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

英荷战争时间-英荷战争性质
2021-10-09 09:33:23

  英荷战争,参战方是英格兰王国,大不列颠王国对战荷兰共和国,时间是在17世纪到18世纪,目的是为了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战争影响英国夺取海上霸权,荷兰走向衰落。

  17世纪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互有胜负,双方实力均受到不同程度伤害。而第二、三次英荷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在其中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国力直线上升而超越荷兰,成为欧洲最强的霸权。

  而在18世纪的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击败荷兰开始获取世界金融霸权。

  历史背景

  荷兰崛起

  荷兰,这个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在历史上却有过一段耀眼的辉煌。

  荷兰原是西班牙的属地,1609年才彻底独立。它的造船业极负盛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几十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而且船只造价比技术先进的英国还要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荷兰很快成为欧洲的造船中心。

  那时,世界各国间的贸易交往主要依靠海上交通。荷兰的商船队拥有1.6万余艘船只,占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世界运输船只的三分之一,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7世纪起,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摆脱西班牙统治的荷兰,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在发展上超过许多欧洲国家,成为“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粮食,由它运往地中海。德意志的酒类、法国的手工业品、西班牙的水果和殖民地产品,由它运往北欧。

  荷兰商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偷来了远航东方的航海图,旋即组织商船到达印度的果阿、爪哇和摩鹿加群岛等地。

  1602年,荷兰商人和贵族联合建立东印度公司,在南亚迅速扩张,建立起一批武装商站。

  1603年在爪哇,1606年在马六甲,先后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军。

  1619年在爪哇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然后由爪哇向西侵占苏门答腊岛,向东从葡萄牙手里夺取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还相继侵占了马六甲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在亚洲东部一度侵入中国领土台湾。在日本九州岛的长崎取得了商业据点。

  1648年,荷兰占领了好望角,在非洲南端建立起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殖民据点。在北美以哈得逊河流域为基础,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并在河口夺取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在南美洲,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安得列斯群岛中的一些岛屿。

  英荷矛盾

  英国于1640-1649年内战后脱颖而出,克伦威尔上台后大肆扩军,原本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衰落的英格兰军队再一次开始令人生畏。陆军的“铁军”超过了三万,(作为岛国的英格兰原来基本没有陆军)克伦威尔是伟大的军队缔造者,他以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军队为模板,并且更加强调高效与纪律性。海军更是扩大了三倍多,由40艘主力舰扩大到了120艘,拥有当时世界最好的舰船与船员。资产阶级出身的克伦威尔是典型的重商主义者,他不能容忍荷兰人垄断全球贸易,护国公颁布了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英格兰的利剑指向了同是海上强国的荷兰。

  这样在同荷兰殖民强国的斗争不仅不可避免,此时荷兰到处排挤英国商人。在俄国和波罗的海各国,在北美殖民地和东亚各国,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地区,荷兰人倚仗资本雄厚,基本上垄断了各国的贸易。

  1649年,又与丹麦签订条约,获得货船免税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从而掌握这一地区的贸易优势。令英国人不能容忍的是,荷兰竟然在英国水域肆意捕捞鱼虾等水产品,甚至把这些水产品拿到英国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取厚利。这些情况早已激起英国资产阶级的愤怒。

  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这就是说不许其他有航运能力的国家插手。荷兰一向以商船多、体积大、效率高、组织完善而成为贸易中介国家、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英国的新航海条例显然是对付荷兰的,打击它在英国对其他国家贸易中的中介作用。荷兰与英国之间的斗争空前激化起来,荷兰反对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拒绝废除航海条例,这就导致了英荷海上大战。

  战争历程

  第一次英荷战争

  发生于1652年至1654年,起因于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的海上贸易发生冲突。战争互有胜负,然而在最后关头,荷军溃败。1654年双方签订明斯特条约,荷兰认输并承认航海条例。

  第二次英荷战争

  发生于1665年至1667年,起因于英国订立更严苛的航海法,并占领荷兰位于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战后荷兰保有从英国占领的领地苏里南,割让包括新阿姆斯特丹在内的北美殖民地新尼德兰给英国(也就是双方互换领地);而英国修改航海法,让出部分商贸利益给荷兰,并被迫和荷兰、瑞典结成三国同盟,共同向刚兴起的法国施压,要求法王路易十四退还大批领土给西班牙(1667-1668法国在产权转移战争打败西班牙)。总体来说,第二次英荷战争是英国战败,因此酝酿出第三次英荷战争。

  绘画作品中,正在战斗的人们

  第三次英荷战争

  发生于1672年至1674年。法国于1672年入侵荷兰(法荷战争),造成荷兰的“灾难年(Rampjaar)”。荷兰以决堤防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并且与西班牙结盟迫使法国撤兵。英国于同时攻打荷兰,但是荷兰于四次海战均获得胜利,英国遂被迫停战。后来英王更在国会的压力下,与荷兰签订和约,两国协商:英国得到荷兰部分的殖民地与贸易特权,但必须给予荷兰20万英镑的补偿,结果在1674年正式结束第三次英荷战争。

  第四次英荷战争

  战争从1780打到1784年。起因于英国以荷兰支援美国独立战争为理由,在1780年片面废除当初威廉三世所主导英荷同盟的各种条约,并发动了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靠着优势的海军,把军备废弛的荷兰彻底打垮,并掠夺荷兰丰厚的商队物资与殖民地。1784年战争随着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而结束,而荷兰因为国势与信用一落千丈,被迫依赖盟友法国作调停,帮荷兰向英国争取较好的和平条约。

  英国打垮荷兰可以说是作为失去北美十三州的巨大补偿,这增强了英国的国力与竞争力(荷兰从此失去与英国竞争商贸的力量),原本在一百年内向荷兰人借贷的巨额国债(参见威廉三世),也可用战争为借口而免付利息,并在战后以低价向荷兰商人收购国债。战败的骨牌效应越滚越大,此前一直是全世界金融中心的阿姆斯特丹,战后被伦敦取代其金融地位;荷兰东印度公司亦被战败影响而出现经济危机,曝露其腐败无能的巨大赤字,最后在1799年宣布破产解散。当初在17世纪叱咤风云的“海上马车夫”与殖民帝国,随着这场战争而崩溃衰落,成为欧洲强权轻视的对象;连带促成1787年荷兰的爱国者革命,以及179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征服荷兰的结局(参见1795年成立的巴达维亚共和国)。

  战后发展

  在1793年到1815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不断侵扰荷兰的陆地势力,甚至在1810荷兰被兼并为拿破仑帝国的一部分,早在1797年荷兰被英国皇家舰队击败时,法国就意图指染荷兰在海上势力的强大海军,然而令人意料不到的是荷兰在后面几次战役中也反败为胜,英国不得以只能把战场转移到殖民战争层面,在东亚英国攻击荷属东印度,也就是今日的印尼,进而中断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大的贸易据点——日本。

  战局总结

  尽管在前三次英荷战争之中双方是互有胜负,就整体面来观察荷兰甚至略胜一筹,但是荷兰黄金时代(约1585-1713年)还是被长年的战争耗资连累。不但黄金时代的高峰期至1672灾难年就戛然而止,从1687年法国重新挑起的一系列斗争(包括陆上威胁、关税战与海上掠夺),最终在1713年把荷兰人的爱国心消磨殆尽(荷兰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为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提供最多的陆军——14万人,展现出荷兰惊人的金融霸权),以致于在1718年主动放弃自己的军事霸权。也因此,部分史家把1688年的光荣革命,视为荷兰霸权移交给英国的转捩点。

  在整个18世纪,掌权的议会派商人,为了减轻巨额公债的负担,共和国裁撤大部分的军事力量,自愿降低国际地位、沦为二流国家也心甘情愿。但是,荷兰仍然是欧洲三大富国之一,就算到1770年代也是人均所得最高的国家,它强大的金融霸权,使别国都想与它结盟。

  荷兰在18世纪的衰败,归根于爱国心与进取心的丧失。荷兰人宁愿把两百多年来累积的资本,借贷给英、法等国的政府与企业,享受稳定丰厚的利息收入,也不愿重拾“海上马车夫”的进取精神,对外冒险犯难。结果因为六十多年的军备废弛,在1780-1784年的第四次英荷战争中,被英国彻底打垮,连带促成1795年法国消灭荷兰共和国的结局,正式结束了荷兰的金融霸权,以及它最辉煌的殖民年代。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韦执谊:唐朝宰相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杰出的政治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唐朝宰相韦执谊无疑是一个闪耀的明星。他的智慧和才能不仅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这位传奇人物——韦执谊。  一、早年经历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