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朱元璋简介-朱元璋画像
2021-10-28 10:24:02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是布衣出身,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不言而喻,这个规律告诉,中国历史上称过帝的中央王朝皇帝300多个(~385个),除了刘邦和朱元璋是平头百姓,出身寒苦家庭,剩下的不是皇亲贵族就是士绅大亨。这一点在Allhistory的全国家领导者列表中,一览无余:

  身世

  《明太祖实录》中对于朱元璋的生平有着非常精准的记载,如下: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其后有徙居句容者,世为大族,人号其里为“朱家巷”。高祖德祖、曾祖懿祖、祖熙祖累世积善隐约田里。宋季时,熙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父仁祖讳世珍,元世又徙居钟离之东乡,勤俭忠厚,人称长者。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置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时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也。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

  以上的口气已经无法判断是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时期,还是儿子永乐帝时期编纂、修饰的文字了,但是以笔者对于明代帝王实录的风格推断,不会有任何区别。上面的文字说得非常直白:

  身世:远祖是颛顼的后人(三皇五帝中的帝颛顼);周武王(周朝的创始人,周文王的儿子)的后人。

  祖籍:沛国,今安徽省境内,刘邦称帝后时设立为沛郡,虽然存在时间并不算太长,但是其地却先后出现了刘邦、曹操两个改变天下局势、创立大业的人物。此外,西楚霸王项羽曾将据点设立在当时郡内的彭城。朱元璋这个祖籍可算是有理有利有节了。

  出生地:钟离县,今天安徽凤阳县东北(在盱眙县境内),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朱元璋是凤阳县人,其实并不准确。朱元璋登基后第二年就改钟离为中立(这个名字好“中庸”),很快又改为临淮县(一个字:太善变了,sorry, it's 4-word.)。盱眙县位于凤阳县的东北偏东方位。但是这个当代的盱眙县实际上在明朝并非是官方认定的明太祖出生地,而是隔壁的现在叫明光市的,在明初才是真正的帝里(皇帝故里)。看官们是否看晕了?没错,笔者也有些晕。所以要看时间地图才好。

  朱元璋的子孙们的《实录》中也不能免俗的提到诸如:“红光满室、夜数有光”,在明太祖实录之后的记述中,类似的桥段此起彼伏,笔者读过的帝王传记中,此类的文字不绝于眼,不算稀奇,前有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再有后面的永乐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明太祖可算是承前启后型的红光满室、政治正确、天赋皇权之人中之龙了。(注:以上十帝,笔者以为是中华帝制以来的文治武功前十名。其实还有另外1个待选的:忽必烈,但是世人对于元史的研究太少,有空笔者必定大书一篇千古一帝忽必烈。

image.png

  生平

  朱元璋的一生,除了被后世蓄意篡改的因素,基本都可以从建文-永乐朝修的《明太祖实录》&康熙-乾隆朝修的《明史》中大体整理出一个主体脉络:

  出身布衣,贫困潦倒,生离死别,入皇觉寺,后游四方;

  入郭子兴军,足智多谋,娶郭子兴女马皇后,与淮西二十四将经略定远县(1353年);

  十余年间,大杀四方,而定天下(1354-1368年);

  再20年,大杀四方,威服四海(明朝统一战争);

  大杀四方(明初四大案),留一片净土给子孙。

  但是,如果这么看朱元璋,虽然内容会很多,但是读起来会让人觉得朱元璋就是一台机器,先是战争机器,再是杀戮机器...笔者更愿意从他的人生经历与性格角度去试图剖析之。

  朱元璋的少年经历简单之极,《明太祖实录》中有这么一段:

  常遘疾,抱之佛寺。寺无僧,复抱归。见室东檐下一僧面壁坐顾仁祖曰:“来。”乃以手抚摩上顶。旦日,疾遂愈,后复疾。仁祖念前梦之异,欲俾从释氏,不果。既而徙居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孤庄村。太后常谓仁祖曰:“人言吾家当生好人。今吾诸子皆落落,不治产业。”指上曰:“岂在此乎?”及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既就学,聪明过人,事亲至孝,侍奉左右,不违意。一日黎明,仁祖坐于东室檐下,上侍侧。有道士长髯朱衣,持简排垣栅,直入遽揖仁祖曰:“好个公公,八十三当大贵。”仁祖初见道士突入,颇不悦;闻其言,异,乃留之,茶。道士不顾而去,既出门,不见。时莫知所谓及。上即位,追上遵号。推其年数,适符其言。

  这一段就是说朱元璋小的时候体弱多病,寺里的和尚治好过他,所以奠定了他长大后会选择旱灾、蝗灾什么来了的时候跑到寺庙里避难。然后,轮到道士出场了,当着朱元璋的面告诉他父亲朱五四,说:你83岁能大富大贵。后来朱元璋称帝的时候,掐指一算,早已在24年前大饥荒(1644年)中饿死的父亲如果活到今日,正好83岁,好神!《实录》里没有记载这是少年朱元璋什么时间发生的事情,应该在他1644年出家之前,但是如果都是真实的话,至少朱元璋的记忆力非常之好。

  知道大家读古文都不怎么利索,笔者就不摘抄了,来一段翻译的(后面依此例):

  出家后,没两天寺里没余粮,朱元璋不得不从皇觉寺出来云游四方,在安徽境内的六安遇到一个老翁,能掐会算,告诉他吉利的方位在西北,不要去东南。然后说:“我算命这么久,没有看到过你这样富贵的命格的...”。朱元璋在外云游了三年整,到泗州的时候到处都是匪盗,于是又返回了皇觉寺,在他所住的屋子里,晚间经常有(红)光发出,寺庙的众僧都觉得非常惊诧。

  这一段有算命的老翁出现,依旧是红光,修炼过功法的人都知道红光意味着什么,乃帝王之像也,这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我的命,天注定!有的时候,读史书 can be very entertaining, don't you think so?

  但是,如果你以为《实录》中都是这种“怪力乱神”的糟粕,我只能说:Too Simple, 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 You are! 后面还有多次记载过,每当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例如:是否加入叛军“红巾军”;是否要拼死一搏...,朱元璋不一定非要求神拜佛的,而是会动用逻辑思维和个人的强大直觉的。

  投奔了郭子兴后,25岁的大龄青年朱元璋被郭子兴(和他老婆)看上了,于是一连娶了2个,一个是干女儿(郭子兴的拜把子的兄弟之女,后来成为了大脚马皇后),另一个是亲生女儿。但是,郭子兴并非什么神人,而且疑神疑鬼,不太信任朱元璋,因此让老朱心情很郁闷,俩人互相猜防,这恐怕对于老朱的后半生的影响相当负面,明初四大案、屠戮功臣,可能都源自这个时候的影响。

  1253年(癸巳年)春天,围困濠州城的元朝将领贾鲁死去。元兵因此而撤退。此时城中缺粮,朱元璋在怀远(安徽北部地区)用盐来换米,回来后赡养郭子兴家。

  郭子兴虽然不信任朱元璋,可是朱元璋却是以德报怨的雷锋式的好人。无可挑剔。马皇后跟对人了。

  《实录》中还多次提及了朱元璋至少在青年时代身体依然多病,甚至讲到极为重要的那段与“淮西二十四将”去经略定远(自立门户)的时候,还出现了得病而半个月就返回的故事。这一部分就是与《明史》中对于淮西24将的关键区别之所在,因为之后《实录》中并没有再明确、直接地提及过到底是哪24个人。当然,建立明朝后,朱元璋曾多次在各种祭祀场所用24戟作为象征来永保平安(如《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四),似乎可以视为此为开国淮西之二十四猛将也。

  虽然没有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朱元璋的少年求学经历,但是显然他绝非白丁,《明太祖实录·卷十七》中记载了,在1365年(乙巳年),此时朱元璋已经步张士诚的后尘称吴王了,然后也有闲暇的时间读《宋史》了,并且还有了帝王起居注(史官)詹同,还和他聊起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大赞宋太祖时期的宰相赵普是贤相,说:如果不是赵普早说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的天下可能就和五代十国一样了。

  1367年,明朝正式建立前一年,朱元璋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群臣催促其称帝的压力了,于是有了这么一段: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铁木真)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这一段的“推脱”相当的有水准,如果用539年后的1905年孙中山先生的白话政治纲领说来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然,后面还加上了一句带有赌博性质的话,如果第二年正月四日那天祭天的时候刮大风,我就知道我不能即中国皇帝位啦。笔者没有统计过南京地区是否经常刮大风,想必不会。

  治国理念

  朱元璋一朝31年(1368-1398年)的治国理念并非是第一天就定下基调坚持不放的,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去丞相一职(此为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子孙不得复立。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宰相制度自此废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注:读者可以此刻去了解一下美国的三权鼎立制度,所谓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在洪武13年的时候,国家还在战争状态,明朝统一战争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因此才有了军权为三权之一的情形。至于立法权,这个当然牢牢的控制在朱元璋手中,早在登基前的1365年,他就已经令手下依照《唐律》来修订律法,后来这些法律条文不断迭代在1397年(洪武三十年)终于成为第一部完整的《大明律》。尽管相当一部分内容继承了唐朝的律法,也有一些明朝的独创,例如庭杖,有明一朝很多官员都是在庭杖上被打残的,朱元璋的这个发明凸显了其残暴的性格(还有恢复活人殉葬的制度 —— 生殉),这个可能算基因突变,因为他给他爹上的谥号是明仁祖。当然,用庭杖最多的一定是他儿子永乐皇帝,继承了朱元璋的残暴基因,到了孙子辈的建文帝和明仁宗,又是两位任君了,隔代不遗传。

  勤奋的朱元璋在废了丞相后,自己来直接统领所有军、政部门,但是仅仅2年后,就发现这样太累了,赶紧仿照宋朝的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一般是让翰林学士来帮忙辅佐,这些翰林学士的官职效仿唐宋馆阁学士旧制,被命为“某某殿(阁)大学士” ,官阶只有正五品。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时刻担心臣民谋反,为了加强对臣民的控制和监视,洪武15年设置了锦衣卫,作为情报机构则负责侦察大小官吏活动,随时向朱元璋报告不公不法之徒。同时朱元璋还授予锦衣卫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一切大权。但是,仅仅5年后,就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11年后(洪武26年),可能是受到蓝玉案的刺激(锦衣卫连坐、迫害了超过4万人!)就下令大幅度削减锦衣卫的权力。而锦衣卫的再次兴起要等到永乐皇帝上台,重新扩张锦衣卫来帮助镇压前朝那些曾经的建文帝的拥趸们。

  朱元璋时期的政治制度、政府部门的调整相当频繁,这里就不穷举了。一言以蔽之,他还在摸索阶段。私以为,这样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了。不要忘了,满清入关后的《大清律》,几乎照办了《大明律》(就是清律似乎更严苛),当然满人还继承了紫禁城,不过这个得算在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头上了。

  在经济领域的影响,笔者只想说3个点:

  朱元璋是个农民,发展农业在明朝初期始终是重中之重,为了让人民稳定在土地上,洪武时期的户籍制度和新中国建立头几十年非常类似,乡民离开出生地超过百里,需要官府的通行证。同时,重视户口普查,人民分为军户、匠户、民户、灶户,不允许随便转换工作,匠籍、军籍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不得应试,并要世代承袭。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须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

  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100年内不见踪影(直到明中期成化年间才再次出现在宫廷供御品行列)。很多茶叶史专家认为,中国的制茶技术发展在宋朝达到顶峰之后,则由盛转衰,其转折点就在明朝朱元璋开国之始。他这么做的原因有些学者认为是出身贫苦,而茶膏制作实在太过浪费财、物、人力。以朱元璋的性格,他不能欣赏的,干脆禁了省事儿。

  海禁:早在登基之前,朱元璋就见识过倭寇、海盗的厉害,因此登基后就开始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整个海禁政策从洪武一朝开始,在隆庆帝一朝被以“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为由实行开关(史称隆庆开关6年),而永乐-宣德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则是非常复杂的充满政治意味的官方大航海行动,但是像唐、宋、元时期的民间自由贸易则几乎绝迹了。笔者以为,明朝的经济发展真的是100%靠拉动内需来完成的,不可谓不算奇迹。

  评价

  历朝历代的名人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多如牛毛,笔者仅想遴选两条以飧读者:

  毛泽东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军事才能评价如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尤其是赵翼的这个评价,笔者深以为然。朱重八,一个集帝王、豪杰与盗贼三位一体的奇男子也。

  笔者在全历史的族谱中探寻了一遍,发现周文王的先祖并非颛顼的直接后裔,而是少昊的后人,少昊的弟弟是昌意,昌意是颛顼的父亲。而少昊和昌意都是黄帝的儿子。这个族谱关系可能并不是据史料所得的唯一路径,也可能明太祖时期所能考证的史料和我们今天的有所差异(Remember,后朝的《永乐大典》、《钦定四库全书》都曾像秦始皇一样焚尽天下古籍而只留一宗!),从而会导致周文王的直系先祖也能指向颛顼。写到这里,笔者不禁又要感慨一下了:全天下的中国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归宗到黄帝这一只的,比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 比如孔子80世孙。历代帝王,登基之后忙着的很多事情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修好族谱,比如武则天,登基后祭拜周文王,说周文王是她家先祖;她第一任夫君唐太宗、第二任夫君唐高宗都追尊老子(李耳)为先祖。都(好像)是套路。

  本文转载自全历史https://www.allhistory.com/detail/57c3ce8c0bd1beaa7ca0bda6/article/detail/5bfe777948b76d0001cd5513/from/5c0f840da8d30e17d0e3858f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