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021-10-31 11:24:02

  明末农民起义是指爆发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的陕北起义,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完全结束,是由李自成等领导的一场农民战争,其结果是农民起义军失败,明朝灭亡,清军获胜。

  背景

  天灾

  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进入小冰期,气候持续恶劣。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政治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而此时皇权旁落,中央和地方离心离德,社会各阶层和朝廷之间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

image.png

  军事

  明后期屯田制中的军屯制度到后来弊端暴露无遗,例如:克扣粮饷;屯田多被军官、豪强和内监占夺,使得军队失去了粮食的来源;军纪败坏,杀良冒功;再加上军队由于缺饷而哗变的事件,也是统治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天启年间,福宁、杭州等地也先后发生兵变,还有援辽军队哗变于河北玉田县的事。

  经济

  明中期以后,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不断提取太仓银两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外交困,面临破产。明末期间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军费开支,又不合时宜地增收三饷,不断地加派赋税,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加重百姓负担,加速了阶级矛盾激化。

  过程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徐鸿儒联合景州(今河北景县)于弘志、曹州(今山东曹县)张世佩等,图谋起事,约定中秋起兵。但因计划泄露,遂于五月先期发动。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乘兴胜元年。叛乱军很快攻克了郓城、邹县、滕县、峄县,“众至数万”,屡败官军。其时,于弘志在河北武邑、枣强、衡水等地起兵响应。又有刘永明聚众二万人,不久与徐鸿儒队伍汇合,叛乱声势大振。他们计划“南通徐淮、陈、颍、蕲、黄,中截粮运,北达神京,为帝为王”。同年十一月,徐鸿儒被部下出卖,在邹县被捕押至京城被杀害,叛乱失败。

  自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叛乱开始,有一次最大的叛乱,直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失败,前后历时31年。战争推翻了明王朝政权,期间使处于辽东的清军有机可乘,趁机入关打败叛乱军,征服了中国。

  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清兵攻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祖大寿围于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孔有德在登州发动吴桥兵变,自号都元帅,孙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称王,孔有德放他逃离登州。明廷派兵镇压后,投降后金。

  评价

  明末民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民变。

  部分学者指出,民变军迫于生计,反抗暴政值得称扬。但是有文献指出,民变军的烧杀抢掠比官军更加让人发指,虽然统治阶级所写的历史对民变军有污蔑,但是也无法掩盖民变军借着反抗官府的旗号在各地作恶的事实。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