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三国志
2021-10-11 10:29:01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概要

  历史跨度

  《三国志》记述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发生后开始,直到西晋统一三国为止,也就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六年的历史。全书原共分为四部分,六十六卷:《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叙录一卷,后来叙录一卷缺失。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政治立场

  陈寿为晋代官员,故而尊被迫禅让给晋的曹魏为正统。

  《魏志》中对魏国皇帝各立了本纪,且还为生前无帝号的曹操写了本纪。而魏国称王、称帝、治丧等相涉的文告皆阙,仅引用一篇较短的《汉献帝禅让策文》,其他的只能见于裴注。

  而相反称帝了的刘备,则立篇名为《先主传》,不直称名讳,死时则使用与“崩”字同等地位的“殂”字。而刘备称王、称帝、治丧等相涉的文告皆详细记载,可能与故国情愫有涉。蜀汉第二任皇帝刘禅,则称《后主传》。

  《吴志》中则称呼吴国皇帝的名讳,如《孙权传》、《孙亮孙休孙皓传》,孙权去世时使用诸侯专用的“薨”字来描述,而非皇帝的用词。而现今则称《吴主传》、《三嗣主传》则是后人所改的。孙权宣布称帝,《吴主传》中仅有“南郊即皇帝位”的文句,其登坛告天的文书,传中也没有著录,只出现在裴注之中。

  同时为了尊重晋朝统治者,书中并未为被晋武帝司马炎追谥为帝的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立传记。此外,曹操处死孔融,可作者还省略了被曹操加上重大罪名而处死的知名人物孔融。

  此外,此史加入了〈倭人传〉,是研究古日本和隋唐以前朝鲜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魏志倭人传》是现今日本学者在探讨传说时代(奈良时期以前)必备上手的重要书籍,尤其是卑弥乎女王等传说人物。

  体例特点

  《三国志》虽然被后世称为“志”,但是其实全书完全是按人物排列的本纪和列传,没有任何如地理、经济、典章制度等的志书或表的内容。

  裴松之作注

image.png

  中华书局2006裴松之注版三国志

  东汉以来,受经学简化风气的影响,史学领域中也出现了崇尚简约的潮流。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内容简略的《三国志》。陈寿治学严谨,收集来的材料凡是觉得可疑的,宁肯不用。陈寿死后百余年,三国史料大量出现。《三国志》内容精洁,魏、蜀、吴三书很少重复,然南朝宋文帝认为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认为,裴注引书二百零三种。但是一直有学者认为裴松之注文真实性很低、分析水平上并未超过正文,但是裴注无疑为后世三国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宋文帝当时惊叹为“不朽”之业,后代学者如北宋司马光在五百多年后编写《资治通鉴》时,所描写《赤壁之战》就是综合陈寿《三国志》中各有涉人物传记和裴注所引的史料编撰而成。

  三国志集解

  近人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卢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

  后人补充的志表

  补志方面:

  姚振宗《三国艺文志》及侯康《补三国艺文志》。

  洪饴孙《三国职官表》。

  洪亮吉《三国疆域志》、《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后有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杨守敬《三国郡县表补正》、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

  王欣夫《补三国兵志》。

  陶元珍《三国食货志》。

  补表方面:

  谢锺英《三国疆域表》、《三国疆域表疑》。

  周嘉猷《三国纪年表》。

  谢锺英《三国大事表》,张守常《谢锺英〈三国大事表〉补正》。

  万斯同《历代史表》中有《三国大事年表》、《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三国诸王世表》、《魏国将相大臣年表》、《魏将相大臣年表》、《魏方镇年表》、《汉将相大臣年表》、《吴将相大臣年表》。

  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陶元珍著《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伪》。

  内容

  魏书

  武帝纪-曹操

  文帝纪-曹丕

  明帝纪-曹叡

  三少帝纪-曹芳・曹髦・曹奂

  后妃传-武宣卞皇后・文昭甄皇后・文德郭皇后・明悼毛皇后・明元郭皇后

  董二袁刘传-董卓(李傕・郭汜)・袁绍・袁术・刘表

  吕布臧洪传-(布附张邈・陈登传)

  二公孙陶四张传-公孙瓒・陶谦・张杨・公孙度(孙渊)・张燕・张绣・张鲁

  诸夏侯曹传-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子爽)・夏侯尚(子玄)

  荀彧荀攸贾诩传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田畴・王脩・邴原・管宁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崔琰・毛玠・徐奕・何夔・邢颙・鲍勋・司马芝

  锺繇华歆王朗传-(附繇子毓・朗子肃传)

  程郭董刘蒋刘传-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刘放(附孙资)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刘馥・司马朗・梁习・张既・温恢・贾逵

  任苏杜郑仓传-任峻・苏则・杜畿(子恕)・郑浑・仓慈

  张乐于张徐传-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附朱灵)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李典・李通・臧霸(孙观)・文聘・吕虔・许褚・典韦・庞德・庞淯・阎温

  任城陈萧王传-曹彰・曹植・曹熊

  武文世王公传-曹昂・曹铄・曹冲・曹据・曹宇・曹林・曹衮・曹玹・曹峻・曹矩・曹干・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曹协・曹蕤・曹鉴・曹霖・曹礼・曹邕・曹贡・曹俨

  王卫二刘傅传-王粲(附吴质)・卫觊・刘廙・刘劭・傅嘏

  桓二陈徐卫卢传-桓阶・陈群(子泰)・陈矫・徐宣・卫臻・卢毓

  和常杨杜赵裴传-和洽・常林・杨俊・杜袭・赵俨・裴潜

  韩崔高孙王传-韩暨・崔林・高柔・孙礼・王观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满田牵郭传-满宠・田豫・牵招・郭淮

  徐胡二王传-徐邈・胡质・王昶・王基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王凌(令狐愚)・毌丘俭・诸葛诞(文钦・唐咨)・邓艾・锺会

  方技传-华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辂

  乌丸鲜卑东夷传-乌丸・鲜卑・夫余・高句丽・东沃沮・挹娄・濊・韩・倭

  蜀书

  刘二牧传-刘焉・刘璋

  先主传-刘备

  后主传-刘禅

  二主妃子传-先主甘皇后、先主穆皇后、后主敬哀皇后、后主张皇后、先主子永、先主子理、后主太子璿

  诸葛亮传-(附子瞻)

  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庞统法正传

  许麋孙简伊秦传-许靖・麋竺(弟芳)・孙乾・简雍・伊籍・秦宓

  董刘马陈董吕传-董和・刘巴・马良(弟谡)・陈震・董允(附陈祗)・吕乂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

  霍王向张杨费传-霍峻(子弋)・王连・向朗・张裔・杨洪・费诗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杜微・周群・杜琼・许慈・孟光・来敏・尹默・李譔・谯周・郤正

  黄李吕马王张传-黄权・李恢・吕凯・马忠・王平(附句扶)・张嶷

  蒋琬费祎姜维传

  邓张宗杨传-邓芝・张翼・宗预(附廖化)・杨戏

  吴书

  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孙策

  吴主传-孙权

  三嗣主传-孙亮・孙休・孙皓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妃嫔传-吴夫人、谢夫人、徐夫人、步夫人(皇后步练师)、王夫人(大懿王皇后)、王夫人(敬怀王皇后)、潘夫人(潘皇后)、全夫人(全皇后)、朱夫人(朱皇后)、何姬(昭献何皇后)、滕夫人(滕皇后)

  宗室传-孙静・孙贲・孙辅・孙翊・孙匡・孙韶・孙桓

  张顾诸葛步传-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

  张严程阚薛传-张纮・严畯・程秉・阚泽・薛综

  周瑜鲁肃吕蒙传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次子表)・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附然子施绩・范子据・桓子异传)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虞翻・陆绩・张温・骆统・陆瑁・吾粲・朱据

  陆逊传-(附子抗传)

  吴主五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

  贺全吕周锺离传-贺齐・全琮・吕岱・周鲂・锺离牧

  潘濬陆凯传-(附凯弟胤传)

  是仪胡综传

  吴范刘惇赵达传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诸葛恪・滕胤・孙峻・孙綝・濮阳兴

  王楼贺韦华传-王蕃・楼玄・贺邵・韦昭・华核

  评价

  正议

  陈寿著《三国志》一书,受到大臣张华的称赞,《三国志》在当时是私人撰述,陈寿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批评

  内容方面,《三国志》没有撰述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是个缺失。唐朝房玄龄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至于《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粉饰,则属事实,备受批评。

  史实方面,《三国志》因当时政治条件、陈寿个人私仇以及其所参考的材料等方面原因,在部分史实方面记载有曲笔,部分人物记载有严重的背离。魏书部分所主要参考王沈所著《魏书》,《史通·直书》批评《三国志》和《魏书》对于司马家族对诸葛亮的作战不利闭口不言,有失史家之风范。清朝国学大家钱大昕为何晏辩诬,批评《三国志》记录不实,指出陈寿这帮人因为何晏与司马懿有过节,所以给写的传记多有污蔑之词。

  宋代唐庚则批评《三国志》以“蜀”称呼刘备、刘禅的政权,认为终此政权,自己从未使用过“蜀”字,而陈寿为了显示魏晋的正统,故意使用蜀而不用其正式国号“汉”,是前所未闻的史家不书国号的怪例。并认为作者用意如此,则其书中褒贬也不可信。唐庚还记载王安石称:“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并劝欧阳修重修三国史。

  争议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载有“曹冲称象”的故事,何焯认为孙权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才派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士燮兄弟等人奉承东吴,只有在此之后才能获得亚洲象,但曹冲早已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前死去,所以曹冲称象之事不真,而置船刻水的称量方法可能早已有之。邵晋涵则指出《符子》中就记载了燕昭王命令水官用类似的方法称量大猪。

  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出于印度佛典,他指出地处中原的曹魏境内无象,所以不得不与孙权进献之事混为一谈,这是比较民俗文学的通例;而称象的故事多见于汉译佛典,如北魏吉迦夜共昙所译佛经《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中就有类似的故事,虽然《杂宝藏经》为北魏时所译,比西晋初年成书的《三国志》要晚,但《杂宝藏经》中所的很多内容见于汉译佛经之中,这个称象的故事可能也是取材于早译出的佛经,或者是佛经虽然翻译完成,但书籍已经亡逸,无法考证,又或者是佛经没有被翻译,但是故事靠着口述流传到中国,被附会为曹冲的经历。季羡林也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源自印度佛经《杂宝藏经》,“它也许在后汉时代就从口头上流传到中国来了”。

  不过这一质疑主要依据是清代、近代较片面的自然地理、生物学常识,就直接质疑成书与事件相距仅几十年的《三国志》正文的记载。现代历史地理学、生物学研究并不支持陈寅恪等人的这一理论。历史地理学者曾经总结过大量正史中出现野象的记载,南北朝时今安徽、湖南、江苏,直至北宋时今湖北等地都出现过野象闯入被猎杀的记载。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则说明亚洲象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80年的活动北界在秦岭淮河一带,公元580年至1050年间的北界仍在杭州湾、钱塘江,即使晚到1450年其活动北界仍可以包括福建省内的武夷山。孙权200年接掌江东时就被朝廷封为会稽太守,东汉会稽郡辖境南括今天福建省三明市、漳州市、龙岩市、南平市等地区,远在亚洲象活动北界(秦岭淮河)以南。

  吴金华指出《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江表传》也记载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其记载中有“邓王冲尚幼”,与本传“生五六岁”契合,可知此事发生于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之间,当时孙权刚开始统治,献象求好是符合情理的,何焯所认为的巨象一定来自交州、必须是士燮奉承后才可获得巨象的观点未必可靠。彭华也指出陈寅恪的论点大有问题,按照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致在刘宋之前,长江以北尚有野象栖居,之后才限于江南,三国时期的吴国境内有象且由孙权进献给曹魏是完全有可能的。彭华还指出曹冲称象的方法可能在古代早已有了,邵晋涵所引用《符子》的内容见于《初学记》和《太平御览》,细节虽不可深究,但也不可轻率否认,因为故事非常符合燕昭王“好神仙”的特点;故事合乎燕昭王时期燕国强大国势的背景;成书于东周时期的《考工记·轮人》已经反映在当时已经知道运用浮力检测木材的质量是否均匀,那么称象的故事与中国的科技史相吻合;《符子》的作者符朗为东晋人,早于《杂宝藏经》的译者吉迦夜共昙。综合来说称象的故事确实有可能发生于战国时期的燕国,或者说《符子》的内容有所依照,并非空穴来风。

  对后世的影响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引用王沈《魏书》和鱼豢《魏略》的资料,记载由中国前往日本这个“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的国家。全文总字数不过两千字,却是现存对于古代日本的情况最早的纪录,是研究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国演义

  元人罗贯中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写成影响巨大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但其中也有不少内容和情节来自诸多传奇、戏曲、民间说法,也就是所谓的“七实三虚”。但《三国演义》对民间的影响高于《三国志》。(详见习凿齿《汉晋春秋》)

  由于陈寿编著的时间距三国很近,《三国志》被认为是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历史的史书。罗贯中编撰的小说《三国演义》便以此书为蓝本。但同时应该注意小说演义与正史记述的不同,这使得人们对一些三国人物的印象和评价产生差异。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唐朝太穆皇后窦氏:李渊的贤内助与大唐的奠基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女性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唐朝太穆皇后窦氏便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皇后,以她的贤良淑德、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对唐朝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窦氏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