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卫子夫结局-卫子夫死后刘彻后悔吗
2021-10-01 14:08:01

  卫子夫(?-前91年),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思后或卫思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歌女。汉武帝刘彻十八岁时去探望平阳公主时,看上了卫子夫,卫子夫因此得以入宫,并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立为皇后。最后在征和二年(前91年)卷入巫蛊之祸中,自杀身亡,谥思后,葬桐柏亭。卫子夫身驻汉宫凡49年,在皇后位38年,育有一男三女。

  生平

  卫子夫的生年不详,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中婢女,而她则是平阳侯曹时和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姬。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春,在政坛上遭受挫折的汉武帝借着上巳节到灞上祭祀的空闲,到访附近的平阳侯府看望自己的皇姊。而平阳公主当时从民间收选了许多美女意图献给汉武帝,便带出来让武帝过目,但是汉武帝全没有看上眼。无奈之余,平阳公主便叫出府中的歌女助兴,结果汉武帝发现卫子夫姿色美艳,便借着更衣的时机将其临幸 。平阳公主见此借机将卫子夫献给汉武帝,并把她的弟弟卫青一同送入宫中。

image.png

  根据《汉书》记载,卫子夫入宫后整整一年多没有再见过汉武帝。后来汉宫驱逐多余的宫人,卫子夫试图混出宫时再次见到武帝,便哭着恳求他放她走。武帝见到梨花带雨的卫子夫后旧情复燃,便再次宠幸她,卫子夫随后便怀孕了。陈皇后听闻后妒恨不已,她的母亲馆陶公主刘嫖则企图绑架卫青来施以报复。然而卫青被好友公孙敖等人解救得以不死。武帝听闻后,当着陈皇后和馆陶公主的面封卫子夫为夫人,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召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得到的赏赐数日间累积至千金;参与营救卫青的公孙敖也由此益贵,卫子夫的三个侄儿卫伉、卫不疑、卫登尚在襁褓中,均封侯爵。

  元光五年(前130年)秋,陈皇后因勾结巫女楚服暗行巫蛊之事被著名的酷吏张汤查办,被废立之后逐出京城贬至长门宫,后位空悬。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下了汉武帝的长子刘据,被立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

  随着卫子夫逐渐年长色衰,失去汉武帝欢心,相继有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赵婕妤受宠,加以卫青、霍去病先后去世,卫氏地位日益可危。征和元年,公孙贺一家、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伉等人皆因巫蛊牵连而被株杀。征和二年(前91年),卫子夫因其在巫蛊事变中私自把皇宫侍卫给太子,支持太子起兵诛杀奸臣江充,对战汉武帝军队,被汉武帝收缴了皇后印玺,卫子夫赶在收缴印玺者前来之前绝望自杀。葬于长安城外的桐柏。

  她唯一生还的曾孙汉宣帝刘询即位后,追封卫子夫为思皇后(谥法曰: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以皇后之礼重新安葬,置园建周卫奉守。桐柏即长安城覆盎门外南北大道之东,曰思后园。而卫子夫除了容颜外,还有太子刘据和战功赫赫的娘家作为支柱,所以武帝死后,他的名誉还是得到恢复。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自叙》中称赞卫子夫“嘉夫德若斯”,可见卫皇后有相当良好的品德。后代史学家对戾太子刘据持同情态度,认为他和卫子夫死于巫蛊之祸实在冤枉,而武帝晚年也深感后悔。

  主要成就

  卫子夫由歌女而成皇后,除了她的容颜美色之外,还因为她有太子刘据和战功赫赫的娘家做为她的支柱。在她为皇后的38年中,是安分守己的,所以武帝死后,她的名誉还是得到了恢复。另外,应该指出的是,卫子夫的入宫,使她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为西汉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赢得了主动地位。从客观上讲,卫子夫对汉朝是有功劳的。因此,她的影响也是不能抹杀的。

  历史评价

  卫子夫生于西汉前期,在汉元帝之前,西汉皇后多为寒门之女或与前代出生寒微的皇后有血缘之亲。自武帝尊儒重教以来,历数朝之后儒家经义的尊卑等级逐渐为权利集团所接受。汉成帝欲立赵飞燕为后时就有儒生为谏“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至东汉《白虎通义·嫁娶篇》更提出“王者之娶,必先选于大国之女,礼仪备,所见多”。然而经学在武帝时期最为纯正,后世一味“修学好古",乐褒尧舜之德,周之古礼。将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时代所产生的今文经学驳斥的一无是处,反拘于古文经学不可自拔。以至于出生低微的卫子夫与西汉前期的其它皇后一样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上鲜有提及,更乏评价。

  又因卫子夫为后38年史书未记其过,所以出生低微同为公主府歌女的卫子夫没有如汉成帝皇后赵宜主(赵飞燕)一般致使“天下之恶皆归焉”的结果和“汉立飞燕,成帝胤嗣泯绝”的指控。

  卫子夫虽未获后世经义之人所褒奖,然其以歌女之卑受宠至一朝为后,其中的平阳歌舞却传为一段佳话。民间多有以卫子夫与汉武帝的爱情为蓝本的戏曲作品出现。而对于她的称呼“卫娘”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姿容出众能歌善舞的女子的代称。卫子夫虽身世低微,后世也默认了其38年的恭谨的品行。以至于今日翻开诗词歌赋,卫子夫的形象依旧是武帝在平阳侯府初次相见时的那个有着一头绸缎般光泽秀发的豆蔻女子,美丽、迷人、未曾老去。

  同时,卫子夫的出现也将卫青霍去病霍光引向历史舞台。武功则卫青霍去病抵御匈奴内侵、拓宽汉朝版图。文治则霍光佐八岁幼主,废昌邑昏乱,立孝宣中兴,匡国家,安社稷。卫子夫一生虽未插手政事,然因她所兴之人却对孝武、孝昭、孝宣三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及深远的影响。得以“长平桓桓,上将之元”、“封狼居山,列郡祁连”、“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的高度认可与赞扬,光辉远远遮住了这个同时代至尊的女子。

  司马迁:嘉夫德若斯。

  班固:子夫既兴,扇而不终。

  子女

  卫子夫与武帝生下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除刘据之外,三女不详。根据唐代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三女为有卫长公主、石邑公主、诸邑公主。而唐初颜师古在《汉书》注释中则称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皆是卫子夫的女儿。阳石公主又名德邑公主,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她与石邑公主为同一人。两种说法必有一种是错误的,或两种皆错。

  诸邑及刘据皆在巫蛊事变中死亡,卫长和石邑公主未有记载死于巫蛊。因公主的出生时间不详,仅确定卫长公主为刘据姐姐,无法知道其余子女的排行。

  卫长公主丈夫曹襄的曾孙在汉哀帝时复为平阳侯,这个爵位一直延续到东汉,汉光武帝时再授平阳曹氏为平阳侯。

  家族

  卫子夫的母亲卫媪,先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孺(《汉书》记为卫君孺 ,公孙贺妻),次女卫少儿(霍去病母),三女卫子夫。后与郑季生一子卫青,其后又与他人生卫步、卫广二子(或为卫步广一人)。

  卫媪的身份,《史记》 记为平阳侯“妾”,《汉书》 则记为平阳侯“家僮”。 妾 在先秦和秦汉时可指女奴,并不等于现代汉语中的 妾。其弟卫青对自己的身份的描述,则是“人奴之生” 。据《史记》记叙,卫子夫“其家号曰卫氏” ,可见卫媪姓氏由 卫子夫 生父而来,而媪则是用于妇人的称谓。卫媪的身份应是平阳侯家的奴仆。

  另“平阳侯妾”中,平阳侯可能指曹时。汉太祖时曹参封平阳侯 ,为第一代平阳侯。汉惠帝六年十月,曹窋为第二代平阳侯。汉文帝二十年(公元前160年),曹奇为第三代平阳侯。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4年),曹时为第四代平阳侯。其姐卫少儿身份明确,她为平阳侯曹时家中的侍者 。

  轶事典故

  卫子夫一生身伴君侧,却如深潭照影,平静无波。史书中卫氏虽未能善终,但智者寿、仁者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卫氏早年身受尊宠,后由微贱登至尊、稳居中宫三十八载;其家族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而曾孙刘询中兴汉室,思后园中声乐娱神,元康年间卫氏复家;卫子夫最终不愿受辱而与君“相决绝”,虽为自尽,此生却从未如弃妇一般嗟叹怨望、乞怜君幸。失意文人无可借以言愁,野史小说亦未多言,至今可供翻阅者唯寥寥耳。

  卫后鬓鬒

  无论在诗词歌赋中,还是现代文学中,总能偶尔看到关于卫子夫以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见宠于武帝的故事。然而,纵览史书,却难以从中寻觅到一丝一毫的踪迹。

  现今可查的,最早记载卫子夫发美的故事出自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赋中描述说:卫皇后兴于鬓发之美,赵飞燕得宠于体态轻盈。另外,在志怪小说《汉武故事》中,有一段关于卫子夫的描写。其内容大致与史书相符,唯细节之处稍有添加。其中一处写到:“上见其发美,悦之,遂纳于宫中。”。到了宋朝时期,类书《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三·人事部一十四》中更为夸张的说:卫子夫因一头秀发被立为皇后。虽《史记》、《汉书》中均未提及卫子夫发美与否,然后世诗文作品中多借此言卫子夫发美之典故。亦借卫子夫之鬓发形容女子发美。

  卫娘

  卫娘,即卫皇后子夫。因歌女得宠于武帝而立为皇后,故诗词中多用“卫娘”来形容姿容冶艳的女子。如:唐代诗人李贺的《浩歌》:“漏催水咽玉蟾蜍, 卫娘发薄不胜梳。”。又如:宋代诗人姜夔的《秋宵吟》:“卫娘何在,宋玉归来,两地暗萦绕。”

  梓童

  梓为木中之贵,古人以梓为有子的象征。皇帝立皇后,不仅是为了母仪天下,更重要的是为了建子嗣,承大统,以延续和维持王朝的长久统治,这是历代帝王都极为重视之大事。把建储称作立国本。因而皇后称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心理。关于这种称呼的来历有二种说法。其中一种源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汉武故事》的两个版本都曾写道:卫子夫新入宫,名字排在登记宫人的名簿的末尾,以至于一年多还没有轮到卫子夫入侍武帝。后来武帝挑选宫中不中用的女子释放出宫嫁人,卫子夫哭着请求出宫。武帝说:“我昨天夜里梦见子夫的庭院里生长了几棵梓树,这难到不是天意吗?”于是在这天宠幸了卫子夫,卫子夫怀孕,生了卫长公主。

  后世纪念

  卫皇后自尽后,葬于覆盎门外五里的桐柏亭。覆盎门南对杜县、下杜城,故又称杜门,而出长乐宫便直达杜门。

  其曾孙汉宣帝即位后,原地改葬卫皇后,追赠谥号为思后,按帝陵规制设置周卫供奉守护思后园陵。卫子夫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其陵园亦因此称为“思后园”。自此,如祭祀帝陵一般,西汉官方每年皆需在思后园庙、寝殿、便殿中定时上食、祭祀。

  宣帝因武帝正统而非庶孽即位,又因卫后对宣帝已隔数代、卫后未做太后,故宣帝未如文、昭二帝为生母起陵那般为卫皇后单独起陵、设置一县作为太后陵邑。且卫后葬地桐柏即在长安城外,距离不逾五里,周围皆为皇室场所,除都城长安外,无县可作陵邑。故在奉邑方面,宣帝仿汉文帝追尊其外祖父母的旧例,为曾祖母设置园邑三百户人家。

  为使曾祖母神灵在天享乐,或因卫子夫曾为讴者,喜好音律,宣帝“以倡优千人乐思后园庙”、“纵声乐以娱神”,思后园也被称为千乡。

  因卫太子的博望苑在杜门外五里(今制2-3公里),思后园在博望苑西北,长乐宫为长安城地势最高处,故在长乐宫便可看见思后园的歌舞升平。

  思后园西对明堂、大学。汉成帝以后,皇帝开始在思后园南侧的圜丘祭祀皇天上帝。可见思后园风水极佳。

  东汉桓谭《新论 祛蔽第八》记载,卫后送葬时有乘舆马十匹,这些马善于饮酒,不能乘驾,竟活到六十岁才死去。

  唐时记载思后园在唐长安城内金城坊西北,又称千人聚。唐中宗为其女安乐公主所建豪宅位于思后园东南。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