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申报
2021-11-03 13:58:01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

  简介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image.png

  申报

  《申报》是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中期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日报,申报数据库保留原报所有信息的数码全文,包括正文和广告、文字和图表,总计影像超过42万页、全文超过20亿字。包含《申报》上海版:1872年4月30日--1949年4月19日共26845号;《申报》汉口版:1938年1月15日--1938年7月31日共198号;《申报》香港版:1938年3月1日--1939年7月10日共489号,总计3种27532号。

  历史沿革

  创刊

  《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Major)。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

  《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开时,增加到6000份。

  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初办时《申报》每两天出一刊,从第五号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报》曾用过中国毛太纸、赛连纸、机制油光纸和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1909年起开始使用新闻纸两面印刷。

  后美查时代

  1899年,美查将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售出自己的股份,得银10万两,返回英国,《申报》事务由董事会主持。改组后的报馆买办为席裕祺(原买办赵逸如病故),主笔黄式权,英籍董事埃波诺特(E. O. Abufhnot)总揽馆务。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75000元购买了申报所有的股权,成为唯一股东。

  史量才时代

  1912年,由于经营不善,席裕福将《申报》股份售予史量才、张謇、应德闳、赵凤昌和陈冷等五人。由史量才担任总经理,陈冷为总主笔。席裕福仍任经理直至该年年末辞职,由张竹平继任。1915年,张謇等人相继退出申报的经营,将股份转手售予史量才,于是《申报》所有股权均归史量才一人所有。史量才自全面接手《申报》后,聘用张竹平担任经理,在报馆内设置广告推广科和报纸推广科,大力拓展广告业务以及营销业务。到1916年,申报全年发行量已达到2万余份。

  1918年,申报馆斥资70余万银元建造新的报馆大楼,并且前后从国外购入当时最先进的新式印报机、制铜版机等印报设备。从而使得申报馆的硬件设施在全国首屈一指。同时,在业务方面的提高,也使得《申报》的利润逐年攀升,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最大的商业日报之一。

  除了日常的报务以外,《申报》还积极致力于公众文化,自1932年到1933年12月,申报馆先后创办了流通图书馆、妇女补习学校、新闻函授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集结出版《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丛书》等书刊杂志。

  抗日战争期间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汉口版、香港版先后复刊,但汉口版于当年7月停刊,香港版于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报》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复刊。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申报再次停刊。一周后,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12月6日,日本海军派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这个时期的《申报》副刊是文艺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创刊)以及1938年复刊后新创的若干专刊,如《战时青年》《游艺界》《大众周刊》等等。

  停刊

  抗战后,由于战时《申报》为日军强占,于是政府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以CC系要员潘公展为主任的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将设备封存。1945年11月22日《申报》复刊,潘公展任指导员,立法委员陈训悆为总经理兼总编辑。从此,《申报》完全被国民党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国民政府强迫史泳赓出让51%股份给政府,实行官商合办,彻底改变了74年来申报的民营性质。同时,在此基础上,改组申报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政府委派杜月笙任董事长,陈冷任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训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而史泳赓则转任副董事长。

  1949年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

  史籍资料

  副刊“自由谈”堪称现代文学史

  《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图画周刊”和副刊“自由谈”等。在所有的副刊、专栏中,以副刊“自由谈”的影响最大,历史也较长,以至于有人说,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开始的内容,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陈望道、夏丏尊、周建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亚子、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读书记、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刘白羽、周而复、林娜(司马文森)、柯灵、黑丁、荒煤、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砺作品。

  披露袁世凯秘书的日记揭袁出卖维新派的事实

  1916年月2日,上海《申报》开始披露由袁世凯秘书张一鏖提供的日记。

  其记述的内容是:戊戌变法面临夭折的危急之际,光绪皇帝于1898年9月16日召袁世凯从天津进京觐见,赏袁侍郎职,办练兵事务,随时具奏应办事宜。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到袁世凯住处,拿出光绪皇帝的密谕,命令袁迅速举兵,先杀荣禄,然后包围慈禧的住处颐和园,挽救维新变法以及袁临回天津前再次觐见光绪帝,接着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筹商绞杀维新派变法的经过。此日记记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898年9月29日,地点在天津督署。

  日记一公布,全国一片嘘声,朝野上下得知袁世凯出卖维新变法的历史,纷纷嘲骂袁贼卑鄙无耻。倒袁之风迅即风起云涌。

  主笔陈冷发表《图穷而匕首见》一文

  1919年5月9日,申报主笔陈冷发表《图穷而匕首见》一文。章说:“《图穷而匕首见》今和会之划约已宣示矣,其结果如何?所谓中国之主张者,今犹有丝毫存在者耶?由此可知,求助于人者,终不能有成,自作其孽者,终不能幸免。若不能自谋、自助而欲望诸人,则终归于空想而已。呜呼,国人其自奋”。

  一生服务于社会,也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动荡而变迁、浮沉。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謇、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5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他网罗人才,改进业务,设立分馆,扩大消息来源和广告范围,修建五层大厦,购进新式印刷机,使《申报》销量大增,到1926年日出报14万多份,与另一份《新闻报》一起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申报》数度停刊复刊,历经波折。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汉口版、香港版先后复刊,但汉口版于当年7月停刊,香港版于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报》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复刊。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申报再次停刊。一周后,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这个时期的《申报》副刊是文艺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创刊)以及1938年复刊后新创的若干专刊,如《战时青年》《游艺界》《大众周刊》《国医与食养》等等。

  鲁迅撰文"京派"与"海派"

  1934年2月3日,《申报·自由谈》登载鲁迅文章《“京派”与“海派”》,署名栾廷石。1933年,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上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批评部分人的创作缺乏“严肃认真”。讥笑上海作家“在上海赋闲”,“赋闲则每礼拜必有三五次谈话会之类”。又发表《论“海派”》,扬京派而抑海派,说京派的态度“诚朴”,海派则“投机取巧”,12月1日,苏汶在《现代》发表《文人在上海》一文,为海派文人辩解,并引鲁迅关于不能以姓氏籍贯定人罪的话为海派开脱。鲁迅针对这场所谓“京派”与“海派”之争,分析了两派文人后指出:所谓“京派”与“海派”的区别,“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籍贯之却鄙,固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处的文陋,却也影响于作家的神情。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边‘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影响

  《申报》从发刊到终刊,历时77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促进了报业的顺利发展,史量才主持时期更加明显。史量才等人接办《申报》时,发行量不足万份。到1920年3万份,1922年上升到5万份,1925年到达10万份。1926年飙升到15万份以上,之后每期稳定在15万份以上。1932年上半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销量一度突破20万份。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创刊时,《上海新报》独占中文商业报坛,创刊后《申报》即以压报价和刊登文艺性材料战胜了《上海新报》。接着《申报》又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申报》创刊时头版就刊载“论说”,打破了《上海新报》不发表论文的惯例,美查等人重视报纸言论,他们认为“利”和“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办报虽要得利,但必要时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因此《申报》的论说内容丰富,从对苛政陋规的笔伐到现代化建设的鼓吹,在启发民智上还是起过积极作用的。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首先报社重视新闻的真实性。1874年5月,日本兴兵侵略台湾,为了解事实真相,美查还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1873年 11月,浙江余杭(杭州)发生了轰动朝野的。“杨乃武冤案”,《申报》从1874年1月6日开始报道到1877年4月7日止,连续报道三年多。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披露了冤案的真相,形成了社会舆论,对这个问题的最后解决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申报》公开征集、发表文艺性作品,特别是语言通俗、音调轻快的竹枝词更受欢迎,这就容易符合当时主要读者群即旧式文人和市民的兴趣和需求。这一创造性的举措,为后起的《字林沪报》、《新闻报》所效仿。

  《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物力经营副业。一是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馆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1875年后又先后出版《四溟琐记》和《环宇琐记》,这些都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文艺期刊。二是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其发刊告白说:“此报专为故字句俱如寻常说话”,使女流、童稚、贩夫、工匠等“稍识字者,便于解释”。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三是编印画报。1877年5月《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专门刊载各国时事风俗、山川地理,有图有文,实为中国画报之祖。1884年5月又出版了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选择新闻中可喜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因而深受读者欢迎。四是印书。《申报》创刊不久就开始印书,出版过一百六十多种孤本名著,特别是1885?1888年出版的由1628册图书组成的《古今图书集成》,更是为保存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点石斋石印书局、图书集成铅印书局、申昌书局、隧昌火柴厂、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井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600两的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后续发展

  继《申报》之后,1882年4月字林洋行又创办了《字林沪报》,聘请上海著名报人蔡尔康担任主笔,为了吸引读者曾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凡还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在社会上也很有影响。1893年2月17日英商丹福士创办了《新闻报》,它以经济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为重点,以工商业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并以低于《申报》价格卖给读者,不几年,发行量大增,成了《申报》的劲敌。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在报业发展上上海后来居上,取代了香港、广州而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庭坚:北宋书法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称为江西诗派鼻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生于1045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