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李-恩菲尔德步枪优缺点-李-恩菲尔德步枪刺刀
2021-11-01 15:03:01

  李-恩菲尔德步枪,又叫做李恩飞步枪,英七七,是1896年至1965年英军制式手动步,外文名叫做Lee-Enfield,口径7.7毫米,是二十世纪生产量第二大的步枪。

  历史及设计

  1888年英国军队采用发射药为黑火药.303口径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Metford),简称MLM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衍生自.303口径枪弹的Lee-Metford改进型,.303口径枪弹改成无烟发射药后,由恩菲尔德兵工厂改进枪管膛线,1895年命名为 李-恩菲尔德弹匣式步枪 (Magazine Lee-Enfield),简称MLE步枪。为与后来的“短”步枪(SMLE)区别,MLM步枪和MLE步枪(枪管长30英寸,全长约1257mm)统称为“李氏长步枪”(Long Lees)。此外,还有供骑兵用的卡宾枪(全长约1013mm)。布尔战争之后,在李氏长步枪的基础上改进,首创“短步枪”的概念,名为“ 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简称SMLE,在1903年投产。直到现代,仍有SMLE步枪在民用市场用于狩猎和打靶,或作为纪念品被收藏。

  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士兵,手持李-恩菲尔德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特点在于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aris Lee)发明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此后,英军的多种恩菲尔德手动步枪均是这个系统的改进),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双排容量10发弹匣装弹(弹匣虽可拆卸,只是为维护或损坏更换方便,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通过机匣顶部抛壳口(装弹口)填装),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枪机行程短、操作方便的优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中,它迅猛的火力给它的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曾有一个排英军士兵用其射击时,火力密度让对面的德军以为受到了机枪压制。当时的恩菲尔德兵工厂甚至曾生产了可装20发子弹的弧形固定弹匣用于堑壕战。

  各型号服役时间表

  MLE Mk I

  MLE Mk I步枪改进自使用黑火药发射药枪弹的MLM步枪,1895年11月推出。.303枪弹发射药由黑火药换成无烟发射药,对枪管烧蚀较大,弹道性能也发生变化,由恩菲尔德兵工厂改进的MLE Mk I步枪改变了枪管膛线和瞄准具。部分MLM步枪直接更换枪管转换成成MLE步枪。MLE Mk I步枪枪弹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装弹口)装填,配有称为“弹匣隔断器”(Magazine Cutoff)的装置从机匣右侧插入阻隔从弹匣供弹,每射完一发子弹后须另外装填,防止士兵在较远的距离拼命开枪可起节约枪弹的作用,需要快速射击时再把隔断器取出改由弹匣供弹。 后来很多MLE步枪改进更换短枪管转换成SMLE标准以降低更换的成本。

  SMLE Mk I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MK I

  1902年12月正式命名为“第1型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ark I,简称SMLE Mk I),SMLE在1903年开始量产 ,它比原本的MLE(Magazine Lee-Enfield,李-恩菲尔德弹匣式步枪)更短更轻,枪管只有25.2寸(640毫米) ,亦比原本尺寸更短,总长度缩短至约1138mm,介于标凖型长步枪及卡宾枪型中间。SMLE其中一个明显的标记是枪托前端比标凖型较为圆钝,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前枪托与枪口齐平是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在抛壳口增加导槽以两个5发弹夹在机匣顶部抛壳口(装弹口)装填弹药,MLE步枪只能一发一发地装填。SMLE亦加入了改良自毛瑟步枪的的突击者式枪机系统(Charger system) 。然而大众对缩短长度有争议,当时很多枪匠及步枪协会皆认为短枪管无法达到原本MLE的凖确度、后座力会更大及瞄凖基线太短 ,而当时官方认为这设计较适合骑兵作战而全面采用。 由李氏长步枪按SMLE标准转换的短步枪命名为“SMLE转换型Mk II”(SMLE Converted Mark II)。

  SMLE Mk III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MK III

  李-恩菲尔德MkIII步枪

  SMLE Mk III的弹匣隔断器,Mk III*移除了这个装置

  SMLE Mk III在1907年1月26日推出 ,进一步简化和改进,改用简化的后照门,护木及弹匣亦有所改良,英军亦改用当时新型Mk VII高初速.303弹药。很多早期的MLE及MLM (Magazine Lee Metford)及SMLE Mk I亦更新成Mk III标准,名为Mk IV Cond. 。

  一战时期,标准型的SMLE Mk III被认为结构过于复杂难以生产,结果在1915年推出了Mk III* ,这种简化型主要分别是移除了弹匣隔断器 及加入远距离齐射照门 ,风偏调整功能亦被取消,拉机抦由平滑圆头改为带锯齿圆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部分工厂恢复生产Mk.III,弹匣隔断器在一战结束时又再被重新加入 ,但直至1942年才完全地弃用。

  SMLE Mk III*(在1926年改名为Rifle No.1 Mk III*)亦是二战中大量生产和广泛采用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之一,由其是在北非、意大利、太平洋及缅甸战场的英军及英联邦部队中。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将他们原有及重新生产的SMLE Mk III*用作制式步枪 ,澳大利亚军队一直采用至朝鲜战争,才在1950年代后期才被L1A1 SLR取代(SAF Lithgow在1953年才停产SMLE Mk III* )。

  爱尔兰国民军在1922年开始装备SMLE作制式步枪,爱尔兰共和军亦有捕获采用,SMLE是爱尔兰内战中双方的武器,而爱尔兰共和军甚至一直采用至1970年代。

  P14/M1917

  恩菲尔德1914(Pattern 1914或P14,1914年定型)及M1917(United States Rifle, cal .30, Model of 1917,英国人习惯称为P17)从结构上并非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之一,P14及M1917皆采用类似德国毛瑟系列枪机,而且M1917口径亦不同,美军改用的.30-06口径弹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工厂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英军决定在美国委托承包商自1916年为英军生产P14步枪,以补充战争期间步枪需求的空缺。一战结束后,英军撤装P14步枪,一部分给了英联邦国家,另一部分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将重新命名为No.3的P14步枪进行翻修重新服役。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英国兵工部门在1926年改新的统一命名方式代替较混乱的原本命名原则 ,原有.303口径SMLE被改名为No.1 ,同时亦淘汰了原装的MLE、LEC及早期型的SMLE。有很多Mk III及III*被改为.22口径作训练步枪,名为No.2。而P14亦改名为No.3 。

  SMLE的设计包含了大量需要锻造及机器造的部件,导致生产成本相当高。因此在1920年代,生产商开始试验性地减小步枪本身的复杂部件,如SMLE Mk V(后来改称No. 1 Mk V)改用了新设计,将原本在枪管尾部的缺口式后照门改为觇孔式并固定在机匣上 ,觇孔亦有所扩大以改善视场和加快瞄凖速度,护木前端加装金属箍来强化上刺刀时的力量及重新装上弹匣隔断器 。但SMLE Mk V的设计比Mk III更复杂、成本更高 ,所以恩菲尔德皇家兵工厂最终在1922年至1924年只生产了约两万把SMLE Mk V 。

  No. 1 Mk VI亦改用了不会与护木接触的独立浮动重枪管,减小步枪所需的归零次数,Mk V固定在机匣上觇孔式的后照门及弹匣隔断器仍然保留 ,Mk VI在1930年至1933年共生产了1025把。

  No. 4 Mk I

  Longbranch生产的李-恩菲尔德No. 4 Mk I*

  在1920年代对SMLE改进定型No.1 Mk VI,1931年稍加改进后设计出No.4 Mk I(英文正式名称为Rifle, No. 4 Mk I),1930年后期,英军又提出新型步枪的需求,在1939年英军正式采用No.4 Mk I为制式步枪。No. 4 Mk I比以前版本更轻、更坚固且更易于生产 ,但直至1941年No. 4 Mk I才开始量产 。

  No. 4与SMLE的设计有所不同,如安装觇孔瞄具,改用了重枪管、新设计的 刺刀座 ( 英语 : Bayonet lug ) 和钉状刺刀 ,外形上与No.1很容易区分,枪管在枪托前端突出,相关修改令总重量有所增加。

  二战时期,厂商一直不断地简化No. 4的设计以提高量产数量,如在1942年推出的No. 4 Mk I* ,No. 4 Mk I*由北美、加拿大Long Branch及美国Savage-Stevens生产,而No.4 Mk I则由英国本土生产 。

  No. 4 Mk 2

  二战后,英国生产的No. 4 Mk 2步枪(1944年官方以阿拉伯数字取代罗马数字作命名)进行了修改,将原本悬挂在扳机护环的扳机改为悬挂在机匣底部 ,及装有榉木枪托及黄铜部分,在推出了No. 4 Mk 2后,英国又把所有No. 4更新成Mk 2标准 ,而No. 4 Mk 1则更新成No. 4 Mk I/2,No. 4 Mk I*更新成No. 4 Mk I/3 。

  爱尔兰陆军正规军在二战后亦有采用No. 4 Mk 2,一直到1960年代早期才被FN FAL取代,而陆军后备军则采用至1990年。

  No. 5 Mk I(丛林卡宾枪)

  No. 5 Mk I(Rifle, No. 5 Mk I),又名丛林卡宾枪(Jungle Carbine),是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缩短型,枪管只有520毫米,木制枪托亦缩短,比4号步枪轻了2磅(907克),为了克服枪管缩短导致 枪口焰 ( 英语 : Muzzle flash ) 过多的问题,在枪口安装了喇叭形 消焰器 ( 英语 : Flash Suppressor ) 。1944年经过试验后正式定型投产,二战中主要用于东南亚战场对抗日军 ,由于枪管过短,因此作战时精确度较低 ,但丛林卡宾枪仍后是主要步枪之一 。

  澳大利亚采用试验性丛林卡宾枪名为Rifle, No. 6, Mk I ,No. 6 Mk I是以SMLE MK III*作改良,但没有进入大量生产阶段。澳大利亚部队亦有采用的另一种试验性李-恩菲尔德卡宾枪 ,这种“缩短轻量化”版本以SMLE Mk III*修改而成,由SAF Lithgow作小量生产 。

  美国进口商Santa Fe Arms Corporation在1950年代也将他们入口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剩余物资)称为“丛林卡宾枪” ,以吸引民间市场的买家,而其实英国和英联邦官方从来没有以丛林卡宾枪作正式称呼,只是在太平洋和缅甸战场的部队非正式地采用这词来区别SMLE、No. 4和No. 5 。

  No. 4和No. 5皆有在朝鲜战争中英国和英联邦部队中服役,而SMLE Mk III*则服役澳大利亚部队 。

  其他李-恩菲尔德步枪改装型

  狙击步枪

  加拿大中士H.A. Marshall及他的No.4 Mk I (T)狙击步枪

  在二战及朝战时期,一部分李-恩菲尔德步枪被改为狙击步枪。

  澳大利亚陆军将1,612把 Lithgow生产的SMLE No1 Mk III*改用比赛级重枪管,加上腮托板及一战时P1918步枪的望远式瞄准镜,成为了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III*(HT,SMLE No1 Mk III*(HT),HT指重枪管-Heavy Barrel及望远式瞄准镜-Telescopic Sight ),这种改装版在二战、朝鲜战争、马来亚冲突及1970年代后期的狙击训练中皆有采用 。

  二战期间,英国在1942年把标凖型No. 4加上木制腮托板及No. 32 3.5倍望远式瞄准镜 ,成为了Mk 1,其后在1943年推出了Mk 2,1944年又推出了Mk 3, 。英国著名运动枪械生产商 Holland and Holland 将以上版本改为No 4 Mk I (T)狙击步枪 ,而BSA及加拿大Long Branch兵工厂亦有参与修改 ,这批狙击步枪一直沿用至1960年代后,而英军在1950年代又将No 4 Mk I (T)狙击步枪的口径改为北约制式7.62 x 51毫米,变成了L42A1 。L42A1一直装备英军至1982年才被L96A1取代。

  在1970年代除L42A1外,皇家轻武器工厂(RSAF Enfield)亦推出了7.62×51 NATO的强制者(Enforcer)系列狙击步枪供英国警队使用,现在这批强制者狙击步枪成为了民用市场的珍品 。

  .22口径训练步枪

  一战后,英国将一批SMLE改为.22 LR口径给军校生及新兵作射击训练步枪用途,名为No. 2步枪Mk IV(Rifle, No. 2 Mk IV),这种改装版的弹仓只能放一发子弹。二战后又推出了No. 7步枪(Rifle, No. 7)、No. 8步枪(Rifle, No. 8)及No. 9步枪(Rifle, No. 9),这批.22口径步枪成为了英联邦国家的新兵训练步枪。

  查尔顿自动步枪

  有少数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生产及改装上一种由新西兰人Philip Charlton在1941年设计 的试验性自动装填系统,名为查尔顿自动步枪(Charlton Automatic Rifle),以替代当时长期缺少的布伦轻机枪及李维斯轻机枪 。

  二战时期,大多数新西兰地面部队都部署在北非,当日本在1941年加入战争时,新西兰发现本土的军队欠缺轻机枪来防卫日军入侵,新西兰政府立刻提供资金来改装李-恩菲尔德步枪(MLE) 成为1,500把半自动步枪 ,并在1942年装备国土防卫军。

  查尔顿自动步枪有两种版本,分别是澳大利亚Electrolux公司以英国Lithgow生产的SMLE Mk III*步枪的改装版本,及新西兰本土的改装版,新西兰版本装有前握把及两脚架,以上两种版本皆采用相同的自动装填原理。大部分查尔顿自动步枪在二战后在一次大火中烧毁 ,只有少数保留于新西兰的怀乌鲁陆军博物馆(Waiouru Army Museum)、奥克兰战争纪念馆、澳大利亚的Singleton步兵博物馆及英国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中。

  德利尔卡宾枪

  德利尔卡宾枪

  德利尔卡宾枪(De Lisle Carbine)由英国人威廉·德利尔(William De Lisle)设计,发射.45 ACP手枪子弹,是英军在二战时的手动消音步枪,主要用于暗杀等的秘密任务 。

  7.62×51 NATO改装型

  在1960年代,为了防卫冷战中苏联及华约国的入侵,当时L1A1 SLR的数量不足以装备所有本土部队,英国政府及国防部将大批No. 4改装成7.62×51 NATO口径作英军和民间防卫部队的编队及后备步枪,以作本土防卫用途。

  改用7.62 NATO的No. 4系列需要改用由英国皇家轻兵器工厂及斯达令(Sterling)生产的新枪管、枪机、退壳勾、照门及新的10发弹匣,其他沿用No. 4的部件,这批步枪被更名为L8系列,后来由以No. 4 (T)狙击步枪修改成的L42A1。

  Ishapore 2A/2A1

  7.62mm 2A1

  在中印边境战争后,印度的Ishapore工厂开始生产以SMLE Mk III*为基础,改用7.62 NATO及20发方型弹匣的新式步枪,名为7.62 mm 2A。Ishapore 2A步枪采用了增强的钢制部件及改良排壳勾以应付7.62 NATO有缘弹药的压力,1965年至1975年生产的版本改用800米照门(原为2000米),配有10发方型弹匣,名为2A1。2A1步枪是一种用于民间发售的一般手动步枪(非狙击及精确射击用途),主要售给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民间市场。

  Ishapore 2A与2A1基本上没有太大分别,亦不是SMLE Mk III的.308改装版本,2A/2A1是原全由印度Ishapore工厂生产,由于7.62×51 NATO膛压较高,即使发射民间的.308 Winchester也不会出现问题。

  生产商

  印有LSA Co的SMLE Mk III*

  以下是 MLE 、 CLLE 及 SMLE Mk I- Mk III* 步枪的生产商:

  使用国

  直到2011年为止,加拿大游骑兵仍有采用李-恩菲尔德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仍有出现在今天的一些武装冲突当中

  奥斯曼帝国于一战期间缴获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大部分均被转换为8亳米口径

  阿富汗

image.png

  澳大利亚-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利特高兵工厂制造。

  孟加拉国-孟加拉警察仍有采用。

  比利时-二战后期由英国捐赠。

  巴西

image.png

  柬埔寨

  加拿大-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龙科兵工厂生产,直到2014年加拿大游骑兵仍有采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巴-古巴革命期间使用。

  塞浦路斯

  埃及

  法国-曾被法国外籍军团和自由法国军队所使用。

  斐济

  希腊-二战期间及二战过后被希腊军队所采用,后来被M1加兰德所取代。

  冰岛-曾被冰岛海岸警卫队及冰岛国家警察所采用。

image.png

  印度-由Ishapore步枪工厂授权生产。

  印尼-曾在印尼国民革命中被共和党人所使用,另外一些是缴获自荷兰军队。

image.png

  意大利-二战后被意大利陆军和海军所采用。

image.png

  伊拉克-至今仍有作仪仗枪使用。

  爱尔兰-被爱尔兰国防军所采用。

  以色列-在建国初年使用。

  牙买加-至今仍被牙买加警察部队,惩教署和牙买加联合少年队所采用。

  约旦

image.png

  日本- 二战期间缴获自英军及殖民地军队。

  肯尼亚

  老挝

  拉脱维亚

  立陶宛

  利比亚-在2011年利比亚内战期间被起义群众及国民解放军所使用。

  卢森堡

  马来西亚

  墨西哥

  缅甸-至今仍有装备警察部队。

  纳粹德国- 二战期间缴获使用。

image.png

  荷兰-二战后使用。

  尼泊尔

  尼日利亚

image.png

  挪威-二战期间由英国提供给当地抵抗运动以作为军事援助;二战后被挪威军队使用直到被M1加兰德所取代。

  新西兰

  奥斯曼帝国-为于一战期间缴获的步枪,全部均统一为8亳米口径。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波兰-二战期间被波兰流亡政府军所使用。

  葡萄牙-一战期间被葡萄牙远征军所使用。

  塞拉利昂

  新加坡-被隶属于新加坡武装部队宪兵司令部的精密行动小组所采用。

image.png

  南非

  韩国

  斯里兰卡

  泰国-合同于1920年12月10日结束,同时国王收到10000支船运到来的步枪。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被特里尼达和多巴哥队少年队所采用。

  土耳其

  乌干达

image.png

  英国与其殖民地

  美国-一战期间被布处到英国及澳大利亚单位的 美国远征军 ( 英语 : 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 ) 所使用。 另外,在二战期间No.4 MkI步枪通过租借法案由萨维奇-史蒂文斯枪械生产,并提供给英军及殖民地军队使用。而一些被改编为殖民地军队的美军被派到缅甸作战时亦有使用李-恩菲尔德步枪。

image.png

  委内瑞拉

  越南民主共和国:法越战争期间缴获自法军。

  西德-由英国援助的18,000支步枪装备了当时刚成立的德国联邦国防军的空军部队。

  参考

  毛瑟Kar98k步枪

  M1903春田步枪

  M1加兰德步枪

  勒贝尔M1886步枪

  中正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

  史奈德步枪

  参考文献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2007)Arms & Militaria Press, Gold Coast QLD (Australia) ISBN 978-0-949749-82-6

  Skennerton, Ian The Lee-Enfield Story (1993). Arms & Militaria Press, Gold Coast QLD (Australia) ISBN 978-1-85367-138-8

  Skennerton, Ian: Small Arms Identification Series No. 1: .303 Rifle, No. 1, S.M.L.E. Marks III and III* (1994) Arms & Militaria Press, Gold Coast QLD (Australia) ISBN 978-0-949749-19-2

  Smith, W.H.B. 1943 Basic Manual of Military Small Arms (Facsimile Edition) , Stackpole Books, Harrisburg PA (USA), ISBN 978-0-8117-1699-4

  Wilson, Royce. "Jungle Fever- The Lee-Enfield .303 Rifle" . Australian Shooter Magazine, May 2006

  Wilson, Royce "SMLE: The 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 Mk III" , Australian Shooter Magazine, September 2007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庭坚:北宋书法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称为江西诗派鼻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生于1045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