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澶渊之盟是哪个皇帝-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
2021-10-20 15:06:02

  石晋以后的中原人都恨石敬瑭,为什么?这厮一句话送出去十六个州,坑了中原人四百多年。

  因为这幽云十六州太重要了。

  中原政权如果占有这一带,一来是防御门户,二来是防守纵深,三来是北上的桥头堡,四来是骑兵的马场。

  姓石的一拱手,没了,中原人基本上就是靠着步兵防御北方的游牧邻居的。那人家多出来的两条腿可真不是摆设,机动性上真差出来了。

  若问石晋之后的中原人最想收复的地方是哪?这就是一道送分题啊朋友们!妥妥的幽云十六州,这似乎已成为那时中原政权的一个执念。

  前奏:四伐北汉与宋辽摩擦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来了场兵变,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权,建国号为宋,中国历史翻入了新的一篇儿。

image.png

  宋太祖赵匡胤

  虽然说时代翻篇儿了,但是这地盘儿并没多少变化。毕竟赵匡胤建国不是企业合并,充其量算是改组,接手时候后周是多大,宋朝只会比它更小。

  赵匡胤很苦恼。

  他曾对赵普(曾与赵匡胤谋划陈桥兵变,后任宰相)倾诉道:

  “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这其实就是宋朝建立之初的尴尬状况:南有荆南、武平军,西南有后蜀,北有北汉,江南还有南唐、吴越,正南还有南汉,真是走进一间房,四周都是狼啊!

  得亏有一帮靠谱的哥们儿,在“赵家班”的筹划下,赵匡胤采用后周时王朴《平边策》的战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上述势力先后垮台,除北汉外,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其实在实施“先南后北”战略的时候,赵匡胤也稍稍有所调整,分别于968年(北汉睿宗刘钧新亡)、968年(不甘心前次的失败)以及976年(吴越臣服,就差北汉就统一了)三次北伐北汉。

  毫无例外,动小弟大哥是会来干预的,宋军的三次失利都是拜辽国所赐。

  赵匡胤注定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三伐北汉的大军还在北方打仗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因病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北汉的身后

  太宗即位后,奋太祖之余烈,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第四次北伐北汉。

  在艰难的“围城打援”(本次北伐重点是拔除太原,但难点却是打退辽国援军)之后,宋军终于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攻占太原,北汉灭亡,北宋统一全国。

image.png

  宋太宗赵光义

  赵匡胤是偏于保守的,在对待辽国这个问题上十分谨慎。

  关于幽云十六州,《王文正公笔录》载太祖有一个“封椿库”,就像一个大号存钱罐,不过并不是“娶媳妇专用基金”,而是用来解决幽云十六州问题的。

  赵匡胤的打算是等他存够三五百万的时候就派遣使臣出使辽国,看看那边的态度。

  如果辽国表示“凡事好商量”,那他就把这笔钱当赎金,赎回幽云地区;要是那边不买账,这边反手就把这笔钱用来扩充军备,跟辽国既分胜负,也决生死。

  先问服不服,不服才干。

  正歌:宋太宗的两次伐辽

  听哥哥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太宗和太祖不一样。直接干!赎什么赎!于是灭完北汉捎带脚就剑指幽燕。

  不过打幽州就没打太原那么顺利了。前面提到过,幽云地区是防御的门户。这个防御不一定是单向的,有时候能防北的,也能防南。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六月,宋军约十万人自镇州向北推进,起先还比较顺利,宋军一度攻占涿州,兵临幽州城南。

  在沙河击败幽州外围的耶律奚底大军后,宋军开始围城。事实证明不是啥时候围点打援都好使,尤其是步兵围城试图打骑兵的“援”时候。

  为了攻下幽州宋军也是蛮拼的,各种攻城器械、土工掘进,昼夜猛攻。从六月底一直打到七月初,但遗憾的是仍旧没能攻下。

  有时候留给你表现的时间就那么短,抓住了功成名就,抓不住功败垂成。

  七月癸未,辽朝援军耶律沙率部赶到,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耶律)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哥、斜较横击,大败之。”

  宋军被迫退守定州、镇州,太宗第一次伐辽失败。

  赌上荣誉的大战:雍煕北伐

  宋太宗是个不服输的人。在高梁河吃了那么大的亏,那是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的。

  终于机会来了!

  雄州知州贺令图向宋太宗上奏,“虏主(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宋会要辑稿》)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决定进行第二次北伐,史称“雍煕北伐”。

  此次北伐,宋太宗兵分三路,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米信为西北道部署,主攻幽州;中路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主防辽国西援;西路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师,主攻代北诸郡。

image.png

  雍熙北伐

  太宗的战略意图是这样的:

  东路大军压境,辽国防御重心放在这边;

  西路军一路砍杀拿下代北,云州收复;

  中路军防备辽国西援代北;

  最后合东、中、西一举拿下幽州。

  但是现实却是啪啪打脸。

  起初进展还是顺利的,西路军一路收复了寰州、应州、云州、朔州,中路军也苦战克服蔚州,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只有西路和中路出风头,东路还是主力,这就有问题了。

  于是东路诸将怂恿曹彬建功,这一浮躁,就坏事了。

  西北路军新城会战失利,东路军于歧沟关被耶律休哥击败。孤立无援的西路军无奈只得后撤,还护送四州的百姓一起,结果是潘美指挥失当,杨业殉国,雍煕北伐宣告失败。

  自此,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

  副歌:辽军的南下

  其实辽主也不是毫无作为,就在高梁河大战之后,韩匡嗣等就很及时地带人报复过宋国。

  辽乾亨元年(979年)九月,辽景宗为报幽州之役,以燕王韩匡嗣为统帅,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和权奚王耶律抹只率所部南征,这个阵容也算很豪华了。

  好在宋太宗不是一个顾头不顾腚的人,高梁河大败以后,料到辽国可能会打击报复,撤退以后就在北边边境做了些防御部署:崔翰、孟元韶等留屯定州,李汉琼屯镇州,崔彦进等屯关南,在辽军南下后,这些守军也汇兵北上,双方对峙于满城。

  太宗可能是在高梁河大战留下了阴影,不上前线了,但还是喜欢“运筹帷幄”,可惜他并没有张良的本事。

  《孙子兵法》上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没关系,将若能,君御也能胜。

  赵延进就是一个能将,根据宋辽态势,建议改太宗所授八阵为二阵,崔翰从其议,使宋军可以前后接应,将兵力集中起来,最终大败韩匡嗣,取得满城战役的胜利。

  报仇,十年不晚

  986年雍煕北伐失败后,宋国损兵折将,被迫转入战略防守,而辽国则紧紧抓住了战略主动权。

  占据地利的辽军其实不用像宋国那般谨慎,宋辽接壤千里,打哪都够宋国喝一壶的。不过进攻还是要分分主次的,辽军的主攻方向就是宋的河北路。

  太宗自北伐失败后也是寝食难安,在北方边境做了大量部署:

  第一道防御线,以白沟为前沿阵地,加固雄、霸二州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防线,西连保州;

  第二道防御线,定州、高阳关东到沧州。

  两道防线,有关隘、湖泊、雄镇、重兵,看似固若金汤,结果完全没用!这是一个宋辽版的“马其诺防线”。

  只从结果上看,占据机动优势的辽军在河东路大平原上千里奔袭,左冲右突。君子馆之战,辽军——

  “深入祁、深等州,纵兵大掠”。

  瀛洲之战,辽军自德州棣州渡河,抄掠淄、齐诸州而回;望都之战,王继忠被俘,辽国抄略北方诸州。几次大战下来,宋军主力兵团野战的能力丧失殆尽。

  高潮:澶渊之盟

  宋真宗的御驾亲征

  数次南下之后辽国终于憋了个大招,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以倾国之力南侵。

  看得出来辽国这次是动了真格的,萧太后亲自坐镇南京(今北京),闰九月大举南下,连败宋军于遂城,随即进驻望都,进攻瀛州,势不可挡。

  由于宋军兵团野战能力的丧失,在此次辽军南下的过程中主要以固守为主,遗憾的是只做到了一半,守是守了,但是没守住。

  随着辽军的深入,尤其是越过天雄军之后,宋国这边朝廷上完全乱了。

  有主张迁都逃跑的,比如陈尧叟、王钦若;有主张御驾亲征的,比如寇准。

  寇准也是倒霉,刚当上宰相没俩月就遇上这破事。不过寇准不幸国家幸,有他当宰相也算挽救了赵宋危局。

  在晓以利害、一再坚持下,寇准的意见居然获得采纳,在毕士安等人的支持下,寇准随同宋真宗御驾亲征,直趋宋辽对峙的前线——澶州。

  澶渊之盟

  宋真宗御驾抵达澶州后,登城北望,宋军士气大振。寇准也得以实施其积极防御的战略计划。

  宋军虽再难野战,但河北路许多城市还在宋军坚守之中,严重威胁着辽军的后方;天雄军在前线固守(这次做到固了),澶州这边还有皇帝大军。

  此时的辽军有些骑虎难下,前有大军,后有强敌,进退维谷。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态势上尴尬之时,辽国统兵大将萧挞凛于两军阵前被击毙。

  许是这位将军太嘚瑟了被宋军重点照顾了一下,宋威虎军头张瑰以三弓床弩射大箭击中其要害。

  历史又一次教育世人:别太嘚瑟,没什么用(语出《大笑江湖》)。

  萧挞凛一死萧太后也动摇了,外加被俘的王继忠倡议和谈,萧太后也心动了,宋真宗当然求之不得,马上派曹利用谈判,表示“百万以下皆可”。

  但是二把手寇准又拉住他说了一句:超过三十万就弄死你——

  “(寇)准召利用至握次与语曰:虽然有敕旨,汝往所许毋得过三十万,过则勿见准,准将斩汝。——《涑水记闻》”。

  很难想像曹利用在辽国那边是怎么讨价还价的,但是他成功了:宋辽罢兵,约为兄弟之邦,以白沟河为界,代价是每年宋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是为“澶渊之盟”。

  尾奏:岁币下的和平

  自宋太宗第一次进攻幽州至此,宋辽之间的战争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二十五年。

  双方虽然互有胜负,但基本上都是在各自消耗,最痛苦的莫过于幽云地区以及河北路的百姓。

  虽然就内容来看对宋朝算是“城下之盟”,且因盟约而导致夺取幽云的战略目标再难实现。

  但从客观上,澶渊之盟也在宋辽之间维持了一个长期和平局面,文化上增强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经济上上也有利于汉、契丹诸族的发展,特别是长时期的和平和安定,使宋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此前未有的新高峰。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