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十全武功
2021-11-02 11:32:01

  十全武功是指清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中央政府十次派兵平定边疆叛乱。乾隆五十七年,八十二岁的乾隆皇帝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称《御制十全记》。

image.png

  十全老人——乾隆

  历史背景

  通过康熙雍正两朝发展,清朝国力达到鼎盛。但此时国内边疆地区仍处于复杂的环境中,从明朝之初便遗留下来祸根—分裂的瓦剌,通过明朝近300年时间对瓦剌姑息忍让下,终发展成大祸。明末清初之际,瓦拉噶尔丹大汗横空出世,一统瓦剌诸部、向西征服哈萨克、向南灭叶尔羌汗国、向东大败喀尔喀蒙古诸部,称霸中亚建立起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并试图攻陷北京,后虽被康熙击败,噶尔丹兵败被杀,但几百年来长期与中原王朝分裂的准噶尔仍时叛时降,反复不定。

  乾隆帝:“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固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乾隆对待领土主权的原则是:“既不强取他国之寸土,亦不无故轻让我寸土于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

  历史经过

  两平金川

  大、小金川地区近接成都,远连卫藏,是内地联系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的桥梁和咽喉地带,自古在川藏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金川地区处于海拔4000米的山地高原,到处悬崖峭壁,只有羊肠小道夹在崇山峻岭间,人畜都难以顺利通过,漫山遍野布满着高达几十米的碉楼,有着“一碉当关,万人莫开”的作用,被称为“千碉之国”。

  乾隆十二年( 1747年 ),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公开叛乱,乾隆派兵进攻大金川,大金土司莎罗奔依靠山高地险和坚固的石碉顽强抵抗,致使清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乾隆皇帝认识到碉楼的意义,于是下令抓捕一批造碉工匠押往北京,并命其在北京香山地区建造石碉,供谕旨挑选的2000精兵进行攻碉演练。之后莎罗奔主动请降。

  乾隆三十一年起,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乱,不断侵扰进犯邻近土司,乾隆最终平定大小金川。

  两平金川之战,清军几乎都是围绕攻碉楼进行,碉楼高达数十米,易守难攻。用于作战的碉楼,一般都十分高大、坚固,每层四周都有内大外小的射击孔,有专门储存粮食、弹药的地方。楼顶周围建有掩体,并设有施放狼烟的地方和设施。墙体外面四周均嵌有石板,以便在危急时刻,从高处撤离到地面,进入地下通道。各个碉寨之间还挖有秘密的地下通道,碉房与碉房间也设有地下通道,顶部有外道,形成空中户户相通,地下家家相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格局。同时,沿着各家、各寨的通道,均挖有水道。水道通向每家每户,每家门口均开有一取水口,水道的其他地方全部封闭。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水质,更使来犯之敌取水困难。从碉楼在战略防御体系上的完善,就不难理解清军面对犹如弹丸之地的大、小金川地区,为何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才取得了大、小金川战争的胜利。

  经过大小金川之役,此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次金川战役之后,乾隆对金川地区进行改土归流,金川地区屯田发展、人丁日增。停兵后第10年,金川荒土全部开垦,垦地达13万多亩。有来自吉林、辽宁、黑龙江、陕西、湖北、广西、贵州等多个地方的人民扎根金川,兴起的三街五屯,开始出现汉藏两结合的房屋,用藏式方法砌墙,里面用木架为主结构,上覆小青瓦。街道变得狭窄,两边房屋比邻,各种会馆、庙宇等大量出现。

  汉族屯兵将先进的农耕技术、畜牧和加工技术带到了金川地区,刀耕火种变为精耕细作,二牛抬杠变为单牛犁地,木制锄、铧变为铁制耕作工具,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豆、麦等优良品种也被引入金川,尤其是河北、山东的屯兵带来的鸭梨,同当地山梨嫁接,在金川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培育出了至今闻名全国的金川雪梨。

  不光是士兵,内地的手工艺匠人在战后也陆续来到金川,他们将内地的手工艺与金川本地的民族工艺相结合,生产出以精美工艺著称的“金川土司刀”。由于要修建汉式房屋,烧瓦的工艺也传入金川,出现了瓦窑厂。至今,在金川县城老街,还能看到一些雕花门窗、飞檐青瓦的汉式老式房屋。

  两平准部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准部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内讧,大贵族阿睦尔撒纳争权失败,归附清朝。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利用这一机会,在阿睦尔撒纳领军下出兵伊犁(准噶尔汗国首都),五月占领伊犁,平定达瓦齐势力。随后清廷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释放被准部扣押作为人质的南疆回教领袖大小和卓。

  清政府将准噶尔分治,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他归附清朝是想借清廷之手消灭对手达瓦齐,自己当可汗。在与清政府交涉无果后,1755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并击溃清军留守部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派蒙古人成兖札布、满族人兆惠领兵进攻。阿睦尔撒纳战败,逃往沙俄后亦染天花病死,沙俄将其尸体交给清朝。至此,清军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两路。

  乾隆帝统一新疆后积极采取鼓励措施,鼓励陕甘等地无地的贫困汉人移民新疆,由政府提供车辆,路费官出,派人护送。移民到达新疆后,从生活到生产都由国家负责。各个地区具体政策有细微差别,每户分给田地30亩(有的地区视其能力按每人10-15亩)、给农具、给籽种、给房,再由政府借给马匹、口粮,口粮按大人每人每天白面一斤、小孩减半,秋后丰收后归还,各个地区具体政策有细微差别。分给移民的田地一般已由驻防清军提前开垦好,房屋一般也由地方官员提前建好,并备好马匹、籽种,只等移民入住,并且享受六年免税政策,同时清政府鼓励移民新开垦土地,新开垦的土地同样享受六年免税。

  在乾隆时期移民新疆政策鼓励,乾隆末期落籍移民已超25万,而移民在六年免税期过后,生科纳税之时才编入当地户籍,故此数据应为乾隆末期移民人数远应多于此数。

  平定回部

  被清军解救的小和卓也参加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兵败后投奔统治新疆西部回族人的兄长大和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小和卓的怂恿下,二人又发动叛乱,试图脱离清朝的控制。但二人的统治却很凶暴,不得人心。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兆惠率清军打败了叛军。大小和卓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当地部族交涉,巴达克山部族首领执杀大小和卓,把尸首送交清朝。此役后清王朝统一了西域,命名为“新疆”。从此,新疆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设伊犁将军,作为管理新疆的最高军事长官,加强和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征讨缅甸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军队开始不断侵入中国云南普洱地区进行骚扰,云贵总督刘藻兵败却谎报大捷,后自杀。新任云贵总督杨应琚收复了边境失地后贪功冒进遭到挫败,却谎报大捷,乾隆调查后令杨应琚自尽。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明瑞接替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经略军务。乾隆帝调满洲兵三千,四川绿旗兵八千,贵州绿旗兵一万(其中一千驻守普洱,并未参加远征),外加云南绿旗兵五千,合计二万五千兵,分两路进军。明瑞亲率一万七千兵(内有满洲兵二千余)为南路军,出宛顶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八千兵(内有满洲兵九百余)为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回合阿瓦。每兵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征马、驴、牛八万余为作战、后勤用。九月二十四日,清兵从永昌出发。十一月二日,明瑞率南路兵出宛顶进入缅境,十日,占领木邦城(今缅甸兴威)。自宛顶至木邦城六百多里,因为屡经兵火,人烟断绝。缅兵也一路坚壁清野,不与清兵交战。明瑞留参赞大臣珠鲁讷率兵五千留守木邦城,自率一万二千精兵继续前进。

  北路兵十一月十六日抵达老官屯(新街附近),与早已在此夹江树栅防守的数千缅军对峙。清兵连日攻击,伤亡甚重。十二月,额尔景额得病身亡,乾隆令其弟额尔登额接任北路统帅。

  明瑞出木邦后,克旧小,渡大叠江,经锡箔、大山等土司管辖地区,在蒲卡处杀敌数十,擒获数名缅兵,侦知有九千缅兵屯驻蛮结(今缅甸南渡河以东),便于十一月二十九日率部直逼蛮结。蛮结缅兵在各险要处分扎十六营固守。第二日,明瑞分兵三路,自率中路,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李全率部占住东部山梁,参赞大臣观音保、总兵长青率部占住西部山梁,逼近缅兵营外兵列队驻守。下午,缅兵自西部营寨出兵攻击观音保部,观音保率所部奋力冲杀,明瑞中路也出兵接应,缅兵败退,被杀二百余名。缅兵兵器以火器和镖子为主,无甲胄、弓矢,平地决战不是骑兵强悍的清兵对手。缅人也说,交战时候,最怕的是清军彩甲骑兵(即满洲八旗兵)。缅兵受挫,坚守不出。

  蛮结之役,清兵杀敌二千余,俘三十四名,缴获枪炮粮食牛马甚多。乾隆皇帝闻讯大喜,封明瑞为一等公,贵州兵王连也直接升为游击。

  蛮结之战后,明瑞更加轻敌,继续率兵深入,绕过天险天生桥,十二月十三日抵宋赛(今缅甸送速),十七日到邦亥,前锋十八日至象孔(今缅甸辛古),距离阿瓦仅70里。但在缅甸的坚壁清野下,清兵粮尽、马疲、人乏,已经无力攻城。十九日,明瑞无奈,只得下令退兵到孟笼处(今缅甸孟隆)就食。缅兵侦知清军撤兵后,大举反击,对明瑞大军只是派军隔着十几里路远远跟着,时不时进行骚扰作战,但不正面作战。

  明瑞在后撤途中,被数万缅军包围在象孔,为保证1万2千大军顺利撤退,明瑞率领队大臣、侍卫及数百满洲兵殿后,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观音保以身上携带的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疾驰了二十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清兵突围中共有千余官兵战死。十三、十四日,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宛顶,其中许多伤病官兵及体弱文官都得以生还。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乾隆帝任命傅恒为经略,再次大举征缅,沿途未遇缅军主力,却因热带雨林中的瘴气而损失惨重。此时,缅甸东部新征服的暹罗(今泰国)暴发起义,缅军为避免两线作战首先提出议和,此时傅恒率出关的3万多清军因中瘴气仅剩1万3千人,故未等议和开议,清军即班师回国。

  乾隆80生日时,缅甸国王因担心清朝与暹罗夹击,主动派使者祝寿进贡,要求恢复通商和册封。乾隆即册封其为缅甸国王,恢复正常贸易。中缅纠纷遂以缅甸纳贡投诚,正式成为清朝属国而完结。

  平定台湾叛乱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台湾彰化地区天地会头目林爽文率领千余人,在距彰化县20余里的大里杙叛乱,队伍迅速发展到3000人,攻破台湾北部众多城池,成为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叛乱,声势很大。这时庄大田在南路响应林爽文,判军攻下彰化后,林爽文为大盟主。

  清廷先后派提督黄仕简、任承恩,闽浙总督常青,陕甘总督福康安带领官军渡台平叛。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福康安到达台湾,对叛军进行分化瓦解,以优势兵力解诸罗之围,又接连攻下斗六门 、大里杙等军事要地。不久,庄大田负伤被俘,就地斩首。

  次年正月初五日,林爽文被俘,押往北京后被凌迟处死。

  征讨安南

  清乾隆五十二年,广南王国(今越南南部)亲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国(今越南北部),直捣其首都东京(今河内)。安南国王黎维祁逃到广西,请求清政府干涉。乾隆帝认为,百余年来,黎氏王朝朝贡不绝,清朝有“兴灭继绝”的义务。遂派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兵1.2万人。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兵8千人,并集结黎氏王朝残余势力,于1788年出关。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两广总督孙士毅奉命带兵出镇南关,用兵安南。清军师出有名,一路势如破竹,仅用兵20天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还广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宣诏正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安南黎朝正式复国。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军中置酒张乐庆祝春节,夜里西山朝阮兵大军偷袭黎城,清军退走。西山朝阮惠惧怕清军再伐,多次向清朝谢罪称臣,并全盘接受乾隆帝四项乞降请封条件(送清军散落士兵回国、将残害清军大员者军前正法示众、阮惠在乾隆八旬生日“亲自赴京吁恳”、为清军许世亨等阵亡将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乾隆帝最终认可阮惠为安南的新君主。

  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阮文惠改名阮光平,亲自到北京祝贺乾隆帝的八十寿辰,乾隆帝封他为安南国王。

  两平廓尔喀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今尼泊尔)侵略中国西藏,清朝派去谈判的官员巴忠竟私下允诺每年赔款1.5万两,待廓尔喀退兵后向中央谎报战功;但不久因为巴忠未履行允诺,廓尔喀兵再次进攻,巴忠自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福康安率兵反击廓尔喀,清军一路追击,翻越喜马拉雅山连续作战,大败廓军。清军深入廓尔喀境内以逼近首都阳布(加德满都),廓尔喀称臣乞降。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廓尔喀与清朝议和,制订《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地位平等,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来认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清兵凯旋之际,乾隆帝回忆即位后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记》以纪其事:“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乾隆帝因此自称“十全老人”。

  影响

  清前期诸帝仍有“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传统意识,但却少有“内华夏外夷狄”一类的看法。雍正帝明言,“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 由于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较为得法,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倾向在清代不明显。开始着力收复历代疆域。

  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尔喀用兵两次,这五次用兵对新疆、西藏的巩固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也有的用兵是小题大做,穷兵黩武。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这样的。

  乾隆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其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密切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评价

  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后,或起内乱,或有外衅,幸而戡定,皆救败而非取胜矣。”为了应付繁浩的军费开销,当时盐商总计捐输不下1310万两白银之巨。

  从战争事件上看,从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战争开始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结束。事件长达45年,几乎伴随着乾隆的统治岁月,也是乾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从战争对象上看,有外国的、本国的、有廓尔喀王、有藩属土王、有蒙古大汗、有回部和卓、有金川土司、有台湾反清义士,作战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三四年。

  将近半个世纪的连续战争,不仅耗费了庞大的军费,死伤了众多的官兵,同时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更是无法估量。但是这十次的战争保障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在这一点上,乾隆的功绩不可抹杀的。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唐朝太穆皇后窦氏:李渊的贤内助与大唐的奠基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女性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唐朝太穆皇后窦氏便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皇后,以她的贤良淑德、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对唐朝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窦氏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