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惠特灵大道战役历史-惠特灵大道战役历史百科
2021-10-14 14:39:05

  惠特灵大道战役,参战方罗马帝国,不列颠起义军,时间公元60年至公元61年左右,罗马帝国当局镇压爱西尼人女王布狄卡领导的不列颠人起义时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最终结果,罗马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罗马军团凭借着其精良的武器装备和训练程度,血腥镇压了不列颠人的起义运动,布狄卡女王也在这场战役之后死亡。此战奠定了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当局对不列颠的控制。

  惠特灵大道战役

  战役背景

  在公元43年,罗马人入侵东南不列颠。这次征服是逐步进行的,有些王国被攻占了,其他的则作为罗马的同盟国被保留了名义上的独立。

  在这些属国中有一个王国被称作爱西尼王国,他们住在今日的诺福克。他们的国王,普拉苏塔古斯,在遗嘱中把土地分给他的女儿们和罗马皇帝尼禄的办法来求得保有他们的独立。

  但是在公元61年或者稍早些时候当他死了之后,他的遗嘱被忽略了。罗马人夺取了他们的土地并且羞辱了他们一家。他的遗孀布狄卡遭到鞭打,他们的女儿们甚至遭到了强奸。罗马的包税人要求收回债务,然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向爱西尼人征收了沉重税务。

  当罗马不列颠总督盖乌斯·苏埃托尼乌斯·保利努斯(英语:GaiusSuetoniusPaulinus)正在对摩拉岛(IslandofMona,今日北威尔士的安格尔西岛)作战时,由波迪卡领导的爱西尼人发动了起义。

  爱西尼人和他们的邻居特里诺文特人结成了联盟。他们的卡图维拉尼王国过去的首都卡姆罗敦睦(Camulodunum,即科尔切斯特)现已沦为罗马退役老兵的安置地。

  他们为了进一步打击特里诺文特人,罗马人甚至向他们征收一笔费用以修建一座纪念前任皇帝克劳迪的庙。起义者攻入并毁灭了科尔切斯特,杀死了所有来不及逃亡的人。

  波迪卡和她的军队向伦蒂尼恩(今伦敦)方向进军,而苏埃托尼乌斯和他的先头部队已抢先一步赶到了伦蒂尼恩,他意识到他没有足够兵力来保卫这座城市,于是下令疏散群众,并烧毁城市,不给起义者留下任何补给。 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宣称任何没有撤退的居民都遭到了屠杀。

  当波迪卡的军队仍在围攻维鲁拉米翁(英语:Verulamium)(现今的圣奥尔本斯)时,保利努斯已经集结了他的军队。驻扎在不列颠的四个军团中,根据塔西佗的记载,他集结在麾下的兵力有第十四“盖米纳”军团、第二十“瓦勒利亚”军团的一个分遣队以及一些辅助部队,共计约一万人。

  第三个军团,即驻扎在埃克塞特附近的第二“奥古斯塔”军团没有成功地和保利努斯会师,而第九“西班牙”军团还在驰援科尔切斯特的路上。

  双方兵力及战场

  不过,值得罗马一方感到欣慰的是:因为总督苏埃托尼乌斯的计策,使得当罗马一方正急于如何应付起义军汹涌的攻势时,不列颠起义军正处于困境:在罗马方面于不列颠已连失数城的情况下,苏埃托尼乌斯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果断地将许多不列颠起义军攻击方向上的城镇摧毁。为保证不列颠人得不到一丁点补给,罗马人的焦土抗战进行地非常彻底,不但城镇完全撤除,并且撤走或焚毁所有不列颠人能够用得上的包括粮食、武器等军需物资。此外还撤走了人员。

  罗马方面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为尽可能削弱不列颠起义者的锐气和战斗力,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将不列颠起义者逼迫至与本方的正面战场中。事实上,为了镇压不列颠人起义,罗马当局已经调动了四个驻扎于不列颠的军团。然而,当布狄卡的起义军在围攻维鲁拉米翁时,不列颠总督苏埃托尼乌斯手中可用的兵力只有约一个半军团:第十四军和第二十军一部,加上一些辅助部队,数量大约是一万人左右,远少于预期。除去参战的两个军团,当时尚有驻扎在埃克塞特一带的第二军和正在行军中的第九军尚未赶到。

  然而军情紧急,当前起义军的进展已经容不得罗马方面有任何的耽搁。故苏埃托尼乌斯必须以仅有的一万余人兵力前往迎战声势浩大的不列颠起义军。当他率领着现有的部队从惠特灵大道上前进欲迎战不列颠人时,正好在某个未知地带遇到了布狄卡的不列颠军。战斗正式爆发。

  古代战场最强阵型罗马楔形阵

  关于不列颠人的数量,许多罗马史学家都极力宣扬这一战不列颠人的数量优势。塔西佗称此战中不列颠人的数量大约是十万左右。而另一位罗马史官卡西乌斯·狄奥则声称是23万。许多史学家认为,以当时不列颠人的人口基数算,这些数字哪怕加上了随行的非战斗人员也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夸大了。现代历史学界从典籍等方面测算认为,此战中出战的不列颠义军的战士数量可能在五万人左右。这似乎更贴近于历史真相。事实上,这个数字可能还偏多:因为各种原因,参与起义的不列颠各部,尤其是爱西尼人出现了大规模的减员。使得布狄卡不得不下令削减各群落的战士数量。对于罗马一方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决战时刻不列颠方面能够拿得出来的兵力更少。

  而战斗地点为何处则至今未知,经过漫长的调查取证,多数史学家认为这一战可能发生在不列颠的伦丁纽姆和维洛科纽姆之间。两地间的重要交通线就是人称惠特灵大道的公路。此外,有很多人史学家指出,用“惠特灵大道”这个地名来指代这场战斗是错误的。因为所谓的“惠特灵大道”其实是后来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对这条道路的称呼。不过“惠特灵大道战役”这个名字在史学界已经约定俗成,故我们也先不去管它。

  部署阶段

  虽然战斗地点仍然不明,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现存的一些历史记录中找到一些关于战场环境和作战部署的描写。

  因为罗马一方的兵力呈明显劣势,是故苏埃托尼乌斯必须谨慎得选择作战地点。他最终将战场预选为一条狭窄的山谷。这条山谷的背后是森林,而前方是一片广阔的原野。罗马一方这样选择战场显然有深意:山谷两侧陡峭的崖壁使得不列颠人无法从两边包抄,而山谷背后的森林也可以很好地杜绝本方部队遭到夹击,而正面的平原地形使得对方任何的伏兵计略都成为不可能。罗马军团部署在了正前方扼守住谷口,并排列成密集队列。后方布置了持轻武器的辅助部队,作为决胜要素的骑兵则被安排在了两翼。

  不列颠人别无选择,除了正面迎战罗马军团他们不可能再有他法。是故他们唯有前进,击溃罗马军团。这样一来罗马方面预设的战场便将发挥出巨大作用。

  根据古典时代史学界的习惯,一般在描写战争时,通常都会加入双方指挥官的战前演讲(哪怕是毫无根据的杜撰)。比如塔西佗就忠实地记录下了布狄卡女王在决战前对他的部落成员们那段堪称经典的战前演讲,她号召所有的战士们像她一样为推翻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而战:“罗马的傲慢带给我们的只有危险。他们亵渎神圣,夺去少女宝贵的童贞。不是赢得这场战役,就是灭亡,这就是我,一个女人,将要做的。”

  而罗马一方统帅苏埃托尼乌斯在进行演讲时,则向士兵反复强调不列颠人是群看似人多实则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不要理会那些蛮族发出的喧闹,在他们的阵列中女人多于男人。这群野蛮人不是军人——他们甚至没有被恰当的装备。我们过去已经击败过他们,当他们看到我们武器感觉到我们的斗志时,他们将崩溃一泻千里。团结一致。投出你们的标枪,然后冲锋;用盾把他们撞倒,再用剑了结他们的性命。忘了战利品,只要抱有必胜之心就会得到更多。”

  此外,不列颠人在战斗前,将他们的马车队放在阵列后方围成半圆形,以让他们的家属也都能看到这场预料中的压倒性胜利。其实上,在布狄卡之前,辛布里王波伊奥瑞克斯与盖乌斯·马略的韦尔切利之战以及苏维汇王阿里奥维图斯与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的会战中也都这样做过,然后,他们都不幸地失败了。

  战役经过

  众寡悬殊,苏埃托尼乌斯肯定会小心选择作战地点。他选择了一条狭窄的峡谷,背后森林环绕,而前方则是广阔的平原。峡谷这样的地势保护着罗马军队的两翼,森林则阻止了对罗马军队后方的袭击。

  狭窄的正面削弱了人数优势,广阔的平原使得任何伏兵成为不可能。这位指挥官把军团以密集队形放在正面,持轻武器的辅助部队置于后方,而骑兵则布置在两翼。

  布狄卡女王和她的儿女们站在战车上巡视全军的雕塑

  战前,统帅往往向军人演讲以激发他们的士气。这场战役的五十年后,塔西佗向我们讲述了布狄卡对他的追随者的演说:“罗马的傲慢带给我们的只有危险。他们亵渎神圣,夺去少女宝贵的童贞。不是赢得这场战役,就是灭亡,这就是我,一个女人,将要做的。”

  尽管不列颠人集结了一支可观的力量,他们据说装备简陋。由于实力曾经冠绝全军的爱西尼人的裁军,他们的军事实力有所削弱。他们将他们的马车队放在战场的后方,这样他们可以让自己的家属看到自己取得一场预料中的压倒性胜利。

  两位日耳曼人酋长,辛布里人之王伊奥里克斯(英语:Boiorix)和苏维汇人之王阿里维斯塔斯(英语:Ariovistus)也在对抗盖乌斯·马略和尤利乌斯·恺撒的战役中干过同样的事,很遗憾的是,他们都失败了。

  塔西陀也记录下了苏埃托尼乌斯向他的军团的致辞:“不要理会那些蛮族发出的喧闹,在他们的阵列中女人多于男人。这群野蛮人不是军人——他们甚至没有被恰当的装备。

  我们过去已经击败过他们,当他们看到我们武器感觉到我们的斗志时,他们将崩溃一泻千里。团结一致。投出你们的标枪,然后冲锋;用盾把他们撞倒,再用剑了结他们的性命。忘了战利品,只要抱有必胜之心就会得到更多。”尽管塔西佗和那个时代的史学家一样,喜欢为这种情况配上自己编造的演讲词。

  在这苏埃托尼乌斯的演讲显得非常生硬而又直白,看上去不像是编的。塔西陀的岳父,未来的不列颠总督格涅乌斯·尤利乌斯·阿古利可拉那时正在苏埃托尼乌斯军中任职,可能比较精确的报道了那场战役。这使得苏埃托尼乌斯在书中的演讲风格相比起来与书中其他演讲的风格迥异。

  布狄卡率军平行推进向军团发动进攻,在罗马军面前狭小的开阔地上遭到了第一轮猛烈的打击。在距阵前三十米处,布狄卡起义军的步伐为罗马重标枪的齐射一滞。

  这种标枪撞上物体后便会弯曲,使得它无法再被扔回来,敌人的盾上插上了这样的沉重的东西就会使得盾无法使用而不得不在没有盾的保护下战斗重投枪的第二轮齐射接踵而至,每位军团步兵携带有两根投枪。 这样的的战术打乱了不列颠人的阵脚。

  当不列颠人正阵脚大乱时,苏埃托尼乌斯下令全军以罗马标准楔形阵(英语:flyingwedge)全线出击。楔形阵的箭头深深的插入了起义军中。凭借着严格的训练,良好的盔甲和武器,他们很快在局部取得决定性优势。

  而骑兵的加入更是扩大了优势。当他们失去优势后,这群不列颠人试图撤退,然而他们的退路为结成环形的马车所阻断,很快这段路便沦为人间地狱。

  当罗马步兵前进时,骑兵从两翼参与了对不列颠人的屠杀。罗马人屠戮的不仅是战士还有女人、小孩,甚至还有驮兽。塔西佗根据谣言认为战役伤亡的罗马人仅400人,而死于此役的不列颠人达八万之多。然而关于这场战役的所有资料都被现代历史学家认为有所夸大。

  据塔西陀所言,布狄卡是服毒自尽的。而卡西乌斯·迪奥则说波迪卡是病死的,并得到了厚葬。没有赶上这次战役的第二军团长官博恩尼乌斯·波斯图穆斯(PoeniusPostumus)由于没有让手下获得抢夺战役功勋的机会,被逼自刎身亡。

  尽管塔西佗给出了一个简洁的描述,没有一位历史学家知道这场战役的确切发生地。惠特灵大道附近的地区都有可能是战役发生地。一个传说宣称战役发生在伦敦的国王十字大街,尽管这个地方的地貌特点与塔西陀的描述不符。

  大多数人倾向于英格兰中西部的一个地点。那个地方恰好位于惠特灵大道上,夹在伦蒂尼恩和维洛科尼乌姆(英语:ViroconiumCornoviorum)(什罗普郡的佛洛克西特(英语:Wroxeter))之间。在A5公路(英语:A5 road (GreatBritain))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地点像Manduessedum,靠近沃里克郡的亚瑟斯顿,还有一个靠近莱斯特郡的高十字(英语:High Cross,Leicestershire)的地点也有可能。

  距现今北安普敦郡的托斯特东南两英里的一个低地也是一个战役发生地的候选。在2009年,赫特福德郡阿斯维尔(英语:Ashwell,Hertfordshire)附近的阿尔堡河畔(英语:ArburyBanks) 也被提出认为可能是战役的发生地。 2010年5月,新出版的一本书提出北安普敦郡的ChurchStowe(英语:斯托教堂)乃战役真正发生之地。

  战后余波

  据说尼禄皇帝为布狄卡起义所震惊,甚至考虑过全面撤离不列颠。但是起义因此役而决定性失败后,罗马统治一直延续了下去。

  担心苏埃托尼乌斯的暴政会掀起更大规模的叛乱,尼禄更换了新的总督。继任总督为普布利乌斯·佩特罗尼乌斯·图尔普林尼乌斯。

  波迪卡起义的失败仅仅确立了罗马在南不列颠的统治。北不列颠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公元69年,也就是四帝内战之年,一位布里甘特人贵族维鲁提乌斯掀起了另一场不那么具有影响力的暴动。这场起义起初只是一次部落争斗,但很快就演变成反罗马的斗争。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孙尚香: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妹妹,也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探讨正史中的孙尚香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妻子,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