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宫刑
2021-10-06 08:56:01

  著成《史记》的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宫刑后,对司马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宫刑改变了司马迁的思想,影响了《史记》的深度

  在宫刑以前,司马迁是一个地位不高但也不算太低的士大夫,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继承父志,以修青史,可以说活得还是比较舒服甚至自豪的。更何况,武帝时期虽有穷兵黩武之嫌,但毕竟是汉王朝最强盛的时期,整个国家的面貌昂扬向上、开拓进取。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文人,司马迁必然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而感到荣幸。加之汉武帝是他的顶头上司,所以虽然史无明文记录司马迁这时的心态,但我们不难想象:此时的司马迁内心对汉武帝肯定是崇敬的。

image.png

  汉武帝

  然而,宫刑一事,让司马迁亲眼看到并亲身感受到:君主淫威、王权势力之强大有多么可怕,他可以仅仅因为一句话不顺耳,就马上让你的人生轨迹发生扭曲,而且这是在司马迁本人毫无恶意的情况下。从这种切肤之痛出发,司马迁的思想更加深邃,他开始对整个王权制度、社会运行规则乃至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方面面进行思考,他的思维已经探触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底部。用一句或许有点“阶级斗争”色彩的话来说,司马迁此后的思想确实是更加贴近劳动人民了(在世家中列入孔子陈胜,在本纪里写项羽、吕后而不写惠帝,对“侠以武犯禁”的刺客持褒扬态度,为匈奴和经济作传......等等,都显现出司马迁非凡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以为的论:

  司马相如的赋和司马迁的《史记》,在表现时代意识方面有共同之处,但这并不意味两者在思想、艺术方面处于同样高度。作为宫廷文学侍从的司马相如为迎合君主趣味而写作的赋,与虽作为王朝的史官却保持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的司马迁所创作的《史记》,两者之间不言而喻存在显著差别。

  《史记》不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压迫,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这些是汉赋不可能具有的。事实上,《史记》不仅是汉代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少数几部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确实如此,《史记》当得起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少数几部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这样的殊荣。而这样的殊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的思想深度,而这种深度,与司马迁遭遇的巨大人生创伤是绝对分不开的。没有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很难真正深刻起来。

  第二,宫刑改变了司马迁的情感,影响了《史记》的色彩。

  毫无疑问,宫刑是司马迁人生的奇耻大辱和莫大冤屈,这对司马迁的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报任安书》写得很明白),产生了对他的创作和后世文史创作影响极大的“发愤著书”说,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自己的满腔悲愤化入纸笔,从而流传后世。(司马迁本来就是个情感丰富、喜欢新奇的文人,扬雄谓之“子长多爱,爱奇也”)

  事实上,古人对创作类型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们甚至连文章或文集的题目都没有(大多是后人加的),只是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写出来,就完了。更别提像我们今天把文史哲分得这么细,还分小说、诗歌、散文等等,散文还可以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报告文学等等……他们根本没有。所以我们今天看《史记》毫无疑问是一部史书,但在作者司马迁看来,恐怕未必,他很可能把自己的这部大作看成一部史实和自身情感、思想的综合体,甚至后者更为主要。请看《报任安书》: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由上可见:司马迁作《史记》,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思想。本就有这样的想法,再加上宫刑大祸,导致《史记》的情感色彩尤其是悲愤情感大大地加强了,成为了一部(甚至可能是唯一一部)洋溢着浓郁情感、始终贯穿着批判和悲愤、爱憎美丑分明的史书,以至于不少人视之为文学作品(如毛泽东:“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我们在这可以看到刻薄寡恩的商君,流氓成性的刘邦,霸气而优柔的项羽,质朴善战但命途多舛的李广……这些鲜明的形象和情感,都和宫刑对司马迁情感带来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更明显的是,过分浓郁的情感导致了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判断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甚至定型了许多历史人物在后世的形象,大大影响了后人的判断:对历史上的“失败者”,他往往抱有同情,孔子、项羽、李广、李陵等人在他笔下莫不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具有动人的色彩,而且司马迁常常不掩饰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崇敬;而那些以事功闻名者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我们决然看不到那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力量,甚至能读出冷冷的旁观姿态和或隐或显的嘲讽。尤其是对汉武帝,汉武帝刻薄寡恩、穷兵黩武自不必隐讳,但他也无疑是雄才大略、大有贡献的君主。可是司马迁的笔下却对他的这位领导没有太多好评,毫无疑问这和宫刑有直接的关系(别说“泄私愤”云云,司马迁是有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神仙,更何况这是剥夺一个男人的肢体健全和尊严,搁任何一个正常男人身上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平心而论,一部史书不应该有这样浓郁的感情倾向,但一部交织着血泪爱恨的皇皇大书,其生动性、思想性、文学性又根本不是“史书”“小说”等等框框所能容纳的。因此,宫刑大大影响了司马迁的情感,使《史记》超越了一般史书的藩篱,真正成为了“整个中国文化史(注意:用的是广义的“文化史”而不是史学史)上少数几部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image.png

  史记

  因此,我的观点是:毫无疑问,遭遇宫刑是司马迁人生的大悲剧、大劫难,但对于《史记》、对于中国文化史、对于后世读者,却未必是坏事:它改变了司马迁的思想,使《史记》更加深邃尖锐,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史巨著;它改变了司马迁的情感,使《史记》更加苍茫雄浑,形成了“雄、深、雅、健”的卓越风格,成为了虽不是纯粹文学作品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巨著。

  为什么把司马迁叫史圣,为什么《史记》备受后人推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后世君主专制日益加强下的循规蹈矩的史官笔下的东西,很难再具有身处封建制度形成初期、拥有比较独立人格和意志的司马公那样深邃的思想与充沛的情感了。

image.png

  司马迁

  假如司马迁没有受腐刑,他创作的《史记》会变成什么样的?

  1,思想上。可能不会有现在的《史记》那般深刻、老辣,更多的可能是平实叙事,对历史规律、社会运行、王权制度等的思考或许会少一些、浅一些,甚至歌颂大于批判;

  2,情感上。仍然会有比较浓郁的情感色彩,因为司马迁本来就是情感丰富、充满活力的人。但绝不会有现在《史记》这么浓郁的情感色彩,尤其不会有对历史人物那么爱憎鲜明的态度和情感横溢的评价,评价或许会更客观公正一点;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许多好文章(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可能会减色不少;全书基调可能不是现有《史记》全书贯穿的悲愤色彩,而可能是比较昂扬进取的;全书更接近纯粹历史记录而不是丰富的文化文学作品;

  3,篇幅上。由于没有宫刑,司马迁和武帝的关系基本正常,司马迁身体没有遭到损害,寿命估计会更长,《史记》的篇幅和内容应该会更多,或许成书之后就会被作为国家的正史保存起来(而不是他的外孙杨恽到了昭帝时才拿出来),保存情况会更好一些。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庭坚:北宋书法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称为江西诗派鼻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生于1045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