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尼安德特人基因-尼安德特人浑身是病
2021-10-13 17:39:05

  尼安德特人,外文名Homo neanderthalensis,是欧洲古人类,简称尼人,也被译为尼安德塔人,因为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12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布,也基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研究结果发现,除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

  2017年,3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3日发表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尼安德特人

  物种学史

  尼安德特人(拉丁文学名homoneanderthalens,又译尼安德塔人)是一种在大约12万到3万年前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古人类,属于晚期智人的一种。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最初在1829年发现于比利时,但是直到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Neander山谷中的一个山洞发现了头盖骨和其他骨骼,并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后才广为人知(Wolpoff,1996)。化石证据显示,其比早期现代人稍矮但身体和四肢粗壮,平均脑量稍大,晚更新世广布于欧洲,在西亚和中亚也有分布;至少在23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由于冰期的兴盛,约在3万年前灭绝(Hublin,2009)。

  发现尼安德特人化石的那个山洞里没有发现动物化石和石器,当时不能判断人骨的年代,世人对于这个研究结论也是疑信参半。时间过了二十几年后,1886年在比利时的斯彼地方又发现了两个头骨,形态与30年前在尼安德山谷出土的很接近,与现代人显然不同。与尼安德的发现不同的是,这次还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与人骨相伴。动物化石中有属于洞熊,驯鹿,披毛犀和古象等的骨骼和牙齿。由于当时古生物学已经认识到其中有许多动物早已绝灭,斯彼这些人骨代表古老的与现代人显然不同的人类的看法得到大家的认同。而尼安德特人的形态特征与之相同,尼安德特人在人类进化史中的位置也就站住了。

  1908年在法国的圣沙拜尔村附近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副基本完整的男人骨架化石。其头骨与已经发现的那些尼安德特人头骨大同小异,所以科学家把这副骨架当作尼安德特人的典型代表,开始对尼安德特人身体各部分骨骼的构造和形态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在同一时空内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尼安德特人是否是单独物种还是智人的一个亚种,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长期存在争议。虽然基于化石的形态学研究早已表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进行过杂交(Duarteetal.,1999;Trinkausetal.,2003),但直至Green等(2010)利用古DNA信息证实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存在基因交流后,科学家们才达成尼安德特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的共识。

  尼安德特人

  起源进化

  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可以推溯至约40~60万年以前的海德堡人。在德国、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确定是尼安德特人的下腭、牙齿和头盖骨部分。

  尼安德特人的进化问题仍在争论之中。一些人主张尼安德特人中的一些种群在玉木冰期时被隔离于西欧,发展成为适应于寒冷气候的、特化了的所谓典型尼安德特人(Typical neanderthals),例如圣沙拜尔人、费拉西人和尼安德特人等。而另有一些种群被称为进步尼安德特人(Progressive neanderthals)或一般化尼安德特人(Generalized neanderthals),如塔邦人、施泰因汉人和斯旺斯柯姆人等发展了现代人的特征,成为现代智人类型的祖先,此即所谓“前尼安德特人说”(Preneanderthal hypothesis)。但提倡“前智人说”(Presapiens hypothesis)的法国学者H.瓦卢瓦则主张,现代智人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可以早到民德-利斯(Mindel-Riss)间冰期。这两种学说虽然在追溯玉木时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智人类型的共同祖先的时间上有早晚之异,但都认为欧洲尼安德特人没有后代。与之对立的学说是“单系说”(Unilinear hypothesis),它主张直立人之后只有一个系统,它是连续进化的,经过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阶段”进化到现代人,换言之,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单系说的传统观点为G.施瓦尔贝、H.赫尔德利奇卡、F.魏敦瑞等人所持,为C.布雷斯和M.H.沃尔波夫等人所极力推崇。

  至于典型尼安德特人的消失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说法认为尼安德特人受到气候恶化的因素和进入其居住地区的现代人拥有人口数量、社会整体性、文明程度的优势,使现代人在族群纷争中取胜,代替了此前更加原始的文明。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尼安德特人被毁灭于快速的气候变化。

  发现始末

  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最初在1829年发现于比利时,尼安德特人但当时未被重视。1856年采石工人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山谷石灰岩陡壁上的一个山洞中挖掘出来的一些人骨,,这一发现后来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当时对早期人类的存在缺乏认识,许多学者怀疑尼安德特人是人类化石,以致把它当作是现代人的病态类型、最低能的人或者是古代野蛮种族的骨骼。工人把这些骨头交给当地一个医生,后来这些标本被带到波恩大学,该校教授沙夫豪森1858年发表文章认为这是欧洲比古日耳曼人还早的古代人骨。德国的病理学家微尔和则认为这个头骨属于一个白痴。另外还有人主张这些人骨的主人是一个佝偻病患者。然而几年以后,一位姓金的爱尔兰人体解剖学家仔细研究了这副人骨后,确信它们代表古代一种与现代人不同的人类,在1864年给他取了个生物学分类的新的物种名称:尼安德特人。

  因而尼安德特人在进化中的地位未得到肯定。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在欧洲的许多地点又发现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类型化石,尼安德特人作为介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个阶段的人类(有人称之为“尼安德特人阶段”)的地位才得以确立。继尼安德特人化石发现之后最为重要的发现是1908年在法国圣沙拜尔发现的人骨骼化石。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M·步勒研究了该化石,于1913年发表专著,称圣沙拜尔人化石为尼安德特人类型的典型代表。

  命名缘由

  尼安德特人名称因其化石在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特山谷的一个山洞中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分布很广,西起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线。年代最早的距今达20万年左右,最晚的距今约4万年。尼安德特人化石常与莫斯特文化共存。狭义的尼安德特人,仅指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人类化石。尼安德特山谷的尼安德特人化石包括颅骨和部分肢骨,其化石遗存比较丰富,主要有头盖骨和体骨等。

  灭绝原因推测

  尼安德特人的遗迹从中东到英国,再往南延伸到地中海的北端,甚至远至西伯利亚。这些遗迹有骨骸、营地、工具,甚至艺术品。尼安德特人的遗迹消失的时候,大概正是在智人进入欧洲的时候。

  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保罗迈拉尔斯等人,对法国南部拥有大量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智人定居点遗址的地区进行了考古分析。他们观察了从5.5万年至3.5万年前的3个界限清楚的考古时期,其中包括了尼安德特人到智人的过渡期。分析发现,在过渡期,早期智人数量约为尼安德特人的9倍到10倍,前者定居点面积、工具密度以及动物、食物遗迹数量也大于后者;此外,早期智人遗留的石器工具、首饰以及艺术品也表明,他们拥有更复杂的社会网络。研究人员认为,早期智人的压倒性数量优势迫使尼安德特人迁往更难发现食物和庇护所的地方,最终伴随着4万年前欧洲大陆的气候恶化,尼安德特人逐渐灭绝。尼安德特人曾统治欧洲大陆十五万年,却被智人短短几千年的时间赶到了欧洲西部的一角直布罗陀,直到尼安德特人灭绝。

  早期学说认为可能是由于气候突然寒冷起来;尼安德特人为避寒而躲进山谷;群体之间缺乏联系,近亲交配增多;加上智人与之的竞争,导致了尼安德特人的灭亡。

  但根据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节目表示,尼安德特人未必被智人灭绝,反而可能因为遗传上居于劣势,所以都被智人同化,例如在葡萄牙发现的一具4岁小童的尸骨,其中的解剖显示了很多尼安德塔人的特征,如提到的肱尺桡骨的比例和下颌骨的形状。但是他配有装饰品,下巴的强健构造,而且他生活在尼安德特人灭绝的3千年后,这说明他是智人。

  但有些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成为智人的食物,因为有证据显示其与智人发生过许多争斗,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是根据在莱斯·罗伊斯(Les Rois)发现的一块尼安德特人腭骨化石得出的。据悉,腭骨化石是《人类学杂志》在进行一项研究时于法国西南部的莱斯·罗伊斯发现的。腭骨上的切口与早期人类在石器时代猎杀鹿以及其它动物时留在骨头上的切口类似。据信,尼安德特人的肉被智人吃掉,牙齿则用来制作项链。

  环境变化

  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莫过于在欧洲繁荣了成千上万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了。3万多年前,随着冰川蔓延过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便灭绝了。英国剑桥大学地质考古学家特尹尔德-范-安德尔等出版了一本名为《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书,认为尼安德特人之所以走到末路,是因为不能适应在摄取食物方面的变化。

  《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内容取自于一项气候、环境、考古等多学科相结合的7年计划的全部信息,该项目首次对6万5千年至2万年前期间进行了综合研究,那时候,解剖学上的现代人逐渐占据优势,而尼安德特人则完全消亡了。

  范-安德尔等报告说,欧洲冰河纪并非总是冰。在大约3万年前的寒冷时期降临之前,气候还是相对温和的。到了2万年前,半个欧洲都笼罩在冰下。但按照范-安德尔等的说法,尼安德特人的衰败并非天气的原因,而是由于赖以生存的、温顺的成群野牛和庞大麋鹿等草食动物的减少。贫瘠土地上的动物变得非常稀少,而且为数不多的野兽不断迁徙,从而必须奋力追赶才能捕获猎物。这时候,尼安德特人显然不能适应摄食环境的变化了。

  与尼安德特人消亡处于相同时期的早期现代人“奥瑞那人”,则很好地适应了相同的环境和食物,范-安德尔等对此表示为“非常之惊奇”。范-安德尔等认为,这表明尼安德特人之所以在对环境适应方面失败,更主要是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而非大脑的解剖学缘由,尼安德特人其实与其他任何人一样聪明。大约3万5千年前,当一种处于更晚期文化的“格拉维特人”出现时,他们由于具有了笨重的矛与刀、以及严密的家庭组织,因此能够有效地追赶并捕获迁徙的野兽,从而得以生还下来。

  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家邱提斯-拉奈尔斯认为,大多数考古学家都假设这一时期的欧洲都一致地寒冷。而范-安德尔等通过综合研究既往5千年时间段中,整个欧洲的气候和人类居住情况,表明尼安德特人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千年中因气候变化而夭折。无论如何,摄取食物方面的变化导致安德特人灭绝的学说是个新思路,我们不能不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

  污染现象

  参考消息网9月23日报道外媒称,尽管没有汽车、工厂和取暖设备,但史前时期就已经存在污染。这是一个国际考古团队在对西班牙多个古人类遗迹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9月22日报道,英国《科学报告》杂志日前刊登的这项研究成果揭秘了人类最早期的污染现象,并将其归咎于伊比利亚半岛洞穴环境中存在的重金属。专家认为这些重金属很可能对生活在洞穴中的古人类的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报道称,研究团队对西班牙阿塔普埃尔卡的格兰多利纳岩洞、直布罗陀的戈罕岩洞、普列戈的皮鲁累霍穴居人遗址等遗迹进行考察后撰写了这份报告。

  研究人员在格兰多利纳岩洞中发现的古人类环境污染证据与距今约45万年的鸟粪和蝙蝠粪便有关。而在戈罕岩洞和皮鲁累霍发现的受污染矿物层则与穴居人的活动有关。

  此外,在戈罕岩洞还发现了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活动的证据,而在皮鲁累霍则出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痕迹,他们在丧葬仪式和冶金活动中都使用到了富含铅的方铅矿。

  报道称,研究团队认为对铅的使用或许与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尼安德特人的彻底灭绝有关。考古学家们将在这个方向继续展开研究。

  形态特征

  尼安德特人身高1.5~1.6米。大脑皮层褶皱面积为1200~1750平方厘米,现代人的则为1700~2200平方厘米。身体的特征为,额头平扁(就是说眉弓到发际线的距离比现代人短得多)。具有枕外隆凸上小凹。下颌骨大,在下颌枝与臼齿之间有比较大的空隙。门齿和犬齿特别大可能有特殊的功用,许多尼人门齿呈铲形。许多牙齿发育不良。没有颏隆突。体骨粗壮,估计身高150厘米以上。四肢骨短,粗壮,稍弯,小腿,前臂的比例小,手和手指也短。原先以为头向前倾。这是由于对拉沙拜尔头骨的枕骨大孔的错误复原所致。牙齿发育不良和身材短可能可能由于营养不良。有着耐寒的体格,具体就是肱骨与尺挠骨的比例,以及股骨与胫骨腓骨的比例比现代人大,这是典型的适应寒冷气候的解剖特征。他们生活在欧洲,肤色可能是浅色的。

  由于身体较矮,脊椎的弯曲也不明显,因此他们很可能是弯着腰走路,跑步时身体略微朝向地面。尼安德特人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而倾斜,好像向后溜的样子,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尼安德特人使用较为进步的打制石器,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这表明,当时的人类在同大自然界的斗争中,自身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根据对典型尼安德特人如圣沙拜尔人、费拉西人、肯纳人、阿木德人和塔邦人的观察,总结出尼安德特人的主要特征有:头骨低长和眉脊发达近似于直立人,但其枕骨较为圆隆,不似直立人的明显的呈角状转折。脑量略大于现代人的平均值,但绝不意味尼安德特人的智力高于现代人,而可能与尼安德特人的肌肉较为结实有关。尼安德特人的面部较为特别,中面部尤其是鼻部明显向前突出,许多人解释为这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尼安德特人的牙齿的位置非常居前,以至于第三臼齿与下颌支之间出现较阔的间隙。颧骨倾斜地向后转折,而非现代人之“高颧骨”那样的角度。肢骨比现代人粗壮,关节面大,反映了尼安德特人庞大的身体结构和厚实的肌肉。现代的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的大腿和前臂呈略呈弓形的弯曲,但其步态仍类似于现代人,而非过去步勒所说的弯腰、屈膝和用脚外缘着地的姿势。

  生活习性

  工具使用

  尼安德特人看来是相当稀少的人类,已经在法国北部发现尼安德特人使用过的工具(在工具中发现一块颞骨,通过研究发现,它属于一个尼安德特人。该骨片的一端被切出一条沟,应该是为了方便用绳子绑起来的。而现代人的工具,则是在其中打洞,并将之用绳串起来)。在其营地出土的遗迹大多是工具。他们制造并使用各样的石制工具和木制长矛。但是尼安德特人的工具数万年都没有改革。因此认为他们的智力比现代人低。他们没有弓箭,要有特殊的策略去围捕动物。

  居住习性

  尼安德特人是穴居者,但也偶尔在露天地建造营地。洞穴的入口有时用石块砌小,岩穴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加以改善。他们使用火,猎取一些小的和中等大小的动物(如山羊和小鹿),并且吃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吃剩下的猎物。他们会与熊等动物争夺栖身的洞穴。

  宗教祭祀

  尼安德特人单独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照料生病或受伤的人。用作祭祀的动物常常和人的骨骼一起被发现,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奉行某种原始的宗教。

  食人之谜

  2000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的一处地下洞穴,出土了8具有4.3万年历史的尼安德特人骸骨。这8具骸骨中有4具是年轻人,两具是青少年,另两具分别是年龄更小的儿童和一个婴儿。在这8具骸骨中,有许多骨头都有被切割和撕扯下来吃肉的痕迹。此外,这些骸骨手臂和大腿上较长的骨头,也曾被人为地断开,可能是为了吸食骨头里含有营养的骨髓。

  自从2000年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在对这些尼安德特人的骸骨进行研究。认为尼安德特人曾遭遇一场严重的饥荒,而且他们当时还通过吃自己的同伴来活命。

  文明习性

  在人们的印象中,生活于冰河时期之前的尼安德特人是粗野和驽钝的,日前科学家发现证据证明尼安德特人在5万年前也“化妆”,从而揭示了尼安德特人智慧和细腻的另一面。

  这一发现发表于美国的《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科学家认定一个带有色素残留的贝壳是尼安德特人的化妆品容器。这一贝壳是在西班牙南部省份穆尔西亚的考古遗址出土的。考古队认为他们的发现使“尼安德特人很蠢的观念”成为历史,证明他们也有象征性思维能力。

  领导这项研究的考古学家Joao Zilhao教授说这是第一个尼安德特人使用化妆品的确定证据,他告诉记者,“这些配方是新的,不仅是人体绘画而已“。科学家同时还发现了一块黄色的色素块,很可能是用来打底的。而另一些被雕出造型,并涂抹靓丽的贝壳也可能被戴在身上作为装饰。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Chris Stringer教授同意这些发现有助于反驳尼安德特人缺乏智慧的观点,但他认为要改变人们印象中尼安德特人的粗野形象很难。

  分类地位

  对尼安德特人在分类学上的划分现仍处于争论之中。最初他们被画分为单独的一个门类(即尼安德特人种,学名为H. neanderthalensis),后来,他们又被认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学名为H.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虽然基于化石的形态学研究早已表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进行过杂交(Duarte et al.,1999;Trinkaus et al.,2003),但直至Green等(2010)利用古DNA信息证实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存在基因交流后,科学家们才达成尼安德特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的共识。

  物种关系

  与人类祖先

  外媒称,现代人类所属的智人和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且充满离奇因素,其中也不乏性接触和基因交换。

  西班牙《阿贝赛报》2月17日报道称,据英国《自然》周刊报道,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专家塞尔希·卡斯特利亚诺领衔的多国研究人员发现,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10万年前的中东地区就发生了性接触。此前的最早记录是在5万年前。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此次性接触使所有欧亚人都带有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痕迹。不过反过来,智人也将遗传物质留给了尼安德特人。

  报道称,此项研究成果是基于对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尼安德特人和另一个现代人类祖先——丹尼索瓦人的完整基因组分析。研究人员还对分别来自西班牙和克罗地亚的两个尼安德特人的21号染色体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为进化人类学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可能因为气候变化,智人在10万年前离开非洲前往亚洲。他们很可能通过属于埃及和以色列的地区、红海地带或者非洲之角抵达阿拉伯半岛。

  研究人员表示,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迁徙——既没有走远,也没能留下后代。然而,在阿拉伯南部和中国发现的遗迹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智人的外貌特征和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人类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报道称,就是在这次迁徙过程中,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有了第一次性接触。而后带着智人基因痕迹的尼安德特人迁徙到了西伯利亚南部。但伊比利亚半岛的尼安德特人并未与智人发生性接触,因此并不携带智人基因。研究还发现,西伯利亚地区的丹尼索瓦人也没有携带智人基因。

  报道称,人类学专家认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性接触推动了人类的进化,同时还推测,或许二者在比10万年前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发生了性接触。

  光明日报北京6月23日电(记者齐芳)在现代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并非只有与其他古人类的争斗,也有融合——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现代人类曾经与已经消失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混血”。如今,这一研究又出现新证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付巧妹与德国、美国、罗马尼亚等国学者在2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古DNA研究揭示,一名欧洲早期现代人的曾曾曾祖与尼安德特人“混血”。

  2002年,科学家们在罗马尼亚一处洞穴中发现了一个现代人类的下颌骨,命名为Oase1。碳-14测年显示,这具下颌骨的主人生活于距今约3.7万年~4.2万年。这是在欧洲发现的最早的有直接测年的早期现代人骨骼。

  付巧妹介绍,他们对这具下颌骨进行了有目的性地大区域核DNA富集实验。“研究发现,这个约4万年前的欧洲现代人含有6%~9%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这大大超出了人们原有的认识——2010年,一项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现代人和生活在欧亚大陆的人群的基因组中,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研究还显示,与尼安德特人的“混血”发生在Oase1的4~6代祖先,也就是说他的曾曾曾祖父母中有一个是尼安德特人。付巧妹说:“这次与尼安德特人发生的基因交流的年代可追溯到这个欧洲个体存在前的不到200年内,这意味着现代人祖先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交流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中东,很可能在之后的欧洲也同样发生了。”

  不过与现代人人群的关系表明,与非洲人相比,Oase1所代表的群体更接近欧亚大陆群体。但科学家们无法勘出Oase1与某一具体亚洲、欧洲或北亚古群体更接近。科学家们推测,Oase1其所属群体与欧亚大陆的共同祖先或为同祖。但在一定程度上,Oase1似乎没有直接后裔存在于欧洲,“很可能他所属的群体是现代欧洲人密切与尼安德特人互动的早期移民的一部分,但最终灭绝了。”

  与中国原始人

  参考消息网7月9日报道美国趣味科学网站7月7日发表题为《通婚常见?原始人有类似尼安德特人的耳朵》的报道称,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中国境内的一具原始人遗骸虽然被认为不属于尼安德特人,但其内耳很像人类这支已灭绝的最近的亲戚。这一新发现可能是尼安德特人与中国境内其他原始人通婚的证据;然而,研究人员说,人类进化可能比通常认为的更复杂,因此这一新发现意味着什么尚不清楚。

  虽然现代人是人类族谱中唯一生存下来的成员,但有很多其他谱系的人曾与现代人的祖先生活在一起。这些所谓的原始人包括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人类已灭绝的最近的亲戚,约20万-3万年前生活在欧亚大陆。

  为了更多地了解人类的进化,科学家对35年前在中国北部发现的有10万年历史的许家窑15号人类颅骨进行了研究,与其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人类的牙齿和骨头碎片。他们发现,从解剖学上说,这个颅骨以及在其旁边发现的化石具有非尼安德特人的原始人特征。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人类学家埃里克·特林考斯说:“这显然不是现代人的。”

  然而,对颅骨的微型CT扫描发现,其内耳很像尼安德特人的。特林考斯说:“我们感到很意外。我说,‘天啊,它很像尼安德特人的。’”

  内耳位于颅骨的颞骨内,包含耳蜗和半规管。耳蜗将声波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而半规管帮助人们在移动时保持平衡。研究人员说,这种半规管在哺乳动物的颅骨化石中往往很好地保存下来。

  CT扫描揭示,几乎所有尼安德特人的半规管都比较特别,其大小和位置往往是区分尼安德特人与更早的人类以及现代人的标志。

  特林考斯说:“我们充满期待地希望看到扫描结果显示其内耳与现代人的很像,可我们看到的显然与尼安德特人的如出一辙。”专家对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另外三个原始人颅骨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他们都没有这种内耳。

  不过,虽然容易得出结论说,这些发现证明尼安德特人与中国的原始人之间曾通婚,但特林考斯与他的同事们则表示许家窑发现的影响仍不清楚。

  特林考斯说:“不能依赖一种解剖特征或一种DNA作为大胆推测原始人类从一个地方迁徙到了另一个地方的根据。”

  相反,特林考斯说:“这些发现提示,古人类的特征很可能比我们认为的更多种多样。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人口的特征交叉混搭,所以我认为几千年以来世界古人类的特征也是变来变去。认为人类进化的这一阶段是按照完全分开的不同谱系进行的观点是没有价值的。”

  这项研究结果7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站上。

  混血后裔

  尼安德特人消失之谜:或沦为现代人盘中餐尼安德特人是否能与智人混血是一个研究议题,2010年以前的研究大多以为不可能混血;但当时也有少数证据显示有可能,因此尼安德特人可能因为在遗传上居于劣势,所以都被现代人同化,而不是单纯地完全灭绝,例如在葡萄牙发现的一具4岁小童的尸骨,其中的解剖显示了很多尼安德特人的特征,如提到的肱尺桡骨的比例和下颌骨的形状。但是他配有装饰品,下巴的强健构造,而且他生活在尼安德特人灭绝的3000年后,刷新了灭绝的时间记录。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