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三征高句丽是谁赢了-三征高句丽死了多少人
2021-10-15 10:31:06

  三征高句丽是指隋炀帝杨广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三次隋炀帝都御驾亲征

  从五胡乱华到隋朝统一,中国在政治上分裂了将近300年。隋朝灭陈朝的时候,兵分八路,水陆并进,由杨广任总指挥,一次动员了51万人。隋朝能再次统一分裂的中国,足以证明隋朝当时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可以说在军事上,比周边的任何国家实力都要强。然而,强大的隋军,对辽东的高句丽发起了三次征讨,几乎没有一次成功。那么,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在当时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呢?他为何能抵御隋朝军队的三番两次的进攻呢?

image.png

  隋朝版图

  隋朝的军事实力

  隋朝建立之初,沿袭了北周的武装力量,以及军队建制。北周实行的是府兵制,除了由政府控制的府兵制,还有个地方的私人武装,乡兵和部曲。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乡兵和部曲也收编为国家军队。隋朝灭陈朝以后,确立了以均田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府兵制,隋朝将府兵编入户贯,实行兵民合一的兵役制度。

  国家发生战争,府兵被征召服役,军人将免除租税,不过服役时的所需资粮则由士兵个人承担。根据北周的军事制度,男子18岁成人并开始服役,60岁免除服役。后来隋文帝将服役年龄提高到了21岁,免服役年龄由60岁,减为50岁。杨广即位后,军人服役年龄由21岁,提高到了22岁,服役年限由原来的1个月减少为20天。

  隋朝府兵的编制在隋文帝时期是12卫府兵分统全国,隋炀帝即位后,发展为16卫府兵制,其中包括京城的禁卫军,也包括各地军府的地方兵。根据《府兵制度考释》的说法,隋朝时期的常备兵力大约60-70万之间,如果遇到战争可以随时扩编。隋文帝灭陈时,调集了90行军总管,动员了51.8万人的兵力。而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亲自领兵左、右各12军,共113万人,动员的后勤人员是军队的两倍,可见隋朝的当时兵力可以秒杀周边任何一个国家。

  高句丽的军事实力

  目前我们很难知道高句丽在隋朝时期的真实军事实力,我翻看了《朝鲜简史》和《朝鲜通史》没有发现,公元高句丽军队的具体数量是多少。不过从几次的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征讨来看,高句丽虽然采取的是防御作战,但是他们的军事实力也不弱。当然,我们国内也有学者对高句丽的历史进行过研究。

  根据耿铁华的《中国高句丽史》考证统计,高句丽灭国前的常备军队在60万人左右。学者杨秀祖在其著作《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一书中,也采纳了耿铁华的观点:“从高句丽在历次战斗中使用军队的数量及高句丽全国人口总数的测算情况看,耿铁华先生详细考证了唐太宗时期征讨高句丽的历次战斗。结果统计,高句丽全国军队数量为60万人左右,是具有客观依据的。”

  虽然学者们对于高句丽军队的数据也是处于推敲,但是史书当中也记载了历次战争中,高句丽方面派出了多少军队。比如,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高句丽方面就派出了30万的精锐部队。公元645年,唐太宗围攻安市城的时候,高句丽宝藏王派遣高延寿和高惠贞两员大将,率领15万军队去救援安市城。

  除了调集15万援救安市城,高句丽又从国内城和新城调集了4万人援救辽东城,两次调遣合计19万人。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已经过去了30年,高句丽的军队数量依然庞大。耿铁华所说的60万常备军队应该是可靠的,如果高句丽是全民皆兵,那么60万只是保守数据,实际的高句丽军队数量可能更加庞大。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过程以及结果

  公元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入侵隋朝边境。隋文帝杨坚为了惩罚高句丽,动员了30万大军,从陆、海两路讨伐。陆上军队刚进入高句丽就遭到对方的顽强的抵抗,隋朝军队停滞不前。由于后勤跟不上,军粮断绝,病死和饿死的剧增,士气非常低落。而海上的部队又遭遇风暴,战船损毁严重,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隋文帝只好撤退。

  公元612年1月,隋炀帝以高句丽国王不修藩礼,率领113万,号称200万大军,亲征高句丽。据说,人数太多道路都挤满了,旌旗连绵960里。前线部队已经出行40天,最后一波人才开始行动,可见当时的隋朝攻打高句丽是下了血本的。

  面对宗主国的百万大军,高句丽婴阳王也不示弱,他任命大臣乙支文德为总司令,为抵御隋朝军队,把30万的精锐部署在各个防线上,并制定了详细的守城与作战计划,举国上下进入战备状态。

image.png

  明影视剧形象:隋炀帝

  隋朝军队开到辽水边时,开始搭建浮桥,高句丽军开始按兵不动。当隋军快搭好浮桥的时候,高句丽军突然袭击。隋军一些将领跳入水中与高句丽军决战,可能不习水战,隋军吃了败仗,只好撤退。隋炀帝只好从另外一个地方搭建浮桥,成功渡河。百万大军渡过了河,高句丽军一下成了手下败将,隋朝大军直接逼近辽东城。

  辽东城本来属于中国的辖地,南北朝时期由慕容燕国占领,后来被高句丽夺了去。按理说,当时隋朝军队可以一鼓作气,打败高句丽。然而,隋炀帝犯了一个错误。他下令全军,没有他的命令,不准擅自出击。由于部队拉得太长,传令调度需要很长时间,前线部队本来,乘胜追击拿下辽东城。由于耽误了战机,辽东城内的高句丽军加强了防御,所以,隋朝军队持续了5个月也没有攻下来。

  隋朝的陆军在辽东城受阻,水军以300艘战船从山东出发,率先抵达了平壤。由于陆军未到平壤,水军粮食缺乏,很快陷入了困境。隋炀帝见辽东城久攻不下,只好避开辽东城,率领30万大军直接进攻平壤城。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先将沿路的百姓疏散,一边打一边撤退。隋朝军队一路上没有获得任何粮食,反而遭到高句丽的军队袭击。到达平壤城时,由于补给跟不上,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隋炀帝打算撤退,高句丽军又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两军在萨水展开激战。隋朝军队开始渡河时,刚渡江到一半时,高句丽军将隋军围困,30万隋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2700余人逃走,高句丽军大获全胜,史称“萨水大捷”。

  隋炀帝第一次讨伐高句丽遭到失败,他并没有死心,为了挽回败局。公元613年4月,他不顾大臣们反对,强行征募士兵,对高句丽发起了第二次征讨。第二次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吸取了教训,先在辽东储备军粮,并让将领自由发挥。这次攻击的目标还是辽东城,隋军攻城的时候,使用了飞楼、云梯、撞车,以及挖地道,连续攻城20余日没有攻下。

image.png

  高句丽

  隋炀帝命人赶制了一百万个布袋,并装满泥土,堆起来与城墙一样高,隋军可以站在土堆上射杀城楼上的守军。隋炀帝同时还建造了八个轮子的耧(lóu)车,一切准备就绪后,朝廷却传来杨素儿子杨玄感叛乱的消息。隋炀帝只好放弃辽东城,而返回大本营。在撤军的后续部队还遭到高句丽军的追击,数千人被杀,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再次遭遇失败。

  公元614年,第三次对高句丽征讨,这也是隋炀帝最后一次征讨高句丽。这一次,比前两次的规模要小,毕竟当时隋朝的国内已经不稳,且征讨高句丽的途中还有士兵逃跑。虽然这次规模小,军心不稳,但是首战告捷。隋朝将领来护儿在毕奢城击败了一支高句丽军,隋军立刻向平壤推进。高句丽国王高元惧怕,于是派遣使者向隋军投降。

  隋炀帝下诏撤军,来护儿认为是灭高句丽的好时机,想继续进攻,想抗旨,而将领都听从隋炀帝的命令只好撤军。后来,隋炀帝征召高丽国王高元入朝,被放了鸽子,隋炀帝准备再次讨伐高句丽,计划还没有成行,隋朝就灭亡了。

  从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来看,高句丽在战争当中表现还是很出色的。隋军征讨高句丽最大的弱点在于,隋军的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上百万的军队,一天的粮食消耗,不是一般国家能够承受的。只要补给跟不上,长期耗下去,很多人就会饿肚子,所以战斗力大减,这是隋军最大的弱点。

  而高句丽之所以,能抵御隋军,主要是高句丽的防御措施做得很好。由于有了辽东城的防御经验,30年后唐太宗率领唐军进攻安市城时,高句丽吸取了经验,唐太宗也没能把安市城攻下来。高句丽作为小国,知道自己的实力远远弱于宗主国,如果直接开打,肯定不是对手。而他们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先加强防守,等对方松懈的时候,出其不意的打击对方,总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高句丽在当时的军事实力的确很强,遭遇隋朝的四次攻击,和唐太宗沉重的打击,高句丽国力大减,到唐高宗李治时期,最终被灭国。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