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醉翁亭记
2021-10-21 11:30:01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被称为千古伯乐,一手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大家。

  他是北宋一代名臣,一生锐意改革,忠心报国。

  他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女,身世凄苦,却一直热爱生活。

  他仕途坎坷,曾一度寄情山水,自号醉翁,却始终清醒,历经磨难而不改初心。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大家之首,文坛大宗师欧阳修。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欧阳修的故事。

image.png

  第一章:艰难开局

  自古名士多坎坷,而欧阳修的人生开局格外艰难。

  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欧阳观已经56岁了。

  因为先天不足,欧阳修天生瘦弱,相貌丑陋。

  父亲给他取名为修,字永叔,希望他能一生健健康康。

  不久,欧阳观逝世,几乎没有留下积蓄,母子二人的生活陷入困顿。

  当时程朱理学还未出现,女子再嫁是寻常事。

  然而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却立志守节,带着儿子投奔叔叔欧阳晔。

  欧阳晔为人正直廉洁,给了幼年欧阳修很好的正面引导。

  可惜叔叔生活也不富裕,只能保证母子俩最基本的衣食需要,无力送欧阳修上学读书。

  好在郑氏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达理,就用荻秆在沙地上教儿子读书写字。

  她还常常给儿子讲述父亲轻财重义、孝敬长辈、勤勉政事的事迹,以此教导欧阳修为人处世的道理。

  欧阳修没有辜负母亲的教导,年纪轻轻就学有所成,写出的文章十分老练。

  欧母也因为画荻教子的贤德事迹,与孟子的母亲、陶侃的母亲和岳飞的母亲一起,被尊称为“四大贤母”,光耀千古。

  童年生活艰辛,科举之路也十分坎坷。

  十七岁和二十岁时,欧阳修先后两次落榜。

  幸好当时任“知汉阳军”的胥偃赏识他,保举他到国子监考试

  欧阳修大展才华,连续夺取了广文馆考试、国学解试和礼部考试的第一名。

  他踌躇满志,想夺殿试的状元之位。

  不料结果揭晓,他是第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后来主考官晏殊说,并不是欧阳修文章不好,而是他锋芒太盛。

  考官们想挫一下他的锐气,帮助他更好的成才。

  不过,二甲进士也足以光宗耀祖。

  恩师胥偃十分得意,将女儿嫁给他。

  洞房花烛后,欧阳修只身一人去洛阳上班,担任西京留守的推官。

  在洛阳,他遇到了人生的又一位贵人——顶头上司,西京留守钱惟演。

  钱惟演很看重手下这帮青年才俊,很少用繁琐的行政事务约束他们,反而支持他们游山玩水,切磋诗文。

  这段时间的文学积累,为欧阳修在未来推行古文、改革文风奠定了基础。

  可惜好景不长,好领导钱惟演政治失意被调走,妻子早产染病身亡,欧阳修自己也接到调令,需要去京城上班。

  他悲痛欲绝,含泪写下离歌《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既是在悼念妻子,也是在告别洛阳的这段逍遥时光。

  从此,他正式踏上了险恶的仕途。

  第二章:坎坷仕途

  欧阳修不但文采出众,而且直言敢谏,深得宋仁宗的看重。

  《宋史》记载,宋仁宗曾当面赏赐欧阳修五品官服,并向其他臣子大力赞扬欧阳修。

  还特别下令让他不用经过考试,直接担任“知制诰”的职务。

  成就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可欧阳修不仅是个查漏补缺的直臣,还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清楚当时朝政积弊在于机构臃肿,就支持他的忘年交范仲淹进行政治改革,裁撤冗官。

  这,触动了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

  经过一番博弈,范仲淹、欧阳修先后被贬出京。

  直到吕夷简因年老多病辞职后,范仲淹等人才大展拳脚,推行“庆历新政”。

  守旧派不甘失败,攻击他们是朋党,也就是谋取私利的小团体。

  这,引起了皇帝宋仁宗的高度警惕。

  为反击政敌,欧阳修写出了千古著名的《朋党论》,提出:

  “君子因为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为利益结为朋党。

  所以我认为,小人没有朋党,而君子有朋党。

  君子遵守道义,行事秉持忠诚和信义,爱惜名节。

  以此治理国家,可以同舟共济。用君子的真朋党,才能治理好天下。”

  从理论的高度,给政敌以漂亮的回击。

  可小人的伎俩永远超出君子的想象。

  正面斗争失败,政敌居然用“与外甥女乱伦”的罪名败坏欧阳修的名声。

  欧阳修百口莫辩,被贬到滁州,担任太守。

  这是欧阳修的大不幸,却是文坛的大幸。

  在滁州,他执行宽仁和从简的政治方略,很快见到成效。

  当地社会秩序安定,人们安居乐业。

  欧阳修的心情渐渐平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

  文章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被当时的人们争相传抄。

  然而细细品味,才发现欧阳修的心境,远不是文中太守那般怡然自得。

  他那时是四十岁左右,在寿命偏短的古代,这是可以称“翁”的年龄。

  但是“翁”前加个“醉”字,又多次提到“饮少辄醉”,“颓然”……

  喝一点点酒就醉了,可见豁达背后,其实内心苦闷。

  他写下那句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耳”。

  其实真正在乎的也不是山水美景,而是在山水之间与民同乐。

  让所有的百姓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这才是他的政治理想。

  只是在那个时代,要实现这个理想,太难了。

  第三章:千古伯乐

  在当时,官方使用的是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词藻华丽。

  却难免因为迁就形式,影响意思的表达。

  欧阳修不喜欢这种文体,他欣赏的,是唐朝文学家韩愈提倡的古文。

  据《欧阳修年谱》记载,欧阳修少年时家中贫穷,只能借别人的书抄写朗诵。

  一天他借到了韩愈的六卷文集,发现这些文章文字洗练,言之有物,立刻爱不释手。

  可是为了应付考试,他只能放下爱好,先学习骈文。

  直到嘉祐二年,欧阳修担任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才开始大举倡导平实的文风。

  就在这一届,他录取了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间接推动了程朱理学的兴起。

  更录取了苏轼、苏辙和曾巩,并一路提携。

  多年以后,这三个弟子成就斐然,与欧阳修一起并列为唐宋八大家。

  史书曾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欧阳修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文字精炼,论证充分,质量非常高。

  但是由于所有试卷上的姓名都被糊上了,他不知道作者是谁。

  从文风判断,他猜这是弟子曾巩写的。

  为怕别人说他徇私,他将此文定为第二名。

  不料揭开名字,才发现是苏轼。

  欧阳修,对苏轼评价极高。

  他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写道:

  “读苏轼的文章,不知不觉汗都出来了,太痛快了。我应该避开道路,让他去出人头地。”

  而苏轼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坛大家。

  由韩愈发起的新型古文,终于在欧阳修和苏轼手上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除了弟子,欧阳修还提携了更多人。

  唐宋八大家的另外两位宋朝人苏洵和王安石,都是以平民身份被欧阳修看重,得到扶持。

  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一代名臣,也受过他的推荐和激励。

  《宋史•欧阳修传》评价他: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欧阳修积极提拔优秀人才,唯恐做得不够多,不够好。

  得到他赏识的人,大多都声名远播。

  称他为千古伯乐,实至名归。

image.png

  欧阳修

  第四章:笑对人生

  欧阳修学识渊博,在古文、诗词、历史、金石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却因为作词艳丽,被政敌利用,给自己带来了不良影响,几次影响仕途。

  但他始终保持豁达,晚年更是越发潇洒。

  他已经做到副宰相的位置,却坚决要求提前退休。

  他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六一居士,表达了真实心境。

  收藏了一万卷书、一千份金石遗文,手边有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个老翁身处其中,悠闲自在。

  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

  身处高位而急流勇退,历经苦难而初心不改。

  这份豁达和清醒,让后人称赞不已。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庭坚:北宋书法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称为江西诗派鼻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生于1045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