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说到明朝,一般是这样介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其一:汉人,汉人这个民族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相当的根深蒂固,取代明朝的清朝是后金的满人建立的,也就是1000年前的金朝的后人,有史料曾考证过说宋徽宗及其子宋钦宗被押往地处东北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地区后,他又在那里至少生了8个孩子,他的后人被编为金人的一只,追溯其姓为:爱新觉罗;明朝取代的元朝是由蒙古帝国的蒙古人创建的,虽然到了元末战争的时候,很多蒙古人(胖得)连战马都上不去了,而且有史学家考证说,元末自红巾军、白莲教起义,系统化组织民兵镇压起义军的大多是“汉族”的大地主们。但是这个汉人二字,即便不考虑明成祖朱棣的画像中的形象实在是不怎么中原化、汉化,再加上明中期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毫无保留的把他对穆斯林文化的热爱展现了出来,甚至给自己起了个穆斯林的名字:真主的爱,让人不由得不思考,这老朱家是投胎入了回教了吗?也有学人考证说朱元璋的祖上,自仁祖(明仁祖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就在安徽凤阳城南定居,那里主要居民为回回,由此可见朱元璋可能不是汉人。笔者以为,按照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考证下去,我们中国人没有一个是纯种的汉人。且不说上古的,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几百年的南北交融,哪里还有纯种的汉人?汉人这个概念是典型的文化认同概念,而不是基因、血缘概念。只不过千年以来,农业社会的形态在东亚大陆末端导致了人口在土地上的流动性极小,由此而有了中原汉人+边疆少数民族(南蛮+北夷)这种固化的民族概念 -- 诚不可取也。
明成祖(原为明太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朱棣画像
正德时期的阿拉伯文字斗彩瓶,如果以此来推断正德皇帝是阿拉伯人,那么史料还记载他学蒙文的时候整天称自己为忽必烈,由此可见,正德恐怕是个十足的“巨婴” -- 一个一直没有长大的孩童而已
其二:封建,封建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与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封建制度(特指欧洲的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封建经济模式)不是一回事儿。在中文语境中,封建是两个词的缩略组合:分封+建制,也称为封建制,它在本质上是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周朝的漫长时期都是采用分封制,但是秦始皇的革新是彻底的,他采用了郡县制。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又倒退回到了分封制,之后的历朝历代两种体制有所交汇的迭代,但自隋朝以降,基本都固定在了郡县制,也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管理,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并不存在所谓的分封一说。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的明朝则是一种介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间,或者说耦合的政治体制。朱家的子孙们被分封到各地,由当地百姓供养,然后呢又受到地方大员们的监视与辖制,这种体制当然有其合理性 -- 朱元璋的子孙们在明朝统一战争中流血流汗,一统江山后,分一杯羹走,似乎情理上说得过去,不过朱重八老爷子闭眼还没1年,靖难之役就在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之间上演了,这之后还有明武宗时期的宁王之乱,到了明末的时候,朱家的后人有100多万,全国的百姓一起来供养这个庞大的子孙群体都很吃力,于是很多皇室的后人其实自小就穷困潦倒,生于帝王家,远在三伏之外,其心酸不是常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了解距今600余年明朝的历史,无外乎从几处入手,一个是《明实录》,一个是《明史》(以及围绕以上两书所衍生出的史籍,如清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等等)。很多史学研究者以为《明史》为清中期所作,满人非我族类,定不客观,而《明实录》是明朝的每一代继任君主根据前任君主一朝所保留的史料整理而成,因此可信度颇高。笔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其一:《明史》虽然是在明中期的乾隆年间才经过第四修而修成,但是其所基于的初稿是成于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万斯同(康熙朝)之手,有学者认为《清史》的可信度远在《宋史》(元朝人编纂的)和《元史》(明朝人编纂的)之上。
其二:《明实录》虽然是儿孙在编老子们的故事,但是拿《明太祖实录》而言,经历了建文帝、永乐帝的朝代更迭后,就被重修了至少3次,甚至建文皇帝做了4年,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建文实录》,到了永乐的孙子宣德皇帝那里,良心发现了,直接把建文皇帝的实录附在了《明太宗实录》之后,但是也延续了明太宗朱棣的强势风格,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统称为洪武三十二年-洪武三十五年。这个100%的是篡改历史。而且这类事情在明代屡见不鲜,景泰皇帝和明英宗之间的弟兄相残的故事大家也都很熟悉了,在明英宗的儿子辈明宪宗成化皇帝那里修的《明英宗实录》,就在后面附上了景泰皇帝的实录,那么景泰皇帝死后近200年的时间内,臣子间是连他的庙号都不知道的,直到了南明弘光帝的时候才上庙号明代宗(取代因土木堡之变被俘虏的正统皇帝的意思)。类似肆意篡改历史的例子在有明一朝还有很多,嘉靖皇帝本来登基前是个躲在湖北的藩王(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结果歪打正着皇位轮到了他,于是就有了后来明太宗被改名为明成祖、嘉靖皇帝的父亲得以祔太庙,并在先帝明武宗之上的史实。(参考笔者另外一篇文章:你知道明成祖并非永乐皇帝朱棣本来的庙号吗?)
明朝的这些皇帝间的故事,文字表达不见得有图谱高效,诸位看官可以尝试阅读一下上面的这篇庙号之争的文章,或者赤膊来和全历史的族谱互动一下(点击下面完整图谱,尽情浏览帝王、将相、名门、望族世家):
说到这里,有读者提醒笔者,你要写的是《明朝的建立》,而我几乎跑题到了《有明一朝》。Okay,言归正传。明朝建立这段历史,仍旧是需要大量取材和考证于来自《明太祖实录》与《明史》中的资料。笔者以为,世间讲明代历史的文章、书籍多得汗牛充栋,但是能沿着明确的时空、关系脉络把事情说明白的并不多。笔者在这里从三个大的线索入手: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
明朝统一战争
明初四大案
这3条线索,结合着详实的史料,大体可以涵盖这么几个领域:
元末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形态:围绕着朱元璋集团的崛起而展开;
明初(洪武朱元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形态:围绕着朱元璋的君臣父子关系的脉络化互动而展开。
淮西24将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的说法的起源,据笔者考证应该是源自清代张廷玉等编纂的《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中提到的:
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
而这一段笔者以为是从《明太祖实录》卷一中的这一段,再结合其它史料延展而来:
是时,彭、赵二人驭下无道,所部多暴横。上观其所为,恐祸及己,乃以七百人属他将而独与徐达等二十四人南去略定远。中途遇疾,复还。
至于张廷玉还是万斯同前辈是怎么考证出来另外的几名大将(汤和、费聚),乃至24将,这应该是个前后文交叉索引的过程,但是史料之源头应该都在《明实录》之中。至于到了当代的《朱元璋与淮西集团》则是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馆员张健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1月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其中引用的也是《明史》、《明太祖实录》,外加《国朝献徵录》(由明晚期的万历时期著名藏书家焦竑所编纂,其取材多为方志、墓碑等“野史”)。笔者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正史、野史并无太多高低、好坏这类的主观区别对待,《明史》考证过程中也经常参考《国朝献徵录》,但其中史料价值参差不齐,以一己之力编成的120卷巨著,虽然很不容易,但是与倾朝廷之力出品的实录,恐怕还有相当的差距。
我们回来接着讨论朱元璋和他的“叛军”的故事。朱元璋加入“叛军”红巾军是在1352年,时年25岁(虚岁),作为一个25岁尚未结婚生子,并且在皇觉寺里面出过家,云游过天下(安徽一代),见过人世冷暖,经历过生离死别(其父、母、兄都在旱灾中死亡)的人而言,朱元璋比起同时代的其它年纪轻轻就梦想打家劫舍的青年豪强们,绝对可以算作心智成熟的。而且他加入恩人郭子兴(后来成为他的老丈人,郭的女儿和干女儿都嫁给了朱,而干女儿还成了后来的明朝开国马皇后,永乐皇帝号称是他自己的生母。)的部队的时机也非常妙,按照《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仅仅在1年之后(1253年夏天),他就带着24元猛将去独自经营定远去了(注:笔者根据《实录》中的上下文考证是1253年,而非1254年!详情可参看《明太祖实录》卷一)。这24位猛将就中有这么一些(理应)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些后来都是开国功臣,很多都是朱元璋的亲家,但是各自的死法都不同:
徐达:军功第一,病逝终老,野史说是徐达在北平(洪武17年,1384年)时得了背疽,朱元璋赐鹅肉(发物),徐达含泪吃后,卒。但是史实中记载洪武18年2月徐达回到南京后病逝,无法判断野史之说。
汤和:朱元璋同乡,说服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部,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和徐达一样,都属于情商极高,而其它武将们死都死在情商低上了(皇帝要绝对的君权,臣子们就要匍匐在地就好了)。
耿再成:朱元璋在红巾军时期的重要部将,1362年在叛军中被杀,没有享受过一天荣华富贵。《明史》记载:“洪武十年(1377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
费聚:猛将,曾为西安卫指挥史、总兵官,洪武23年(1390年)因李善长一事连坐而死。
耿炳文:另一个少数幸存于洪武一朝的开国功臣。后来为建文帝所用,靖难之役中败于朱棣被蠢才李景隆取代,后在永乐元年被御史诬陷而自杀(《明史》)。
周德兴:朱元璋的童年玩伴,被称作“兄”的人,战功卓著,后来因为儿子在宫中和宫女淫乱,而被连坐诛杀(评:又一个被“我爸是李刚”式的儿子给害死的老子)。
胡海:猛将,洪武24年(1391年),因病身亡。但是有个儿子因蓝玉案受牵连连坐而死。
唐胜宗:猛将,多年跟随徐达,后因胡惟庸案被连坐诛杀。
张龙:另一个以年老病多而告老还乡的(朱元璋就喜欢这种低调不闹事的),洪武30年(1397年)卒。
李新:洪武28年(1395年),因蓝玉案被连坐而死。
郑遇春:以勇力而闻名,洪武23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连坐而死。
郭兴:曾献计火攻击败陈友谅的猛将,洪武17年(1384年)去世。但是最神奇的是洪武23年(他死后6年)后,因为胡惟庸案,死去的郭兴也被追连坐,爵号被消除!
笔者这里只列举了13位将领,剩下的诸位看官可以自行在淮西24将条目下翻阅。实际上,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还有不少重要的武将,例如:常遇春、傅友德等,但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史学家们并不将他们列入淮西24将范畴之内。虽然朱元璋当政期间大肆封侯、论功行赏,但是并没有效仿唐太宗一样建造像凌烟阁来追思他的战友们的。这也许和朱元璋其人性格善变,治国理念凸显一个“猛“字有关(评注:所谓猛,就是从洪武中期开始各种案子不断,誓要把天下的佞臣杀光为止,甚至不惜启动冤假错案,其目的是为了给朱家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清静的世界,但是实际的效果并未如他所愿)。
淮西24猛将所代表的是江淮地区一起“闹革命”的整个群体的画像,从最初的反抗元朝统治,到后来枭雄格局,各显风流,再到后来朱元璋异军突起,天下英雄寻明主而投奔之,最后则是一统天下,再后来就有些俗套了: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当了皇上的朱重八不再是和兄弟将领们称兄道弟的朱重八了,而是奉天承运的洪武皇帝了,所以那些不能快速适应的臣子们,无一例外的都被清理掉了。
统一战争&明初四大案
明朝统一战争在历史学中的概念囊括的是从1367年(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之前的一年)开始,以徐达北伐为标志性事件,一直持续到洪武中期的1388年,因此一般认为该统一战争持续了21-22年。可以说,直到统一战争结束的时候,明王朝才算得上是恢复了元末以前天下一统的格局。
朱元璋最早称王是在甲辰年(公元1364年),李善长、徐达等人固请朱元璋即位吴王,这个所谓的吴王位,实际上是1年前张士诚也曾自称(自封)为吴王。朱元璋彼时已经有了经略天下的雄心,但是直到1367年攻灭张士诚才算基本荡平江南(吴越)地区。其进入应天府(今南京市)后下一步的大棋就是:北定中原、南取沿海,依此策略来统一中国。
简单而言,统一的过程中有这么五个部分:
统一华北&西北: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入元大都,元顺帝(又称作元惠宗)逃之夭夭,改大都为北平,之后攻取西北的山西、山西及甘肃等地。整个过程耗时大约4年,1367年-1370年。
讨伐福建&湖广:1368年,攻取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江南地区全部统一。
平定西南:1371、1381-1382年,分别攻入四川、云南,平定了两地。
收复西藏:1372年,元朝曾任命的帝师归顺明朝政府。之后,西藏各种势力都前往南京请求册封。由中央政府在藏、甘、青、川、滇等区建立行政管理机构及朝贡制度。
收复辽东:1387年(洪武20年),大将冯胜、傅友德和蓝玉进攻并收复辽东。至此,全国基本都在明王朝控制之下。
如果按照《明太祖实录》序中开片以永乐皇帝朱棣的口气对朱元璋的评价:
朕皇考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统承天命,龙飞濠梁,扫灭群雄,除暴救民,拨乱反正,不十余年,而成帝业。其间,战攻讨伐指麾号令,动如神明,无往不克。及功成治定,制礼作乐,立法创制,纤悉备具,靡有所遗。诚卓冠于古今者也。
上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实录》中无时不刻不在体现着朱元璋这个明朝的开国皇帝神一样的基本素质。一句话:动如神明,无往不克,打跑元朝皇帝简直是手到擒来。当然,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的孙子宣德皇帝也是“照猫画虎“这么吹嘘自己的祖父的。以笔者看来,朱元璋、朱棣父子二人都是极为杰出的军事将领,甚至是远在其部将之上一个数量级的能运筹帷幄的那种“神人”,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中废物皇帝可就有点多了,大概可能是智商透支严重造成的后遗症?
四大案
与其说明初四大案,还不如说明初四大屠杀,在清代就有好事者统计过说四大案合计被杀的臣子超过10万人之众,这一说法颇有些耸人听闻,笔者根据不同史料交叉验证认为除了最后的一案“蓝玉案”牵连者达到1.5万之众,其它案件(可能)都没有过万人,而空印案和郭桓案中的手牵连人数可能都被《明史》夸大了,整个四案合并死者也许不超过3万人。我们按照时间线功能排序如下:
1376
空印案 -- 明初第一(或二)案
空印案是发生在明代洪武年间,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的案件。此案在当时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相当程度的重视,并因此诛杀数百名相关官员。据不同史料考证,空印案的发生时间为1376年或1382年,笔者倾向于前者(据方孝孺在《叶郑传》所记载确定最晚为1376年。)
因空印案而遭处死的包括“每岁布政司”、“府州县吏诣户部核钱粮”、“军需诸事”,接着朱元璋下令处死主印官员,副职以下杖一百充军远方(《明史·刑法志》)
1380
胡惟庸案 -- 明初第一大案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指洪武帝诛杀宰相胡惟庸事件,随后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此案牵连甚广。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内阁供皇帝做为顾问。内阁大学士丝毫不如宰相,只有“票拟”权力,先送宦官,再由其上呈与皇帝。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
1385
郭桓案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怀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吞盗官粮,于是下旨查办。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明史》卷94中还记载:“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1393
蓝玉案 - 明初第四大案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该案中受株连而死者多达1.5万人,军中名将几乎被诛杀殆尽。太祖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朱元璋发动四大案(4大屠杀)的初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事实是他有几个要实现的目标,就好像他做皇帝给自己定的KPI一样,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明朝开国的几个皇帝都非常勤勉,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都是像雍正皇帝一样兢兢业业的皇帝,绝对不会像隆庆皇帝一样在后宫忙得像个小蜜蜂,整日和妃子们颠鸾倒凤,也不会像正德皇帝一样,本来宁王之乱已经让王阳明快速平定,他非要搞个御驾亲征,把宁王放了再来个瓮中捉鳖,可算是无聊之极的皇帝代表了。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的故事
经历了淮西24猛将、明朝统一战争和明初4大案的明王朝在洪武三十一年终于迎来新君,建文皇帝。建文是洪武的孙子,因为父亲皇太子朱标早逝,而朱元璋恰恰又不喜欢自己的那些个藩王的儿子们(注:实际上,朱元璋的儿子们很多都是猛将,甚至是残暴的,但是朱元璋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此处或可另辟文展开。)所以经历了四大案之后朱元璋反而觉得让位给和平年代长大的孙子建文帝更好。于是就有了建文帝和他的重臣(全是文臣)们的削藩政策,前面几个月本来削藩进展的很顺利,但是从南京一路开展到了北平,燕王朱棣终于反了。于是历史进入了神奇的靖难之役时期,该战役贯穿了整个建文帝在位的4年间。
各种阴差阳错后,燕王朱棣在建文帝的人生中最大的用人错误之二李景隆的帮助下(确切的说是变节)进入南京城,之后朱棣抓捕了建文帝的用人错误之一的方孝孺等,然后就有了方孝孺拒绝为朱棣写即位诏书而导致的“诛十族”历史事件。诛杀完建文帝的“忠臣”们之后,永乐做了两件大事情:
推翻建文朝的一切新政策,恢复洪武朝的政策
削藩:这个就是历史的一个玩笑了,燕王因为削藩而起兵靖难,上台后立刻削藩,可见削藩的提法是对的,但是建文帝的老师们(如方孝孺)准备工作是不到位的!
当然,作为千古一帝之一的永乐皇帝,他还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建造北京的紫禁城(故宫)、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其一生都在不断征战途中,最后在永乐22年死在北伐路上(今内蒙古境内)。
朱棣攻入南京城后,据记载(野史,当然是野史,正史中没有多提这部分),建文帝杳无踪影,这(可能)也成了永乐的心病,他甚至派贴身太监郑和六次下西洋寻找建文帝。郑和的整个下半生都在率领着他的宝船舰队在大明朝的东海、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内航行。从今天的视角上看,郑和的船队完全就是航空母舰级别的配置,所到之处,此处略去1200字,笔者以为那些官样文章读着千篇一律,无聊至极。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第七次)没有回来,副将回朝上疏宣德皇帝说是郑和死在了斯里兰卡,这是后话。不过据今天的马来西亚华侨线报,郑和的后人们生活在马六甲海峡沿岸,当地还有大坟,目前仅有一碑,书有“王”字。也有人说郑和在第4次下西洋的时候遇见了建文帝,后来他们一起终老南洋。
为什么郑和会选择终老南洋(或者死在南洋,或者他没得选择?),笔者以为虽然明初有所谓的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永宣之治,但是累累白骨、历历在目。郑和10岁就经历过明军平定云南之乱,自己身体经历的痛楚,他自己最清楚,成年之后不可能会完全磨平这种痛苦的记忆,敬而远之也许是最好的归宿。而建文似乎是个不错的伴侣。
本文转载自全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详情
在明朝的历史中,有一位皇帝一直备受争议,他就是嘉靖皇帝。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昏君,但也有人认为他有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思想家。其中,吴起无疑是这一时详情
在明朝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以严峻刚直著称,甚至连首辅张居正都对他忌惮三分。他就是明朝著名详情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边塞诗风最为盛行的时详情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她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史料记载,慈禧每日凌晨便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楚汉之争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而在这场争斗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引人关注:项羽为何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的形象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扭曲,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详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而在这个时代中,有一个人物的名字总是引人争议,他就是魏忠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故事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便是关于曹睿身世的一段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策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司马懿,这个名字在三国时期的详情
在蒙古帝国的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崛起是一个传奇。他的成功征服和统一了蒙古诸部,并最终建立了一个横跨详情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中,入土为安是一种普遍的丧葬观念,意指人死后应被安葬详情
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名叫和珅的官员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乾隆皇帝身边最受宠信的大臣。和珅的权势之大,影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诗人的身影虽然稀少,但她们的作品却如璀璨的星辰般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东晋时期的女详情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长河中,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是常有的事,然而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帝王——明朝的建详情
冲绳岛战役,又称冲绳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最后一场重要陆地战役。XXXX年X月X日至6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联姻往往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精心策划的一种手段。宣太后与义渠王的结合便是其中详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南宋时期,面对国家危亡和社会动荡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封建历史中,牛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不少朝代出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出台详情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卷中,清朝乾隆年间的和珅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乾隆皇帝身边最受宠信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女性因她们的智慧、美貌或权力而被后世铭记。王宝钏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名字与唐宣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过世了,所以绵亿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省市最多的铁路。今天,详情
中国的传统俗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智慧,其中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这句俗详情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四只凶猛无比的神兽,它们被称为四凶。这四只神兽分别是饕餮、混沌、穷奇和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判官是地府中的司法官员,负责审判阴间亡魂的善恶与罪责。传说中的判官详情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它诞生于宋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详情
中国的烹饪艺术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于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分布在各地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详情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这部书籍不仅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兽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饕餮。这个名字,源自详情
《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时期问世以来,就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详情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飞跃。作为北京大学详情
西门吹雪,这个名字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以剑术高超、性格孤傲而著称,被誉为剑神详情
在中国古代,丹书铁券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免死金牌,它代表着持有者可以免受一切法律的制裁。而在《水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