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靖难之役简介-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2021-10-28 14:26:02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1399年-1402年由朱棣发动的与建文帝夺取政权的战争,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朱棣因不满朱允炆和削藩政策,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燕王军攻入金陵,靖难之役结束。

  明太祖的去世及建文即位后的削藩战争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培养几十年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选择将朱标之子朱允炆定为继承人。这一决定让包括秦王,晋王,燕王在内的多位亲王感到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之后秦晋二王也在洪武年间相继去世,唯一活到了建文年间的燕王朱棣,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逐步走上了起兵造反的道路。 明成祖

  明成祖讳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或称“永乐帝”,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位,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胜利,杀害方孝儒...

image.png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

  甫一即位,建文帝就迫不及待的着手进行削藩。

  同年八月,周王朱橚因为有罪被废为庶人,十一月 ,建文帝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北平都指挥使,分掌北平军政大权,目的就是监视燕王。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湘王朱柏自焚而死,齐王朱榑和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让本来就有异谋的燕王朱棣愈加惶恐。

  朱棣深知谢贵,张昺二人迟早对自己动手,于是佯装生病,在暗地里蓄积实力。

  谢贵,张昺二人听闻朱棣称病不出,心知事情定然有变,于是安排士兵在北平九门防守,并准备配合朝廷官员抓捕燕王府官吏军校。

  张昺手下的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吏李友直竟然将朝廷密谋之事全都偷偷告诉了朱棣,这是因为朱棣平日里暗中收买官员,广施恩惠。

  查看完整族谱明成祖的族谱

  朱棣知道后将计就计将自己王府的军校都绑了起来,派人前去告诉谢贵,张昺二人,我已经将自己王府的违法军校都抓起来了,两位大人直接过来提人就行。

  谢贵,张昺二人被骗入了王府,两人踏入端礼门的那一刻,大门内外突然伏兵四起,抓住二人,之后朱棣派张玉,朱能带兵攻占北平,北平城沦陷。

  北平关山险峻,地处锁钥,北靠山险连朔漠,南俯中原控江淮,又有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等关口,东西相连千余里。

  古人称此地为“用武之地" (燕都北倚边塞,南通齐赵,诚用武之地《读史方舆纪要》),可见北平乃天下重镇,不可有失。

  占领北平后,朱棣援引《皇明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诸王训兵以待”为理由起兵,号称“清君侧,靖内难。”

  后世称之为“靖难”。

  ···

  创造奇迹的男人,屡摧强敌的朱棣

  随后朱棣依靠这万余人起家,一路收降纳叛,短短一个月之内就攻取北平周边州县。

  建文帝听闻朱棣声势大涨,对此高度重视,派出老将耿炳文带领三十万部队讨伐朱棣,力图以泰山压顶之势一口气灭掉燕军,不给其任何喘息之机。 建文帝

  明惠宗讳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建文”,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由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应天府,朱允炆随后下落不明。

  耿炳文知道自己兵马虽多,但需要时间来整合,所以到真定后就没有再前进,而是分派人驻守河间,莫州,整合军队同时等着后续部队到来。

  朱棣深知此刻自己唯有以快打慢,不给耿炳文整合军队,等待后援的机会,才能打破军力上的劣势。

  于是朱棣主动出击,先破河间,莫州,再直取真定大营。此时耿炳文军队分别驻扎于滹沱河南北,朱棣趁耿炳文调军渡河,军队刚刚移动,阵脚未稳之时,领军直冲,南军大败。

  耿炳文再不敢出城野战,只好困守真定,而其众尚有十万人,朱棣亦拿真定城无可奈何,班师北平。

image.png

  建文帝听闻耿炳文大败,忧心忡忡,这时,他的心腹,太常寺卿黄子澄劝说建文帝不要忧心,可再征调天下精兵五十万征讨燕逆。

  于是建文帝问道:“谁能为将?”

  黄子澄说道:“曹国公李景隆可堪大任。”

  允炆闻耿炳文败,始有忧色,语黄子澄曰:“今奈何?”

  黄子澄曰:“胜败兵家常事,无足虑。”

  允炆曰:“计将安出?”

  黄子澄曰:“今天下全盛,士马精强,兵甲饶富,粮饷充足,取之不竭,用之有余,区区一隅之地,岂足以当天下之力?调兵五十万,四面攻之,则众寡不敌,必败之矣。”

  曰:“孰堪将者?”

  黄子澄曰:“曹国公可以当之,前不遣长兴侯而用曹国公,必无此失。”

  李景隆乃李文忠长子,号称“知兵”,在洪武年间就曾“屡出练兵”,得到朱元璋的任用。

  而且李景隆按辈分来算还是建文帝表兄,皇亲国戚,所以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任命李景隆为五十万大军的主帅。

  查看完整族谱建文帝的族谱

  李景隆受命之后率兵五十万驻扎在河间,对燕军的大本营北平磨刀霍霍,又派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马包围永平,以扫除北平侧翼。

  朱棣知道李景隆是个草包,带兵手段不值一提,于是打算先难后易,先击败吴高解决后顾之忧,再回救北平。

  事实证明,李景隆果然难以攻克北平。

  而此时朱棣已经击退吴高,转而攻破大宁,守将陈亨,徐理,陈文叛变攻打刘真,大宁被破,刘真单骑走广宁。

  李景隆攻不下北平,又听到辽东军失败的消息,就打算先撤军。

  朱棣回军追赶到郑村坝时恰好与李景隆派出的前哨万人擦肩而过,到前哨回军相助李景隆时,李景隆已经兵败,难以翻盘了。

  然而李景隆收拢败退的大军又得众数十万,又有了再战之力。

  在白沟河李景隆和朱棣再次展开大战,朱棣带精兵冲阵奋勇杀敌,然而兵力上的劣势导致燕军逐渐陷入南军包围之中,眼看燕军即将覆灭!一阵旋风突起,直接吹断了南军大旗!更是吹得南军大阵陷入了混乱!

  此时朱棣顺风纵火,风助火势,火助军威,燕军遂反败为胜。

  李景隆此刻内心是崩溃的,“不是我军不给力,奈何燕军有高达”啊!然而铁铉和盛庸坚守济南,导致朱棣虽然大破南军,却无法扩大战果,局面又陷入了僵持。

image.png

  靖难之役局势图

  朱棣再次无奈班师,而南军的下一次围困又迅速到来了,这次盛庸代替李景隆为主将,进围北平。盛庸指挥东昌之役,成功击败了朱棣,斩杀燕军大将张玉。

  虽然在夹河之战中朱棣击败了盛庸,但是始终无法开拓疆土,破城之后无法防守,军力上绝对的差距导致朱棣征战多年,仍然只有北平,永平,保定三府。

  孤注一掷!直取南京!绝境翻盘!

  就在朱棣面对如此窘境无力改变之际,南京被贬黜的宦官前来投靠朱棣,告诉了朱棣南京城空虚的消息!

  朱棣的心腹谋士姚广孝也在旁边劝说: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明史.姚广孝传》)

  朱棣于是下定决心,抛下一切包袱,由馆陶渡黄河走徐州,数次与南军交战,从小河到灵璧,再到淮南,千里转战。

  为了实现以兵威震慑南京的目的,朱棣选择取道扬州耀兵威于江上,使得南京周围的驻军受到了极大震撼。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明成祖直取南京

  燕军都打到了长江边了,难不成天下真的要易主了吗?

  人心动摇之际,不少守将纷纷宣布叛变投降,如江防都督佥事陈瑄,镇江守将童俊等。

  南京朝廷方面更是人心惶惶,建文帝下《罪己诏》自责并急诏江南各地勤王,方孝孺建议许以割地暂缓燕军攻势,于是建文帝派遣姑姑庆城郡主前去谈判,企图拖延时间。

  庆城郡主是朱元璋兄长的女儿,朱棣的堂姐,事到临头妄图用亲情来感化,可见朱允炆已经黔驴技穷了。

  然而“自古无情帝王家”,朱棣岂会为儿女情长坏了大事,让郡主回去通报,时至今日,唯有一战。建文无计可施,只好派诸王守城,为援军到来争取时间。

  诸王被建文帝多次迫害,又怎么会为他尽心尽力守门防御呢?

  防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直接阵前起义,使朱棣毫不费力轻取南京,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乃叹曰:

  “何面目复相见耶?”遂阖宫自焚。(《奉天靖难记》)

  尾声:建文帝究竟是否出逃,朱棣是否辛苦寻觅?

  建文帝最后究竟下落如何,按照《明太宗实录》,《奉天靖难记》在内的明朝官方说法,都是以“自焚而死”作为建文帝的结局,并且还以天子之礼将其下葬。

  “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太宗实录》)

  而关于建文帝化作和尚出逃,朱棣大费周章搜寻建文之事,最早的说法出现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间。

  建文出逃之事最早的直接记录是祝允明所著的《野记》,黄佐的《革除事迹》也有所载,而关于最早的朱棣寻觅建文说法出自嘉靖年间王鏊所著的《震泽纪闻》——

  “然或传实自火逃出,或传蜀府兵来赴难,窃载以去。然莫察其实,故遣胡淡巡行天下以访张仙为名,实为建文也。”

image.png

  建文帝

  但是我们可以在李贤为胡濙所写的《礼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忠安胡公神道碑》中看到,实际上朱棣派胡濙出巡是为了寻访民情,探察民意——

  “丁亥,上察近侍中惟公忠实可托,遂命公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

  而从正德、嘉靖年间朱棣派人寻觅建文之说开始起源,到万历时已经发扬光大,不少史家都将其作为事实收录到自己的私人著史中,如何乔远的《名山藏》,邓元锡的《皇明书》,李贽的《续藏书》中都接受了这一说法并作为事实收录。

  这些前朝史书也影响到了清修《明史》,并将其收录进了官方正史之中,让无数人都笃信不疑。

  综上可以得出,明太宗朱棣的官方口径一直宣称的是:建文已经自焚而死,胡濙也没有负责寻觅建文。关于建文出逃最早的记录是祝允明的《野记》,这是小说性质野史,可信度颇低,所以朱棣寻访建文一事是虚构的成分更大一些。

  查看关系图谱

  本文转载自全历史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91049bb55b542257a00d86b/article/detail/5c8fba832a99a60001b8ee54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