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半两
2021-09-30 10:25:02

  半两,秦朝及汉初铜币名。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成为了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轻重不同的货币,实行币制统一,改币制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三说)为单位,供巨额支付,如帝王赏赐、贵族间馈赠等之用;圆形方孔的铜币为下币,承统一前秦的币制,文曰“半两”(重十二铢),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铸。秦汉一两合今约十六克,半两约八克。但传世秦半两钱轻重差异很大,轻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则重十几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马迁说秦“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五铢钱后,半两钱遂正式废罢,但圆形方孔的铜币式样一直流传下来,直至清末。

image.png

  历史沿袭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型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秦半两钱

  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另:“秦半两”有治疗人体跌打损伤的特殊效果。原来,秦始皇时的“半两钱”中含有某种能促使人体骨质愈合的特殊物质。但只有秦始皇用来铸造“半两钱”的铜矿中含有这种特殊物质。此矿在秦始皇时已被采尽,所以以后各朝代铸造的铜钱都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也就没有这种特殊疗效。

  发展历史

  造型释义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

  战国货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统一货币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铸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也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定货币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鉴定比较

  方孔圆钱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制造简单,有孔便于穿挂。在战国的方孔圆钱中,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秦半两钱。

  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属于齐的仅存一字或化字;属、于东周、三晋地区的有共、垣、济阴、离石、车周等字,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一般每枚重3~5克。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汉文帝时半两钱重4铣(汉制1斤=16两,1两=24铣,半两=12铢),又称4铢钱,有的带有地名,如临苗四朱,宜阳四朱、东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点是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是西汉第一种货币。其版别有五种:常见类,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有郭类,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较少,传形类,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标识类,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佩钱类,穿孔呈菱形,为随佩挂之钱。存世半两钱一般伪钱极少。因错范戏制出现少数“半半”、“两两”钱。后人或有伪铸,应注意鉴别。

  总体来说,战国半两与秦代半两的区别比较有:

  字体:战国半两为大篆,字体较狭长,笔划随意性较大,版式众多;秦代半两为李斯手书的小篆,字体方正、美观,因与两锱同为李斯所书,故而两者字体应该一致或近似。

  钱形:战国半两形态不规则,可谓千姿百态,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很少看到完全一致的钱形,穿较小,不规整,钱体较厚重;秦代半两形态比较统一,外圆内方,钱面平坦,钱体略薄。

  重量:战国半两总体特点为不规范,多数较厚重,但差异很大,早期半两更甚,所以单凭重量并不可靠;因标准的秦半两形制规范,重量应该都在8克左右,故而太轻或太重者至少不能算是标准币。

  来源

  秦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同时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其中,关于统一货币有:及至秦,中国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宝、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之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下》)。

  作为秦始皇帝统一政策中的一节,秦半两钱的发行多有论述。但是,随着新的考古文物资料的不断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从各地区出土的半两钱看,其重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半两”二字的文体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难判定是统一后的货币。同时,1976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可以了解到战国时秦的货币制度的情况,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载了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出土的有关田律记录的木简以及半两钱的出土情况。这一发掘成果,至少如实地报告了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发行半两钱的情况。以上事例说明,关于半两钱,并非秦始皇帝统一货币之后的半两钱,而一定是战国时在秦国流通中出现的半两钱。

  秦的币制史尚不十分清楚,关于文献上所记载的“(初)行钱”和“复行钱”,学界尚无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

  “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

  相传“半两”二字为李斯所书,钱文高挺,多小篆而兼大篆,朴拙而深厚,豪放而俊逸。圆方者,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这种形式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种钱币形制以此固定下来,在中国保持了二千多年的时间。

  历史影响

  秦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青铜币由于“圆形方孔”,所以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自此,“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在《世界百位领袖名将邮票钱币典藏录》当中,收录了一枚“秦半两”青铜币。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扫平六合,统一中国”,因此,“秦半两”青铜币可以了解历史,领略一代君王的风采。

image.png

  汉半两,吕后时期(前187年-前180年)铸

image.png

  汉半两,汉文帝时期(前179年-前157年)铸

image.png

  汉半两,汉武帝时期(前140年-前87年)铸

  出土情况

  关于半两钱的出土事例,有大量出土报告,秦半两钱的出土集中在陕西、四川等地。陕西是秦之旧地,四川尽管战国前期属巴蜀,但于前316年归属了秦。而雍城又是秦的旧都,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于咸阳后,仍为重要都市。作为秦的中心咸阳,以及在始皇陵周围的遗址中,无疑有大量的文物出土。至于其他地方的出土报告就很少。即使偶然发现秦半两钱的地方也与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山西省河津县在战国时称作皮氏,属魏国之地,前329年为秦所攻占。前272年,秦于河南省南阳一带,设置南阳郡。另外,关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等出土地,均在秦筑长城附近。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二王:东晋的书法传奇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