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农民起义,是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隋朝的统治,从而掀起的一场农民大起义。
简介
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隋王朝。
背景
隋末民变形势图
大业五年(609年),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有“狂寇”数万。六年,北方的雁门(今山西代县)和东都洛阳,先后发生暴动。虽不久都被镇压,但却是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先兆。黄河南北一带,在营建东都、修缮长城、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遭受的祸害最为严重。大业七年,炀帝下令进攻高句丽,在全国征兵百余万人向涿郡(今北京)集中,又强征上百万的民夫转运粮械。车牛往者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给人民带来巨大灾祸,这一带农民纷纷起义反抗。
大业七年(611年),邹平(今山东邹平北)民王薄聚集农民据长白山起义,自称“知世郎”,作《毋向辽东浪死歌》反对辽东之役,以发动民众。逃避征役的广大农民纷纷参加到王薄起义军中。随后,平原(今山东陵县)刘霸道、鄃县(今山东夏津)张金称、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孙安祖和窦建德、渤海(今山东滨州市阳信西南)高士达、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翟让、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杜伏威等相继起兵。其余反隋小股武装不可胜数。这一年起义军主要起于今山东、河北、河南间,聚保山林川泽,主力则是逃避征役的贫苦农民。
炀帝无视人民的愤怒与反抗,大业八年悍然发兵攻打高丽,促使起义进一步发展。这一年,见诸史籍记载的新的起义军有二十一支,其中,山东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关中和河西各一支。起义的地区扩大,重点仍在河北、山东。起义的群众基础也扩大了,大多数是贫苦农民,也有牧子(身份不自由的牧民)和下层僧侣。
在起义迅速扩大的同时,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大业九年,炀帝发动第二次对高丽战争,大贵族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乘炀帝在辽东之机,联合一批贵族子弟起兵黎阳(今河南浚县北),进逼东都。炀帝与玄感之间的厮杀,抵消了统治阶级的实力,义军乘机发展。到大业十年第三次对高丽战争时,义军处处皆是,道路隔绝,官军已经无法按期集中。
过程
长白山起义
大业七年(611年),炀帝下令出兵高句丽,并征调大批兵士、粮饷和建造大量的军船,河北、山东是出征军队集结地。当时的山东灾荒严重,百姓无家可归,因此纷纷起义反抗。当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聚众起义,起义军占领了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王自称是“知世郎”,他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以号召人民抵制出征高句丽的战争,吸引了很多农民参与起义。但是没多久,王薄的起义就被官军镇压下去了,但各地大大小小农民起义相继出现,席卷全国。
瓦岗起义
翟让
瓦岗军是三支农民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举兵反隋,山东、河南两地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密、王伯当都率众投奔瓦岗窦,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荥阳是隋朝重要军事据点,翟让亲自率兵攻下荥阳门户金堤关及周围属县,同年10月,隋炀帝派2万隋军主力前来镇压。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把隋军全部歼灭。河南道“讨捕大使”张须陀突围不成也丧了命。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荥阳大捷,威震河南。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领导农民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反隋,山东、河南的贫苦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密、王伯当等人都率众投奔瓦岗起义军,使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接受李密建议,亲自率兵攻下荥阳的门户金堤关及周围的县,又在附近的大海寺设伏,歼灭了2万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军主力。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朝洛阳留守杨侗派刘长恭、裴仁基等带兵围剿起义军,隋军列阵十里,来势汹汹,翟让分军10队,与之对峙,并亲自率领将士强攻隋营,隋军大乱,全线溃败。刘长恭逃回东都洛阳,裴仁基投降。是年二月,翟让认为李密有领导才能,把瓦岗军的领导权交给了李密,李密为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魏”。在隋朝即将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关键时刻,瓦岗军内部矛盾激化,十一月,李密设计杀害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军将领,导致瓦岗军将卒离心,战斗力遭到极大削弱。
大业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皇泰帝杨侗,后又降唐,后来又因起兵反唐被杀,从此葬送了这支农民军。
河北义军
大业七年(611年),窦建德领导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县西南)起义反隋,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万余人。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将郭洵率军进犯起义军,窦建德率七千义军乘敌不备,突袭敌军,杀敌军无数,缴获马匹数千,隋将郭洵被杀,取得了大胜。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建立了农民政权。杨广派薛世雄率军围剿起义军,两军在乐寿的七里井交战,起义军佯败诱敌至设伏处,突然折回,伏兵齐起,夹击隋军,隋军大败,薛世雄逃回涿郡。
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窦建德称夏王,但在隋朝灭亡以后,逐渐背农民战争的根本目标。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起义军与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交战,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被俘,后来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被杀。
武德六年(623年),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击败了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河北起义失败。
大业十一年(615年)以后,隋统治阶级开始把大部分军队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军。炀帝还命令在郡县城郭、驿站、村庄的周围修筑城堡,强迫农民到城堡里居住,以隔断义军与民众的联系。统治者对起义军和一般农民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隋将樊子盖镇压起义军时,将汾水以北村庄全部烧光,俘虏的起义军全部被屠杀。王世充打败江南刘元进起义军时,把诱降来的三万人也全部屠杀。
江淮义军
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辅公祏在齐郡(今山东)组织起义,随后南下到江淮南广大地区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起义军进逼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与隋将陈棱率领的援兵相遇对峙,杜伏威率兵强攻隋军,激战中,杜伏威的前额被敌箭射中,但他带箭冲入敌阵,杀得隋军大乱。随后,起义军攻下高邮、历阳,建立农民政权,杜伏威任总管,辅公祏任长史。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化。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投降了李渊。次年,辅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权,控制了苏、皖部分地区,以丹阳为中心展开反唐斗争。唐朝急派大军镇压,辅公祏领导起义军在当涂与唐军对峙了10个月。终因寡不敌众,丹阳失守。辅公祏被俘就义。
迅速发展
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迫使更多的农民起来反抗,到大业十二年,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百余支,义众达数百万。起义军攻陷许多郡县,消灭大量隋兵。隋炀帝调杨义臣率辽东还兵镇压河北起义军,自率禁军到江都,镇压南下江淮的起义军。在和隋军主力作战的过程中,起义军败而复聚,由分散走向集中,逐步形成了瓦岗军、河北夏军和江淮吴军三支主力。瓦岗军的创始人是翟让。
大业十二年,曾参与杨玄感反隋的贵族李密也来参加瓦岗军。他说服附近小股起义军聚集到瓦岗军周围。瓦岗军攻破要塞金堤关,打下荥阳(今河南郑州)诸县。炀帝以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兵两万前来镇压。李密说服翟让还击。翟让率兵列阵以待,李密统骁勇常何等游骑千人埋伏于荥阳大海寺北,大败隋军,阵斩张须陀。这是起义军在河南境内的第一次大胜仗,为起义军在中原地区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业十三年二月,瓦岗军攻破兴洛(后改洛口)仓,开仓赈济饥民。留守东都的越王侗急派刘长恭和裴仁基分兵两路,准备在兴洛仓合击瓦岗军。瓦岗军先击溃了刘长恭所率的两万五千步骑,不久又招降了裴仁基。翟让推李密为瓦岗军首领,号魏公。赵魏以南(今河北中部及南部)、江淮以北的各路起义军皆归瓦岗军,众至数十万,几乎控制了河南全境。瓦岗军成为河北、山东各路起义军的盟主。四月,瓦岗军围迫东都,将二十余万隋军困于孤城。
星火燎原
在河北地区,大业十二年,张金称、高士达先后被隋军镇压,窦建德收合两部余众,军势复振,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隋在河北地方上的武装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起义军兵锋所至,隋朝官吏“稍以城降之”。次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县(今河北献县)郊建立政权,自称长乐王,署置百官,改元丁丑。
在江淮一带,大业十二年七月,炀帝至江都(今江苏扬州)时,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州),左才相在淮北,杜伏威屯六合,从三面威胁江都。炀帝遣陈棱率宿卫精兵八千进行讨伐,互有胜负。次年正月,又遣陈棱征讨江淮一带起义军中力量最强大的杜伏威。隋军大败,起义军乘胜攻破高邮(今江苏高邮北),占历阳(今安徽和县),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很快控制了淮南各县,江淮间小股反隋武装多来归附,形成了江淮间巨大的起义力量。
从大业十三年三、四月瓦岗军围逼东都开始,以瓦岗军为中坚,以窦建德、杜伏威为两翼的农民起义军,对隋王朝进行了摧毁性的打击。六月,瓦岗军大败隋军,东都危急。七月,炀帝抽调“江淮劲卒”和“燕地精兵”奔赴东都,涿郡留守薛世雄统率燕地精兵三万南下攻瓦岗军,兵至河间(今属河北),营于七里井,准备会合河间诸县兵先行镇压窦建德起义军。窦建德指挥部队从各城中撤出,向南转移,然后乘薛世雄不加防备,选精兵数千人为伏兵,亲率敢死之士两百八十人夜袭。三万隋军溃散。薛世雄带数十骑逃回涿郡。窦建德起义军又重新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
八月,瓦岗军占领黎阳仓,开仓赈济饥民,扩大起义队伍数十万人。炀帝又命江都通守王世充统率洛阳附近诸郡兵与东都留守兵共十余万人,在洛水两岸同瓦岗军展开激战。王世充屡战屡败,有些隋将投降李密。这时洛阳城内缺粮,饿死的人很多。河北、山东、河南和江淮流域都被起义军占领,隋的军事力量也大部被起义军消灭,隋王朝直接控制的地方越来越狭小。形势对瓦岗军非常有利。但由于瓦岗军内部矛盾日益加深,李密始终不肯改变在洛阳城下与隋军主力长期鏖战的错误战略,所以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农民起义军从各条战线向隋王朝发起全面进攻的同时,朔方(今内蒙古白城子)梁师都、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刘武周、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等地主官僚也纷纷起兵,割据地方。大业十三年五月,隋太原留守李渊也从太原起兵,七月,趁隋军与瓦岗军大战之机,进入关中。十一月,攻克长安。大业十四年三月,在江都的隋禁军将领利用关中士兵思归的情绪,推宇文化及为主,发动兵变,缢弑隋炀帝,领兵西归。五月,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建立唐朝。留守东都的隋越王侗也在洛阳即皇帝位,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
炀帝崩后,天下大乱,阶级关系发生很大变化。杜伏威上表于洛阳小朝廷,皇泰主拜伏威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李密也在宇文化及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向皇泰主称臣。李密大破宇文化及的军队,但自己的兵力损失也很大,于九月被实际控制东都的王世充乘虚打败,投降李渊。只有窦建德的夏政权在河北仍保持独立。武德四年三月,唐兵进攻洛阳王世充,窦建德亲自统兵十余万援助王世充,和唐军相持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一带。谋士凌敬建议全军渡河,攻占河阳,越过太行山,进军汾水流域,威胁关中,迫唐军从洛阳撤退。建德不听。五月初,李世民袭击得手,夏军溃散,建德被俘。之后,建德留守洺州诸将士或散尽,或降唐。七月,窦建德于长安被杀。夏亡。
窦建德被唐军镇压后,余部在刘黑闼领导下,复于武德四年、五年两次起义于河北,六年被消灭。杜伏威于武德二年降唐,五年入朝长安,以辅公祏留守。唐以杜伏威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长安。六年,这支义军又在辅公祏领导下起义反唐,次年三月被消灭。
结果
在有利形势下,瓦岗军却出现了内争,在军事上也因久顿洛阳坚城之下而失去了发展机会,李密怀疑翟让要夺权,竟谋害了翟让。后来他又重用隋朝降官降将,不爱惜士卒,致使部众逐渐离心。宇文化及率军10余万人北上到了河南地区时,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隋朝的残余势力杨侗也在洛阳称帝(史称皇泰主)。
此时,李密不能利用杨侗与宇文化及之间的矛盾,反为杨侗所利用。当杨侗派人招降李密时,李密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竟接受了杨侗的官封,调集精兵专击宇文化及军。后来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军大战于童山(今中国中部河南省浚县西南)下。这次作战,瓦岗军虽取胜,但实力大为削弱。窃取了洛阳军政大权的王世充乘机进攻,瓦岗军在不利情况下与之决战,结果败于偃师(今属河南)。李密率余部投降李渊。不久,又离唐以图再举,为唐朝大将盛彦师所杀。
瓦岗军失败后,农民战争仍在延续。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春,窦建德攻破聊城(今山东省聊城东北),擒杀了宇文化及,接着又攻下许多州县。但他曾派使者去洛阳朝见皇泰主杨侗。后来唐朝的秦王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的王世充,王向窦建德求救。窦担心唐灭亡后将危及自己,就率军10余万人前往援救,被李世民军打败了。此时全国大部地区已为唐军所有,至此,隋末以来农民起义战争基本结束。
相关成语
李渊
在隋末农民战争的期间“罄竹难书”这一成语为表现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创造出来。《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造反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此时,李密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知命为五十岁,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主要战役
隋平杨玄感之战
隋大业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隋炀帝杨广派兵平息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反隋起事的作战。
杨玄感是隋开国功臣杨素之子,好读书,善骑射,为官严正,甚得时人尊敬。大业九年,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时,命其在黎阳督运粮草。杨玄感目睹炀帝的暴政激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农民起义蜂起云涌。而炀帝又率隋军主力远在辽东前线,后方兵力空虚。于是,便抓住取隋代之的这一良机,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策划起兵。他们故意迟滞漕运,不按时发运军资,并派人暗中召回隋炀帝到辽东的其弟杨玄纵、杨石和在长安的好友蒲山公李密。
六月初三,杨玄感诈称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的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谋反,领兵占据黎阳,关闭城门,大索男夫。并向附近各郡发送文书,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命各郡发兵会集黎阳。杨玄感任命赵怀义为卫州刺史、东光县尉元务本为黎州刺史,河内郡主薄唐褘为怀州刺史。杨玄感选精壮运夫5000余人,船夫3000余人,杀三牲誓师,起兵反隋。这时李密赶到,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计:但杨玄感却决定用下计,错误地认为打下东都,才能大长士气,并可以抓获文武百官的家属作为人质,遂尽焚屯于黎阳的龙舟水殿,率兵向东都洛阳进发。
同时,命其弟杨玄挺率1000人进攻河内,唐伟(此时已背叛杨玄感)凭借坚城拒守,杨玄挺军久攻不克。隋廷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和民部尚书樊子盖接到杨玄感起兵的消息,立即加强东都的防御。修武县(今河南武陟)民也帮助隋军据守临清关(在今河南新乡东北),使杨玄感军无法过关,不得不从汲郡(治卫县,今河南淇县东)南渡黄河,继续向东都前进。一路上受尽劳役之苦的百姓纷纷投奔杨玄感。杨玄感军未遇任何抵抗,很快到达偃师(今河南偃师东)。杨玄感乃命其弟杨积善率兵3000从偃师以南沿洛水西进,杨玄挺自白司马坂(即白马山,在今河南洛阳北邙山北麓)越过邙山从南面向东都发起进攻,杨玄感率3000余人马紧随其后。东都方面派河南令达奚善意率精兵5000抵挡杨积善,将作监及河南赞治裴弘策率8000人迎战杨玄挺。
当时,杨玄感的士卒多为没受过正规训练的民夫,手执单刀柳盾,也没有弓箭铠甲,但士气高昂,而隋军士兵虽装备精良却士气低落,故达奚善意军不战自溃,裴弘策军五战五败,只带10余骑逃回城中。十四日,杨玄挺直抵太阳门,将东都包围。杨玄感屯上春门(洛阳北门),每次向众人发誓都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感奋,每日投营报效者有数干人。杨玄感收编隋军降众,招募百姓,得5万余人,很多达官贵族子弟也纷纷投奔他。乃分兵5000占据慈硐道(在今河南洛阳西),5000人把守伊阙道(在今河南洛阳南),派开国元勋韩擒虎之子韩世萼率3000人包围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顾觉率5000人攻取虎牢(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
杨玄感亲率主力攻打东都,樊子盖随机拒守。杨玄感一时无法攻破城池。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派刑部尚书卫文升统兵4万救援东都。卫文升军经崤(在今河南洛宁西北)、渑池(今河南渑池东),在东都城北和杨玄感军交锋,卫文升部且战且走,至金谷(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与杨玄感军形成对峙之势。杨玄感军屡败卫文升军,使其实力大损。卫文升遂孤注一掷,在邙山南与杨玄感军决战,一日之内双方交战10余次。眼看卫军难以支持,恰巧杨玄挺被流箭射死,杨玄感军才不得不暂时退却。
这时,远在辽东的隋炀帝已率隋军主力回师,命虎贲郎将陈棱进攻据守黎阳的元务本,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侯卫将军屈突通驰援东都。在东莱的来护儿也停止进攻高丽,还师西进,对包围洛阳的杨玄感形成反包围态势。杨玄感军处于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七月二十日,杨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议,解除了对东都的包围,率军西进,准备夺取关中。至弘农宫(在今河南陕县),被弘谷太守杨智积用计牵制,耽误了宝贵的三天时间。及杨玄感军到达闺乡(今河南灵宝西北文乡)被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屈突通等各路隋军追上,杨玄感且战且退,一日内三败。
八月初一,杨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北)列阵与隋军决战,大败,仅率10余骑逃往上洛(今陕西洛南东南)。杨玄感自知大势已去,乃命杨积善将其杀死,起兵遂告失败。
杨玄感起兵未能采纳李密所献的上、中二策,而是采取“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的下策,终因长期屯兵坚城之下,被从辽东等地回师的隋军主力镇压。起兵虽以失败告终,但动摇了隋王朝的腐朽统治,客观上推动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发展。
唐灭辅公祏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至次年,在唐统一战争中,唐军于江东地区击灭反唐的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辅公祏军的作战。
武德二年九月,活动于淮南、江东地区的杜伏威、辅公祏农民起义军降唐。唐高祖李渊以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封楚王。三年六月,李渊为集中兵力削平王世充、窦建德和萧铣等割据势力,以特殊优宠进一步拉拢在江南举足轻重的杜伏威,下诏授其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州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大使、上柱国,封吴王,赐姓李氏,让他主宰东南半壁军事;以辅公柘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
五年七月,李世民击败刘黑闼起义军后,乘胜进攻反唐的兖州总管徐圆朗,声震淮、泗,令杜伏威入朝。杜伏威从命,以辅公柘留守丹阳(今南京市),将兵权交给右将军王雄诞,辅公祏不满,诈称得杜伏威书信,于八月杀王雄诞,夺其兵权,起兵反唐,自称宋帝。修缮兵械,筹运军粮,以道人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并与反唐的前洪州总管张善安联兵,任他为西南道大行台。八月二十二日,唐高祖诏命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为行军元帅,率舟师开赴江州(治浔阳,今江西九江);岭南道大使李靖为副帅,以交(治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广(治南海,今广州市)、泉(治原丰,今福州市)、桂(治始安,今广西桂林市)等州兵进屯宣州(治宣城,今属安徽);怀州总管黄君汉取道谯(今安徽亳县)、亳(治谯县,今安徽亳县)南下,齐州总管李世勋沿淮水、泗水南下,舒州总管张镇周向猷州(治今安徽泾县西)进军,唐军共7总管兵,水陆俱进,皆受李孝恭节制,由西、南、北三面分路进攻辅公祏军。
九月十五日,辅公祏遣其部将徐绍宗攻海州(治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陈政通攻寿阳(今安徽寿县)。十九日,唐王朝发布《讨辅公祏诏》。辅公祏命部将冯惠亮、陈当世率舟师3万(一说10万)屯博望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前军推至枞阳(今属安徽);陈正通、徐绍宗率步骑3万(一说10万)进屯青林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与冯惠亮部成犄角之势;并在梁山(今安徽和县南)连铁锁以断长江水路,西岸筑堡垒,东岸修却月城,延袤l0余里,以拒唐军。
十一月,唐军开始进攻。十二日,张镇周在猷州黄沙城(今安徽泾县东南)击破辅公祏部将陈当世。十二月初二,安抚使李大亮诱擒张善安,其众溃散,使辅公祏失去策应。
七年正月十一日,李孝恭率军攻占枞阳。二月,辅公祏发兵数万攻猷州,唐猷州刺史左难当率兵固守。李孝恭军攻拔鹊头镇(今安徽铜陵东北)。十二日,唐行军副总管权文诞击退围攻猷州的辅公祏军,攻占枚洄(在今安徽泾县境)等四镇。三月十六日,李孝恭在芜湖击败辅公祏军,攻占梁山等三镇。二十一日,唐徐州总管攻克扬子城(今江苏扬州西南),广陵城主龙龛投降。李世绩将步兵万人渡淮河,拔寿阳,攻硖石(今安徽寿县西北),进逼辅公祏军水陆防线。冯惠亮等坚壁不战,李孝恭出奇兵断其粮道。冯惠亮等军乏食,乃于夜间发兵进袭李孝恭大营。李孝恭按兵不动,双方形成僵持局面,冯惠亮军退归。李孝恭召众将商议,众将皆认为冯惠亮等拥握强兵,又据水陆险要,不易攻克,不如直指丹阳,袭其巢穴。李孝恭欲从众议,李靖却认为若攻丹阳旬月不下,将会腹背受敌,不如出其不意,攻其城栅,一举破之。
李孝恭遂用其策,遣老弱羸兵先进攻冯惠亮军营垒,自率精兵严阵以待。冯惠亮中计,击败唐弱兵后挥师追击数里,唐军主力出战,大败之,冯惠亮单船逃走。唐军乘胜追击陈正通军,冯惠亮、陈正通所部溃败,被杀及淹死者万余人,陈正通率10余骑逃回丹阳,辅公祏的水陆防线崩溃。李靖率轻骑奔袭丹阳,辅公祏拥兵数万不战弃城东走,欲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与左游仙会合。李世勋引军尾追不舍,辅公祏逃到句容(今属江苏),从者仅500余人。夜宿常州时,其部将吴骚等人谋擒其降唐,辅公祏察觉后,率数十名心腹逃至武康(今浙江德清西),被民间武装捕送至丹阳处死。唐军搜捕辅公祏余部,全部处决,江东地区平定,唐王朝统一大业基本完成。
此役,唐军截断守军博望山粮道,突破城栅强垒,以轻骑奔袭丹阳,穷追猛打,取得全胜。
石子河之战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在瓦岗农民起义中,瓦岗军继夺取洛口仓后,在石子河(今河南巩县东)东南粉碎隋军东西两面夹攻的一次伏击战。
是年二月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为帅,带领步骑2.5万人征讨瓦岗军。当初,东都(今洛阳市)的官宦子弟都以为瓦岗军是一群饥不择食的乌合之众,容易攻破,纷纷应募争功。奉诏的官兵衣着整齐,武器精良,军容倒也盛大。刘长恭率兵在前,派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等率本部人马从汜水(今河南荥阳西北)出发,东西两面夹击瓦岗军。约定十一日在洛口仓城南会战。
隋军的作战计划,早已被翟让、李密获知。从东都来的兵先到达作战地域,士兵还没吃早饭,刘长恭便驱赶他们渡洛水,一字排开,列阵石子河西,南北相接十余里。翟让、李密便选精兵强勇,共分十队,令四队埋伏在横岭(今河南巩县东)下阻击裴仁基部,派六队列阵石子河东。刘长恭见瓦岗军人少,轻视其作战能力。翟让先与隋军接战。正当双方胶着之时,李密率领大队人马横冲敌阵。隋兵又饥又疲,败退逃散。刘长恭等解衣潜逃,保住性命,奔还东都,部属死者十之五六。翟让和李密全部收缴隋军逃弃的辎重器甲,威声大振。裴仁基闻风,惧不敢进,屯兵百花谷(今河南巩县东南),固垒自守。
黑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在瓦岗农民起义中,瓦岗军主帅李密在黑石(今河南巩县南),重创隋江都通守王世充的一次重要作战。
是年十月,王世充率各路隋军10余万人在洛口向瓦岗军发起进攻。二十五日,王世充夜渡洛水,在黑石扎营。翌日,两军在洛水北岸会战。隋军戈矛多,依险隘交战有利。瓦岗军长枪马骑占优势,适宜平原作战。当时交战地域,北限大山,南临洛水,地势狭窄,骑兵难驰。王世充在交战之初,凭借有利地形,扬其所长,纵兵猛击李密,瓦岗军迎战失利,护军柴孝和溺死于洛水。王世充围攻月城(今河南巩县西北)时,李密派部属带兵东走月城助阵,亲自率领精锐的骑兵偷袭王世充的黑石大本营。隋军惊恐万分,连续6次举烽火告急。王世充慌忙放弃围攻月城,狼狈自救;李密率部随其后猛烈追杀,大败隋军,斩首3000余级。
十一月初九,两军又在石子河(今河南巩县东)布阵而战。李密布阵南北10余里,翟让率军先与王世充战,不利而退,王世充军追击瓦岗军,王伯当、裴仁基从一旁横断隋军后路,李密率领中军反击,王世充军惨败西逃。十二月二十四日,王世充部粮草供应紧张,夜袭仓城(今河南巩县东洛口仓),中瓦岗军埋伏,大败而逃。在这次战斗中,隋军骁将费青奴被杀,士卒战溺死者千余人。
黑石之战,李密兼采“围魏救赵”之长,派兵退保月城,亲自抄袭隋军大营;随后,两军摆阵于石子河;既正面进攻又侧后袭击,收到了大败王世充的奇效。
洛南之战
隋义宁二年(618年),在瓦岗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在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附近的洛水之南,击败隋江都通守王世充的又一次重要作战。
是年正月,王世充得到东都7万援军的补充后,在洛水之北进攻李密部,又被打败,于是,兵屯巩县(今河南巩县东南)之北,正月十五日命令诸军建造浮桥,伺机大举反攻瓦岗军。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形成桥先造成的部队先进攻、前后动作不一的局面。虎贲郎将王辩攻破瓦岗军外栅,李密营中惊扰乱作一团将要败溃。王世充却不晓得这时战况,鸣号角收拢王辩军,李密乘机率领敢死队猛烈反击。隋军大败,争相过桥,溺死者万余人。王辩等6员大将阵亡,王世充得以幸免,洛水之北的隋军全线溃散。王世充自知战败负罪,不敢回东都,带余部直奔河阳(今河南孟州南)。
这一夜,疾风寒雨,军队士兵涉水过河衣服湿透,在途中冻死者又以万计。王世充独自带数千人马撤回河阳,自我关押请罪。越王杨侗在用人之际不敢惩治重臣,反而派使者赦免其罪,召还东都,赐金帛、美女以稳定其情绪。王世充收拢逃亡流散的残兵,得万余人,屯兵含嘉城(今洛阳市东北);从此不敢轻易出兵。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却乘胜占领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东),义军迅速发展到30万人,陈兵于北邙山一线,向南威逼上春门。十九日,隋将金紫光禄大夫段达、民部尚书韦津出兵抗拒。段达看到李密兵马强大,胆怯率兵退回。李密纵兵追赶,隋军当即溃散,韦津死于战中。
洛水南岸之战,李密数次抓住隋军撤退之机,猛击半渡之兵,穷追不舍,获得成功。偃师(今河南偃师东)、柏谷(今河南宜阳南)及河阳等地的隋将纷纷率部投降。江淮等许多地方的义军争先恐后响应瓦岗军,李密部队得到长足发展。
邙山之战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在瓦岗农民起义中,瓦岗军首领李密与抢先在洛阳发动宫廷政变成功的王世充,在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一带发生的大规模作战。
自从李密向隋皇泰主杨侗称臣以后,在与宇文化及作战时,每获胜都遣使向杨侗告捷,逮住杀害隋炀帝的凶手于弘达也及时献上,以求恩宠。杨侗召李密入朝议事,部队开到温县(今河南温县东北),王世充杀元文都等,在东都洛阳抢先发动子宫廷政变。
李密入东都的美梦被打破,只得仍驻扎在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东)。唐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抓住瓦岗军久战疲惫军心不稳,尤其是破宇文化及时,伤亡很重又未得到休整之机,挑选精锐兵马2万余人,马2000余匹,屯兵通济渠(今河南孟州境内)南,在渠上架起三座桥,以便与瓦岗军决战。李密留王伯当守大本营金墉城,亲领精兵出偃师(今河南偃师东),在邙山南麓摆阵迎战王世充。在商议作战方案会议上,裴仁基提出乘洛阳空虚,率精兵逼东都,使王世充奔命疲劳,将其击破的建议;魏征提出以逸待劳奇策,李密都不予采纳,却采纳多数将领的欲战主张。
王世充部队到达后,立即派出数百骑兵在偃师城北攻打瓦岗军将领单雄信。瓦岗军骁将裴行俨、孙长乐、程咬金等10余人皆遇重创。当时,李密初胜宇文化及,轻视王世充,不设壁垒。王世充夜遣200余骑潜入北邙山,埋伏溪谷之中,次日凌晨,动员部队誓死冲锋,未等李密军成列,抢先发起猛攻。李密军战败,其部将裴仁基、祖君彦等数十人被俘,李密带领残兵万余人驰奔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王世充围攻偃师,部属士兵暗中叛变,把城池献给王世充。李密正准备退守洛口仓城,其长史邴元真却已暗中派人给王世充送信,勾引王世充的部队跟踪偷袭。李密察觉此事以后,表面若无其事,准备重操故伎,在王世充部队半渡洛水时,突然袭击。由于内奸做手脚,等到王世充军已渡过洛水时,李密的报警人员却还不发号,贻误战机,却让王世充偷袭成功。李密自感力不胜敌,带领随行人马逃遁,直接奔向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邴元真把瓦岗军赖以生存的洛口仓城献给了王世充。
这次北邙之战,王世充共俘降瓦岗军10余万人,瓦岗军将领数十人被俘,陈智略、张童仁、单雄信等投降。李密率残部逃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后,还企图南阻黄河,北守太行山,东连黎阳,以图进取。但是,这时诸将情绪沮丧到极点,认为大势已去,难以恢复。在进退维谷的窘境下,李密率残部2万人进入关中,投降了唐王朝。其他将帅和州县首领则多归附于王世充。
北邙山的惨败,使瓦岗军瓦解,溃不成军。李密轻敌是致败的重要原因,而瓦岗军内部叛徒出卖军情和军机,充作内应,也是李密连战皆败,愈败愈惨的一个致命的原因。
虎牢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至五月,在洛阳、虎牢之战中,秦王李世民率军在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地区,迎击夏王窦建德援郑大军的重要歼灭战。
三年十一月,唐军将要围攻洛阳时,郑帝王世充便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采纳其中书侍郎(一说中书舍人)刘彬的建议,决定联郑抗唐,待机灭郑,尔后再与唐争夺天下。四年二月,窦建德吞并孟海公起义军。
三月,留其将范愿守卫曹州(治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自率10余万大军西援洛阳。至滑州(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王世充的行台仆射韩洪迎其入城。继经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攻下管州(治管城,今郑州),杀唐管州刺史郭士安;又连克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等县,水陆并进,与王世充部将郭士衡数千人会合,进屯虎牢东广武山,并在板渚(今河南荥阳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黄河南岸)筑宫,与王世充相呼应,威胁唐军侧背。
面对洛阳坚城未下、窦军骤至的危急情况,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萧璃、屈突通、封德彝等多数人认为唐军长期顿兵坚城,过于疲惫,一时难以攻下洛阳;而窦建德气势正盛,唐军将腹背受敌,主张退保新安(今属河南),相机再战。宋州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则认为:王世充据坚城,兵皆江淮精锐,但缺粮草,若王、窦会合,即可得河北粮饷,战事将拖延无日。故应分兵继续围困洛阳,深沟高垒,坚壁不战;而以精锐之师先据武牢,据险阻遏窦军西进,以逸待劳,伺机破敌,击败窦建德,洛阳不攻自破。李世民也认为今若旋师,贼势复振,更相连结,后必难图。遂采纳郭孝恪、薛收意见,命齐王李元吉等继续围困洛阳,亲率精兵步骑3500人于二十五日进驻虎牢。
二十六日,李世民率骁骑500出虎牢,在其东20多里处设伏,由骁将李世绩、程知节、秦叔宝分别统领。自与骁将尉迟敬德仅带4骑前去观察敌情。在离其营3里处,猝遇窦军游骑,世民大呼“我秦王也”,引弓射杀一将,窦建德急忙派五六千骑兵前来追逐。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殿后,且战且退,将追兵引入伏击处,李世绩等奋起进击,斩首300余级,俘其骁将殷秋、石瓒。窦军被阻于虎牢东月余(一说20余日)不得西进,几次小战又都失利。
四月三十日,李世民派部将王君廓率轻骑千余截击窦建德运粮队,俘其大将军张青特,窦军更陷于不利境地,将士思归。此时,国子祭酒凌敬劝窦建德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治河内,今河南沁阳)、河阳(今河南孟州南),再越太行,攻上党(今山西长治),占领汾(汾阳)、晋(太原),向蒲津(今陕西大荔东)进军,迫使唐军回救关中,以解洛阳之围。窦建德部将多接受王世充使者贿赂而主张救援洛阳,遂不用凌敬建议。
这时,李世民得到窦建德企图趁唐军饲料用尽牧马于黄河北时袭击虎牢的情报,便将计就计,于五月初一率兵一部过河,从南面逼进广武,观察窦军形势,留马千余匹在河中沙洲放牧,以诱窦建德出击。次日,窦军果然倾巢而出,在汜水东岸布阵,北依大河,南连鹊山(今河南荥阳西南),正面宽达20里,擂鼓挑战。李世民率军在汜水西岸列阵相持,登高瞭望敌阵,决定按兵不动,另派小部队与窦军周旋,同时派人将留在河北的人马召回,待窦军气衰,再一举将其击破。时至中午,窦军士卒饥疲思归,皆坐列,又争抢喝水,秩序紊乱。李世民立即命宇文士及带300骑兵经窦军阵西而南,先行试阵,并告诫他说;窦军如严整不动,即应回军,如阵势有动,则可引兵东进。宇文士及部经窦军阵前时,窦军阵势果然动乱。
李世民见时机成熟,遂下令出击,亲率轻骑冲锋,主力继进,东涉汜水,直扑窦军大营。窦建德君臣正在议事,唐军突临。窦军未及列阵抵抗,被迫东退。唐将窦抗率部紧迫,交战不利。李世民即率骁将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精锐突入其阵,从阵后展唐旗,窦军士卒迅速崩溃,唐军追击30里,斩首3000余级,俘虏万人。窦建德中槊(一说中枪)受伤,被唐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抓获,其妻曹氏和左仆射齐善行率数百骑逃回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唐军主力回师洛阳,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想突围南走襄阳,但诸将已无斗志,被迫于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2000余人投降。
此役,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以少胜多的著名歼灭战。李世民采用围城打援战法,避锐击惰,利用骑兵快速突袭,并出阵后威慑敌军,使其猝不及防而溃,并乘胜迫降洛阳之敌,一举两克,为统一全国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洺水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至三月,在唐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洺水(今河北曲周东南)击败刘黑闼军的一次重要作战。
四年七月,刘黑闼起兵反唐,很快占据河北大部郡县和河南部分地区,并先后击败唐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李艺和黎州总管李世绩等人所率唐军,严重威胁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十二月十五日,唐高祖李渊命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率兵讨伐刘黑闼,命李艺再次从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南下,两面夹击。
五年正月,李世民率军到达获嘉(今属河南)。刘黑闼数以轻兵挑战失利,遂弃相州(治安阳,今属河南),退守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十四日,唐军收复相州,进军肥乡(今属河北),列营水边进逼刘黑闼军。李艺率军数万至鼓城(今河北晋县),刘黑闼为避免两面作战,命左仆射范愿率万人守掐州,亲率主力北上迎击李艺。夜宿沙河(今河北沙河县北沙河东),唐永年令程名振带60面大鼓,在掐州城西二里河堤上猛擂,声震城中。范愿惊惧,驰告刘黑闼,刘急回洺州,遣其弟刘十善和行台张君立将兵万人迎击李艺。三十日,双方在徐河(今河北保定东北)交战,刘十善、张君立大败,损兵8000。洺水县人李去惑占据城池降唐。李世民派彭公王君廓率1500名骑兵,与其共同守城。
二月,刘黑闼还攻洺水城,十一日,至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时,被唐将秦叔宝击退。十七日,李世民收复邢州(治龙冈,今河北井陉西北)。二十四日,李艺率军夺回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栾(治今河北隆尧东)、廉(治今河北藁城)、赵(治平棘,今河北赵县)四州,抓获刘黑闼尚书刘希道,与李世民军会合于洺州。当时刘黑闼急攻洺水城,该城四面环水,水宽50余步,深三、四丈,刘黑闼在城东北修建两甬道准备攻城。李世民三次引兵增援,都因刘黑闼军顽强阻击不能进。眼看甬道即将修成,洺水城危在旦夕,李世民遂登上城南高坟,用旗语令王君廓突围,同时命勇将行军总管罗士信率200士卒进城,代其坚守城池。刘黑闼军在甬道修成后,连续8昼夜,猛攻洺水城,恰逢大雪,唐军无法增援,洺水城于二十五日陷落,罗士信被杀。二十九日,李世民率军夺回洺水城。
三月,李世民和李艺在洺水以南扎营,并分兵驻洺水以北。刘黑闼多次挑战,李世民均坚壁不战,以挫其锋,同时另遣奇兵断其粮道,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州)、贝(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沧(治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瀛(治河间,今属河北)等州的水陆运粮舟、车,皆被唐军沉焚。双方相持60余日,李世民料刘黑闼粮草已尽,必来决战,于是命人在洺水上游筑堰截断河水。三月二十六日,刘黑闼果然率2万步骑兵南渡洺水,逼近唐营列阵。李世民先遣轻骑出战,继而亲率精骑击破刘黑闼马军,乘胜以马践踏其步兵。刘黑闼率军拚死抵抗,战斗从中午持续到黄昏。这时,守吏决堰,河水疾速冲下,水深丈余,刘黑闼军大溃,万余人被杀,数千人淹死,刘黑闼和范愿率200(一说200余人,一说千余人)骑逃入突厥。
此役,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李世民以闭垒不战,用奇兵断敌粮道,待其粮尽气衰,精骑出击,并决洺水助战,大败刘黑闼军,尽复沦陷州县。
下博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十月,在唐统一战争中,刘黑闼再次起兵,在下博(今河北深州西南)击败唐淮阳王李道玄军,尽复其故地的作战。
三月,秦王李世民在洺水(今河北曲周东南)大败刘黑闼军,但未取得河北士民的真正归顺。因唐统治者对原河北起义军窦建德、刘黑闼旧部采取残酷镇压政策,使藏匿在各地的刘黑闼余众不敢归降,并暗中活动,以图东山再起。
六月,刘黑闼再次起兵,引突厥军进扰山东,唐高祖李渊诏令燕郡王李艺征讨。十七日,刘黑闼引突厥军进攻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其旧部曹湛、董康买在鲜虞县(即安喜)起兵响应。七月十五日,唐命淮阳王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原国公史万宝为其副,进剿刘黑闼。九月,刘黑闼陷瀛州(治河间县,今属河北),杀唐瀛州刺史马匡武。东盐州(治今河北沧县)人马君德据州城归附刘黑闼。
十月,唐以齐王李元吉为领军大将军、并州大总管,率军讨伐。初五,唐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刺史许善护与刘黑闼之弟刘十善战于鄃县(今山东夏津),全军覆没,许善护被斩。初六,唐右武侯将军桑显和在晏城(今山东齐河)击败刘黑闼军。唐观州刺史刘会以城附刘黑闼。十七日,淮阳王李道玄率步骑3万与刘黑闼战于下博。时李道玄与史万宝不睦,李道玄率轻骑先攻阵,命史万宝督大军继进。史万宝认为李道玄年幼,妄进必败,遂按兵不动,打算等李道玄败,刘军争进时,一举破敌。李道玄孤军势薄,战败身亡。史万宝率军欲战,但已无斗志,全军大溃,史万宝脱逃,山东震骇,唐陷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弃城西逃。河北诸州皆归附刘黑闼,十天之间,刘黑闼尽复旧地,复都洺州,声势大振。十一月初三,唐沧州刺史程大买为刘黑闼所迫,弃城逃走。齐王李元吉畏刘黑闼兵强不敢东进。
刘黑闼再次起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击唐军,故能迅速尽复故地,而唐军将帅不和,导致于下博惨败。
唐灭刘黑闼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在唐统一战争中,唐太子李建成率军击灭刘黑闼军的作战。
五年六月,刘黑闼再次起兵,至十月已尽复故地,齐王李元吉畏其兵强不敢东进,朝野震动,朝臣多主张秦王李世民领军平乱。当时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太子中允王圭、太子洗马魏征担心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后声望更高,遂劝李建成请求亲征,自取功名,并趁机结交山东地区豪杰,以保皇位继承权。
十一月,高祖李渊诏令李建成将兵讨刘黑闼,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各州均受其指挥,有权便宜从事。十一月二十二日,李元吉派兵在魏州(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击败刘黑闼弟刘十善军。刘黑闼挥军南进,自相州(治安阳,今河南安阳)以北州县皆归附,唯魏州总管田留安拒守。刘黑闼久攻魏州不下,便南取元城(今山东莘县西南),再回军攻魏州未果。
十二月十一日,刘黑闼军陷恒州(治正定,今属河北),杀唐恒州刺史王公政。十六日,幽州大总管李艺收复廉(治今河北藁城)、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二州。十七日,田留安击败刘黑闼军,俘其莘州刺史孟柱,6000将卒降唐。十八日,唐并州刺史成仁重破刘黑闼军范愿部。刘黑闼久攻魏州不克,李建成和李元吉率唐军主力北至昌乐(今河南南乐西北),与刘黑闼对峙。李建成纳魏征建议,在军事进攻同时,辅以释放囚俘,瓦解刘黑闼军。刘黑闼粮草已尽,部属多逃亡,或缚其将官降唐。刘黑闼见众心涣散,又恐唐军内外夹击,遂夜逃馆陶(今属河北),永济渠桥未架好,难以渡过。二十五日,李建成和李元吉率大军追至,刘黑闼命部将王小胡背水列阵,自己却见桥已搭好,即过河西逃。刘部将士见主帅先逃,军心涣散,被唐军击败,赴水死者数干人,余者皆弃甲投降。唐军乘胜过桥追击,刘黑闼率数百骑逃脱。李建成命骑将刘弘基追击。
六年正月初五,刘黑闼逃至饶阳(今河北饶阳东北),从者仅百余人,欲入城求食,被其饶州刺史诸葛德威诱至城边擒获,送于李建成。刘黑闼和刘十善在洺州被杀,河北地区复为唐有。
此役,唐军以政治诱降之策,辅助军事进攻,并穷追不舍,终将刘黑闼军击灭。
评价
隋末农民起义军经过8年浴血奋战,造成了隋朝总崩溃的趋势,三大起义军消灭了张须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军主力,促成了隋炀帝江都被杀,李渊攻取长安的局面。隋末农民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采取攻其不备,诱敌轻进,以逸待劳、迂回奔袭等谋略和战法,节节获胜,击败了隋军主力,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在后期模糊了斗争方向,在战略和作战指导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善于利用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终被起兵晋阳的隋官李渊有计划有步骤地镇压收降,先后均遭失败。
隋末三支大军在河北、中原、江淮三个战场分兵作战,没有联合为一支强大队伍,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却难以形成强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阶级武装各个击破。农民起义领袖由于历史局限性,不能分析复杂的社会局面,隋朝灭亡后失去了斗争目标先后投降了新王朝,充当了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军没有防止混入起义队伍中的地主阶级分子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逐渐影响起义军向封建军队转化,瓦岗军领导人翟让没有认识到领导权的重要性,拱手让出了政权,导致了义军瓦解,英勇奋斗14年的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李渊地主集团夺去。但是,这次农民起义,推翻了隋朝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隋末割据政权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18年——李密魏政权灭亡。
618年——薛举秦政权灭亡。
618年——高昙晟齐政权灭亡。
619年——高昌灭亡。
619年——宇文化及许灭亡。
620年——永乐王郭子和投降唐朝。
620年——沈法兴建立的梁灭亡。
620年——定杨可汗刘武周北逃突厥。
621年——窦建德建立的夏灭亡。
621年——王世充建立的郑灭亡。
621年——朱粲建立的楚灭亡。
621年——萧铣梁政权灭亡。
622年——吴王杜伏威降唐。
622年——林士弘建立的楚灭亡。
622年——吴王李子通灭亡。
624年——高开道建立的燕灭亡。
624年——辅公祏建立的宋灭亡。
628年,梁师都梁政权灭亡。
霍去病,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其勇猛善战、智勇双全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多次领兵出征,击败了强大的匈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将领以其卓越的战绩和深邃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孙武详情
贾似道,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贾似道究竟当了多少年宰相呢?详情
在中国艺术史上,扬州八怪是一群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画家群体。他们生活在清代中期,以扬州为活动中心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璀璨星河中,唐朝无疑是最为耀眼的王朝之一。而在这个辉煌的时代里,有这样一位女性,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服务而被后人铭记。其中,曹振镛是一详情
在晚清复杂的政治舞台上,李鸿章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他的政治生涯跨详情
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慈禧太后无疑是一位权倾朝野的核心人物。然而,在这场看似由慈禧主导的政权游戏中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芈华和扶苏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芈华是秦始皇的宠妃,而扶苏则是秦始皇的长子。然而,关详情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明变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才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侦探,其中狄仁杰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生活在唐朝武则天详情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位名叫王阳明的思想家,他的心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不仅是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文化遗产一直吸引着世人的详情
在中国古代,"仁义之师"是一个极具深意的词汇,它不仅仅是对一支军队的描述,更详情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事件,它不仅关乎两个个体的未来,还涉及两个家庭乃至两种文化的融合。在多元文详情
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和礼仪是维持社会秩序和阶级结构的两大支柱。其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一原详情
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还承载着家族的期望和祝福。对于每个人来说,详情
在中国古代社会,良将择主而从之是一种被广泛传颂的智慧选择。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优秀的将领会选择一个明详情
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简洁而富有深意,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详情
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宗教和哲学体系,自东汉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宇宙观详情
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晏然自若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一种心态和境界,还蕴含着深厚的详情
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忠诚义士这一形象一直被广泛传颂和赞美。他们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勇敢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役以其出人意料的结果而闻名于世。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过世了,所以绵亿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省市最多的铁路。今天,详情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它们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详情
在汉语中,临难不顾这个短语描述了一种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毫不退缩的勇气和决心。这个短语由两个部分组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学中,自然界的万物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诗意的象征。其中,蝉作为夏季常见详情
秋分,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在天文学上有其特定的含义,也在文化和农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详情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交织中,后稷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农业之神,他的形象和故事在中国详情
在人类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言语始终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它能够传递知识、表达情感、构建共识,然而,当言语背详情
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宋江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其形象深入人心。他在故事中担任的官职——押司,详情
在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中,有许多以文人雅士的名字命名的菜肴,它们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艺术史中,《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成为了一幅不可多得的历史详情
奇门遁甲,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术语,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无数探索古老文化和玄学的爱好者。它既是中国古详情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许多读书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利禄,提升自己详情
霍去病,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其勇猛善战、智勇双全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多次领兵出征,击败了强大的匈奴军队,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那么,霍去病究竟是凭什么打得过匈奴的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英勇善战的军事才能 霍去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