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江阴八十一日
2021-11-01 09:59:05

  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

  战役背景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殉国,福王朱由崧于南京称帝改元弘光,明朝统治中心移往南方。

  平西伯吴三桂想支援京师,可惜没有来得及,京师就沦陷了。他命令其副将向清朝借兵。清顺治帝命睿亲王多尔衮统领大军,星夜进发。在半路上的一片石林中,遭遇了敌将唐通,两军交手,唐通撤退。

  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吴三桂见情势危急,率轻骑寥寥数员冲出重围、飞奔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清军营垒,跪降于多尔衮。多尔衮直奔燕京,所到州县,官民都开城降迎。等到达京城的时候,闯军已经烧毁宫殿,向西撤退。吴三桂投降清朝放清兵入关击溃李自成农民军,之后清军南下攻南明。

  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豫亲王多铎等统兵南下,连克扬州等重镇,直逼南京。弘光帝被擒,公侯阁部、文武臣僚二百多人,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多人投降。同年夏,江阴降清。

  多尔衮在占领南京后,发布剃发易服令,强迫清朝统治区汉人剃发易服改为满人衣冠发饰。

image.png

  江阴欲勤王

  福王登基,清兵南下,典史陈明遇、训导冯厚敦、都司周瑞珑等纠集绅士,在五月十五日的早晨拜牌集议,招募兵马勤王,因为事情没有准备好,挥泪而散。

  南都亡

  攻克南京后,豫王在南京看戏饮酒,遗贝勒尼堪等人追踪福王到芜湖。同时他也得知了广昌伯刘良佐的勤王兵马已经到达。豫王只是派了一员将领带了三百人马去擒拿他。良佐叩头,请求投降,并允诺抓拿福王赎罪。福王得知,先前往太平府刘孔昭家里躲藏。刘不敢接受。于是,他又前往詈子矶黄得功的营帐里去了。得功说道:“陛下如果能死守京城的话,我还可以借助势力抵挡,怎么可以随便出逃呢?”二十五日,良佐到了,得功大怒,不穿盔甲就冲了出去,单枪匹马直奔北营,隔河痛骂一顿,然后说道:“我黄将军志不投降!”良佐令士兵在暗处发射弩箭,射中其咽喉。得功说道:“我无能为力了!”回到营帐以后,拔剑自刎。良佐进入其营帐,与总兵田雄、马得功将宏光帝绑了起来,豫亲王就带着他向北去了。

  刘光斗安抚常州

  御史刘光斗,武进人。清军南下的时候,他在大军面前投降。豫亲王命令他安抚常州各县。檄文到了,只有江阴县没有回答。

  林之骥去任

  林之骥,进士,福建莆田人。崇祯十七年上任,因为听不懂江南话,被人称为“林木瓜”。当时,一个名叫郑帅的人率领流兵千人过境。开始的时候携带小盐包,老百姓争相购买;打开一看,里面有许多金银货物,而那些兵并不知晓。原来是扬州的巨商豪富,为了避祸而放到里面的。结果又被这些兵抢得。接着,郑帅又纵容兵士推却城外的居民,百姓乱糟糟的抢着要进城。那些兵士又要来劫城。幸好之骥与郑帅是同乡,出来一看,彼此之间都用家乡话交流,接着两人痛哭起来。郑帅于是叫兵士秋毫不犯。然后,之骥在庙里痛哭一场,挂印辞职而去,当时是五月二十五日。

  参将张宿、海防程某、县丞胡廷栋、学使朱国富、兵务马鸣霆去任。

  刘光斗前来劝降,张宿因为忠义,没有听从,很慷慨地就辞官了。海防程某、县丞胡廷栋也相继辞官。学使朱国富、兵备马鸣霆逃跑了。那些诸生每天都去拜访学宫,抱头痛哭。

  士英权署县事

  六月份,江阴士民以县里没有官为由,推举莫士英暂代知县的职务。士英暗地里和刘光斗勾结上了,将县里的印册交了上去,并且用仓库里的财物贿赂他,献上最好的马匹,说了最谄媚阿谀奉承的话语,扬扬得意,并以县令自居。

  知县方亨到任

  方亨,河南人,乙科进士。当时,河南省还没有进入清朝版图,方亨先到大军面前缴纳了许多钱。初四的时候,有人骑着飞快的马来通报这一消息。士英感到很失望,就叫居民把他供养在庭院之中。当时全城乱七八糟,他甚至想到了守城,叫大家早日为守城做好准备。然而器甲和粮食都没有准备好,不敢轻举妄动。二十四日,方亨到了,纱帽蓝袍,没有改换明朝的服饰。

  收器甲

  刚开始的时候,福建勤王师被清兵打败了,有三只船逃到江上,将船里的东西贱卖,江上的居民争相购买,北州的尤其多。二十六日,方亨下令把这些东西收缴上来。

  命军民剃发

  豫王下令,江阴城限三天之内全部剃发。二十七日,常州太守宗灏派满兵四人到达。在察院之中,方亨很恭敬地供奉他们。

image.png

  剃发易服

  严饬剃发

  二十八日,方亨出示告示,严申剃发是清朝的法令,不能违背。

  邑民呈请留发

  二十九日,北州的乡老何茂、刑叔、周顺、刑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联名上书要求留发。方亨大骂不已。众人喧哗道:“你是明朝的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却来做清朝的县令,羞也不羞,丑也不丑?”方亨无可奈何,只得听之任之。

  产生影响

  此役,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抗敌81日,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其中亲王3名,大将军18名。最后城破无一人降,清兵屠城,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后世传纪对江阴的评价:“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沧江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军数万人,重挫了清军锐气,钳制了清军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清初,江阴、嘉定等城,发源于老百姓的英勇抵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华夏反侵略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

  江阴战役,清朝“七王”、“薛王”、“十王”都死于城下,折损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死者六万七千余人,巷战死者又七千,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清军在江阴防攻战伤亡最惨重,城破后屠杀最烈。

  后世纪念

  明末乙酉抗清后,江阴获“义城”之名。江阴人民立“忠邦峰”,怀念保邦死难者。

  战后,为了安抚江阴百姓,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怀柔政策,

  乾隆在乙酉守城战131年后,对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烈愍”、“节愍”。

  阎应元殉国192年后,清廷为安抚江阴百姓,下诏在江阴和其故乡通州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为“阎公祠”。

  嘉庆时期,由时任江苏学政(江苏学政是明清两代管理全省科举和学务的重要官员,我们熟悉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南菁书院的创办者黄体芳等都曾担任过江苏学政一职。自明朝万历42年起,江阴开设了“江苏学政衙署”,主要接纳来自8府3州的考生,在当时全国只有三处衙署:安徽太平府、陕西三元县、江苏江阴县。)、礼部尚书姚文田题匾额“忠义之邦”,高悬城门,并且增加江阴的考试录取名额。

  阎应元领导的江阴百姓,面对强敌,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兵数万人,重挫了清兵锐气,钳制了清兵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阎应元曾于江阴东门城楼题联曰: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崇祯江阴县志》中记载评价:“不独为礼让之邑,实称忠献之邦,长江底柱,允足表峙东南也”。

  这是南明和清初历史中的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军事事件。然而,对于乙酉“江阴之变”,清朝历代当政者都对其耿耿于怀,忌讳莫深,千方百计地将其湮灭,不为后世所知。因此,在官方主编的《清史稿》之类的正史中,对乙酉“江阴之变”不著一字,却对计六奇所著的载有江阴人守城抗清81天内容的《明季南略》一书实行封杀,并将其列入清朝《禁书总目》。

  纪连海老师在百家讲坛中说:“因为扬州十日是史可法带领正规军打的,是一个政权面对另一个政权的斗争,虽然也很了不起,但这是你政府的职责;但江阴八十一日就不同,这是一个城市里的普通百姓自发的抗争,在一个退休的典史(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阎应元的指挥下,抱定牺牲的决心与几十万清军作战,全城九万多百姓最后仅存50余人。我认为像江阴八十一日这样的故事渗透了我们的思想和理念,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人(江阴百姓)才是民族的脊梁。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二王:东晋的书法传奇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