一希腊化王国停止运作,但罗马却越挫越勇,人员源源不绝。这是罗马联盟及运作资源的成功。

  另外,盟邦常会复制罗马的政治结构,甚至老牌希腊城邦也出现类似罗马两位执政官的 dumviri「两人市长」;议会则转化成如同罗马元老院的寡头集权机构。

  这种议员阶级(curial class)的权贵领导地方城邦的自治,认同罗马,而罗马则保障他们的利益,使得罗马与盟邦的统治阶层休戚与共。这情形随着罗马化而遍及地中海。这联盟其实是以罗马元老贵族为首是瞻的各地城邦精英的联盟。

  如果罗马共和是成功企业,那它制订发展方向,专业领导,以所向无敌的专利技术(罗马兵团),率领忠诚干部,扩张并购。它以政治军事力换取影响力及经济利益的规模、强度及速度,堪称古代地中海最庞大及最成功的创业。

  罗马是专业经理人兼最大股东;盟邦是股东,支持公司经营,分享利润。罗马成功吸引更多加盟的城邦,像滚雪球,动能越来越大,最后跨境义大利外,征服迦太基称霸的西地中海,然后雄霸希腊化的东地中海,成为超级跨国公司。

  罗马帝国的极盛时期

  罗马将臣服的社区列入创业伙伴,与希腊城邦一旦战胜,常处死战败国所有男人,贩卖妇孺为奴,大不相同。另外,迦太基能与罗马进行三次大战,则证明迦太基海上帝国在组织运作联盟上一样令人惊艳。

  「罗马企业」与现代上市公司的不同,主要在于主业是以政治军事征服来攫取利润。这是投资极大、风险至高的生意,但罗马发展掌控了关键技术及善于运用人力资金,深受盟邦信赖。

  并肩征战的历史经验更将罗马与盟邦紧密结合,创造共同的历史记忆,这则可能不是唯利是图的现代股民的心态。罗马在汉尼拔战争曾连续战败,但大多数盟友不离不弃。

  这系统的强度使罗马可以开启超过一个以上的战场,连年征战,因为盟邦已将罗马的战争视为自己的战争。但当罗马要求盟邦贡献越来越多,自己却越来越垄断利益时,系统才会面临崩溃,导致「同盟战争」爆发。但罗马再度展现政治智慧,随即调整。

  游戏中的汉尼拔

  四、城邦要如何治理庞大帝国?

  波斯帝国兼容并包,罗马帝国也是,但统治方式却大不相同。罗马如何以城邦统治幅员辽阔、族群复杂的世界?罗马在扩张时,也输出城邦制度到地中海沿岸各地。

  这些遍及地中海各地的城邦最后都转变成像罗马般的寡头集权型态。希腊作家 Aristides(117-181)曾在 On Ruling Power 演说中,将帝国比喻为众多城邦的联盟,而罗马为其盟主。这说法提供了罗马帝国运作的图像。

  Garnsey & Saller 认为,在二世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严格来说仅有一百多名官僚。姑不论数字,重要的是罗马帝国官僚极其精简,治理方式十分特殊,完全不同于常见的由上而下的治理方式。

  戴克里先开启的晚期罗马帝国便是典型例子:在一位皇帝无法治理帝国时,便将帝国一分为二、甚至切成四块,但每块统辖的面积仍比现在法国或土耳其大上许多倍,需要复杂架构来治理。

  但奥古斯都的早期帝国,却充分利用城邦体制,用上段讨论联盟时的架构,以类似同时多工的平行运算方式,将组织简单的城邦串连起来,执行複杂运作,而非其他常见类型的帝国必须像是超级电脑,中央集权,组织複杂,指挥各级官僚执行法令。

  所以当奥古斯都的帝国需要征税时,各地议员阶级自行吸收行政成本,如先垫付五年税金上缴,再从社区回收。每个城邦像是一台仅具基础功能配备的电脑,但在好的软体串连下(如上述联盟运作方式),成千上万地协调运作,执行罗马指令,运作出复杂结果。

  罗马提供和平繁荣的环境,保证忠诚帝国的地方菁英能创造财富,享受优越地位;地方精英投桃报李,接纳、肯定罗马这个 ruling power,为帝国出钱出力,换取荣耀,深信服务帝国是自己最好的选择。罗马帝国的治理因此十分经济,并且成功串连整个地中海平台。

  罗马的衰亡因此与帝国无法再提供稳定政治及经济环境有关。黑暗时期的罗马政经失序,议员阶级大量流失,城邦迅速萎缩,逐渐由独立庄园或基督教教堂取代,地中海平台逐步裂解,各地区隔阂孤立,大海再度成为障碍。

  戴克里先除了强迫议员阶级留守原地服务外,也被迫设计出头重脚轻的官僚系统,呈现出那种官僚横行、横征暴敛的邪恶帝国形象。

  当城邦一一消失,我们所熟知的奥古斯都的罗马帝国也跟着消失,而古代古典世界则渐渐转化成陌生的国度。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二王:东晋的书法传奇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