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

尼古拉·普桑历史-尼古拉·普桑历史百科
2021-09-30 09:54:02

  尼古拉·普桑简称普桑,外文名Nicolas Poussin出生于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去世,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古典主义画派。代表作是《阿尔卡迪的牧人》,古典主义代表作是《摩西的发现》。

  尼古拉·普桑崇尚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提香,醉心于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虽然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

  尼古拉·普桑

  生平

  早年时期

  1594年6月尼古拉·普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大区安德利镇(Les Andelys)的一个小村庄。父亲让·普桑来自苏瓦松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并于1590年宗教战争期间在弗农被捕后抵达诺曼底;母亲是普通市民阶层家庭的女儿。尼古拉·普桑是家中唯一的儿子。1609年至1612年间曾外出求学的普桑回到家中开始练习绘画

  1612年,普桑未经家人许可就离开家去了巴黎。在毫无人脉的巴黎,普桑可能是受到了一位普瓦图贵族的扶持,贵族让普桑在自己家中安顿下来,并想办法让他继续学习绘画。正式在这一时期,普桑先后在乔治·拉勒曼德洛林(Georges Lallemant)及当时著名的肖像画家Ferdinand Elle的工作室中学习了绘画。在这个时期,普桑还认识了一些著名的收藏家,再他们的藏品中,普桑欣赏到了拉斐尔与朱利奥·罗马诺的画作,这是他第一位意大利艺术所惊艳。1614年,普瓦图贵族将普桑带到普瓦图。在当地并没有受到很好对待的普桑一个人偷偷逃回了巴黎,不久后,没钱且身患重病的普桑回到安德利镇的家中。健康问题从此开始困扰了普桑一生。

  早年的巴黎生活

  1622年,受巴黎耶稣会的委托,普桑接到了最初的工作订单,为当时封圣的圣伊格那修·德·洛跃拉和圣弗朗西斯科·沙勿略绘制六幅大型组画(作品现已失传)。据说普桑在令人吃惊的很短时间里(贝洛利说只花费了六天时间)完成了该作品。绘画受到极大好评,这名年轻画家的名声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久后普桑结识了画家菲利普·德·香玢(Philippe de Champaigne),两人很快成为好友。1623年,普桑为巴黎圣母院画了《圣玛利亚的安眠》,作品风格明朗、典雅而获得好评。这期间有幸结识了意大利诗人马里诺,马里诺向普桑订购了素描神话系列作品。现存的十一幅作品均为英国温莎城堡的皇家图书馆所有。作为普桑早期在法国创作的真迹,这是惟一现存的作品。在诗人的影响下,普桑决心前往罗马。

  早年的罗马生活

  1624年春天,普桑先到威尼斯,随后来到罗马。罗马是欧洲当时的艺术之都,普桑得以悉心研究古罗马艺术和拉斐尔的作品,以及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更近代一些的圭多·雷尼和卡拉瓦乔(不过普桑并不欣赏他的绘画)。普桑这个时期的创作,既有巴洛克的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还带有学院派影子。他还频繁出入于圣卢克学院。学院聚集了罗马当时最重要的画家,其中最著名是另外一名法国画家西蒙·乌埃(Simon Vouet),他当时给普桑提供了租房的津贴。

  1626年12月巴贝利尼红衣主教回到意大利,并委托普桑创作了《格马尼库斯之死》,这幅作品被视为普桑的最初杰作。1629年2月,普桑得到了一个更加光荣的创作订件,描绘基督教最大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大祭坛画《圣伊拉斯谟殉教》。作品完成于1629年秋,但公开时人们的反应十分冷淡。此外,第二年普桑在罗马的法国人教堂圣路易吉·迪·法兰切吉教堂壁画创作竞赛中也遭到了失败。加上人们对前一次《圣伊拉斯谟殉教》的评价,普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具备创作公众场合大型作品的才能,之后便开始专门为个人收藏家创作较小的绘画。

  在罗马大获成功

  17世纪30年代,普桑战胜了困难,有了飞跃性进步。他的大多数成功都是著名学者、古董研究和收藏家卡希亚诺为他带来的。卡希亚诺无疑是普桑在罗马的最大资助者,他订购了很多绘画,还将普桑介绍给与自己拥有同样知识兴趣的其他顾客。

  重返巴黎(1640-1642)

  17世纪30年代末期,普桑在画坛的名声已经很大,黎塞留认为如果能够让他回法国工作,会给本国带来名誉,因此他热切盼望普桑的回国。1639年1月,他为了让普桑为国王路易十三世工作请他前往巴黎,并在满是恭维言辞的信中列出了慷慨的雇用条件。普桑对于离开罗马非常犹豫,他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企图留在罗马,但1640年8月他收到了一封近似于恐吓的信件,上面说“如果是法国人,就应该注意不要冒犯国王”。1640年12月普桑如黎塞留所愿回到了巴黎,任宫廷首席画师,并指挥装饰卢浮宫豪华画廊,但其他画家的敌视与不合作使他愤然离去。

  成熟期及晚年生活

  1642,普桑以接妻子为借口离开巴黎前往罗马,从此再也不愿返回巴黎。普桑回到罗马以后,不再追求荣誉,只是潜心作画,在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探索,创作了《七件圣事》、《所罗门的判决》、《利百加》及历史风景画《福西戎的葬礼》、组画《四季》等,这些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创作出的杰作,其中,组画《四季》更是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寓意语言。

  巴黎之行也为普桑带来了好的结果。他得以结识众多有教养的崇拜者,此后,他们成为普桑的主要资助者。事实上,回到罗马后,普桑的主要作品中,法国顾客委托创作的订件超过了意大利人。由于他在工作中花费很多时间,他手里常常有很多的工作。普桑生活简朴而有规律,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创作和文静的活动中一读书、与朋友交谈。普桑年轻时候多少有些性格急躁,但成年之后,他感到“精神的平和与安稳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财宝”。

  17世纪40年代初,普桑的手时常颤抖,到了50年代,这一症状愈发恶化,有时创作十分困难。那可能是今天称为“帕金森氏症”的疾病。1664年10月,普桑的妻子去世,画家也处于“卧床”状态,创作已经不可能。

  1665年11月19日,七十一岁的普桑逝世。按照他的遗言,他被“不奢华地”安葬在所属教区的圣罗伦佐教堂。

  轶事

  据说在他创作的旺盛期间他经常与友人到罗马郊外旅行,发思古之幽情,创作一些情感高雅的宗教、神话故事和文学题材的画,他的很多名作是在这时期创作的。

  46岁的普桑收到路易十三和首相黎世留的邀请信,以宫廷首席画家和高薪请他回巴黎为王族服务,回国后受到热烈的接待,住进宫里豪华宅邸,但是失去了艺术上无拘无束的创作自由,他自己说过“像绞索一样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宫廷的礼节、专横的制度和命令,同行的嫉妒和阴谋等等割断了他艺术的翅膀,这使他十分后悔回国。他说:如果我在这个国家留下来,我就会变成一个拙劣的画家。

  一直忍受到1642年首相黎世留去世,他乘机请假回罗马,借故看望有病的妻子,这一去决不再回巴黎,与妻为伴,不求名利,潜心作画,又过起那野鹤云间的自由生活。画家以很大的精力集中于风景画的创作。在他62岁时还拒绝了罗马的圣路加学院的院长之职。

  作品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虽然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艺术素养决定他选择一些具有“崇高风格”的绘画题材,他画的人物也是按照希腊、罗马的雕刻形象来塑造的。他认为这些形象的可贵处,在于符合了一种“典范”,所以他画的人物从不来自实际生活。著名的《阿卡迪亚的牧人》含义较晦涩,一直是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阿卡迪亚”,即古代传说中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乐土”。画上展现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四个牧人,头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围在一块墓碑前在研读着铭文。一个连腮胡须的牧人跪着读出碑上铭文,并回过头来向右侧的一个女牧人说着什么,石上的拉丁铭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

  普桑深受文学滋养,对于他所描绘的诗文内容特别具有敏锐的感受。他经常从奥维德的《变形中》(Métamorphoses)中寻找主题,对于古代的传说与美德深深着迷。然而普桑不只话山林仙女或者古代伟大史诗,他也绘制如《七圣礼》(Les sept sacrements)这样的宗教题材。

  作品鉴赏

  普桑的艺术素养决定他选择一些具有“崇高风格”的绘画题材,他画的人物也是按照希腊、罗马的雕刻形象来塑造的。他认为这些形象的可贵处,在于符合了一种“典范”,所以他画的人物从不来自实际生活。

  《阿卡迪亚的牧人》

  《阿卡迪亚的牧人》

  这一幅著名的《阿卡迪亚的牧人》含义较晦涩,一直是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

  “阿卡迪亚”,即古代传说中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乐土”。画上展现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四个牧人,头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围在一块墓碑前在研读着铭文。一个连腮胡须的牧人跪着读出碑上铭文,并回过头来向右侧的一个女牧人说着什么,石上的拉丁铭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

  据美术史家的解释,这里的“我”,是指“死神”。那末,铭文的意思似乎是说:“在美好的乐土里,死也是不可避免的。”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我们从左侧一个伏在墓顶上的牧人的表情看,他低着头,似有缅怀之情,与左边站立着的女牧人形成对比。女牧人身着黄衣蓝裙,是全画最跳突的色彩。这个女性形象费人猜思,据说,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征。她虽含颌垂首,默默倾听着铭文,却给人以一种抚慰感。疑虑与抚慰,惆怅与哀思,围绕着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让人紧紧思索。这里的女牧人与男牧人构成了形象化的一种情绪对比。似乎隐隐地在向观者表白:“死何足惧?阿卡迪亚毕竟是世人的向往之地。”

  这种非现实的牧歌式悲凉情调,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画家当时的处境与对艺术的憧憬。画上人物的服饰都是仿效希腊雕刻风格的。他始终把这种形象视为艺术的崇高表现。不过对于西方人来说,也许确能发思古之幽情。

  此画作于1638~1639年(一说1636年),约85×121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

  《台阶上的圣母》

  《台阶上的圣母》(局部)

  《台阶上的圣母》几乎不象一幅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画,对圣母、圣子、圣安娜以及施洗约翰等人物的处理,似乎都服从于一种构图的思考。

  画家最关心的是规范性: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圣母的红衣蓝裙、圣安娜的黄袍,右侧圣约瑟的黑色法衣,这些色彩上的鲜明对比,具有一种庄严的审美价值。人物是那样矜持,象一出舞台剧。背景还用古罗马的建筑物,整个画面缺少宗教意味,但也不具备拉斐尔那种天伦趣味,它给人以和谐与对称感,从构图中透视出艺术家潜心于古典艺术规范的执着精神。

  影响

  普桑作为古典主义大师,在法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德拉克洛瓦赞赏他的大胆独创,大卫和安格尔继承了他的严谨古朴,塞尚得益于他的理智……

  评价

  普桑的艺术生涯几乎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的一生有过欢乐,也有过绝望,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里,他始终是理性的。普桑的理想是崇高的,但和严酷的现实是矛盾的,他虽然未能直接用艺术去揭示社会矛盾,而是采用寓意和曲折的古典艺术表现去谴责一切非理性和丑恶现象,决定了他艺术的积极意义,但毕竟是远离祖国的现实,他的艺术创作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的艺术对后代的法国画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塞尚就说过:“每次我从普桑那儿回来,我便更了解我是谁。”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通常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他在法国17世纪画坛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与伦比。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西绘画之父”。

  古典画派

  古典主义画派是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流派。以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为典范,从中提取绘画题材回绘画技巧,推崇理性主义,追求崇高、永恒、和谐的创作原则。代表人物有洛兰、普桑等。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奂——亡国之君的不寻常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末代皇帝往往命运悲惨,但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曹奂却是一个例外。他在亡国后的生活相对较为平静,这在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是较为罕见的。本文将探讨曹奂的死亡和他所获得的谥号,以及他在亡国后的生活状态。  一、曹奂的生平与统治  曹奂,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