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

三十年战争历史-三十年战争历史百科
2021-09-29 14:37:05

  三十年战争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发生时间1618年-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成的大规模混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最终,哈布斯堡王朝战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图

  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德意志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争”。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至40个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日耳曼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

  战争相关信息

  参战国

  新教联盟(胜利)

  瑞典王国(1630—1648)

  法兰西王国

  法兰西王国(1635—1648)

  丹麦—挪威联合王国(1625—1629)

  波西米亚王国(1618—1620)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萨克森选侯国

  普法尔茨选侯国

  勃兰登堡—普鲁士

  不伦瑞克—吕纳堡

  英格兰王国(1625—1630)

  英格兰王国

  苏格兰王国(1625—1638)

  苏格兰王国

  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匈牙利反哈布斯堡叛军

  奥斯曼帝国(支持)

  奥斯曼帝国

  俄罗斯沙皇国(支持)

  指挥官与领导者

  古斯塔夫二世(瑞典)

  路易十三(法国)

  斐迪南二世(HRE)

  斐迪南三世(HRE)

  华伦斯坦(HRE名将,被斐迪南三世暗杀)

  菲利普三世(西班牙)

  菲利普四世(西班牙)

  参战兵力

  149,000瑞典军

  135,000丹麦军

  120,000法军

  77,000荷军

  60,000奥斯曼骑兵队

  6,000特兰西瓦尼亚军

  其它兵力

  <150,000 HRE帝国军

  >300,000 西班牙军

  20,000 匈牙利军及克罗地亚骑兵队

  伤亡与损失

  50,000–60,000 荷兰军

  <300,000 法军

  110,000 瑞典军

  118,000 帝国军

  80,000–100,000 西班牙军帝国人口大规模损失,哈布斯堡王朝受到重创

  背景

  17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德意志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年)和“天主教联盟”(1609年)。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年~1619年在位)企图在波希米亚(今捷克)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三世为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三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装暴徒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正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给他的首相的信中所说:“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

  过程总述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以及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支持。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法国、瑞典、丹麦、联合省共和国(荷兰)以及英国和俄国组成,并得到德意志新教诸侯和波希米亚、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运动的支持。

  三十年战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的,后来则失去宗教性质。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深远过程的反映,是和一些欧洲国家最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年~1609年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密切相连的。

  当时,哈布斯堡王朝已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它竭力谋求欧洲霸权,但遭到了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的反抗。这些诸侯国形式上加入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是独立的。

  1576年鲁道夫二世即位,德意志开始迫害新教徒。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冲突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治军事联盟:以普法尔茨侯爵腓特烈五世为首的新教联盟(1608年)和以巴伐利亚马克西米利安公爵为首的天主教联盟(1609年)。德意志的国内矛盾给欧洲列强以可乘之机。

  法国支持新教联盟,以便对周围各国建立霸权,并阻止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边界诸侯国地位的加强。丹麦在攫取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州后,又力图占领德意志北部各诸侯国。瑞典则想把波罗的海变成本国的“内海”。荷兰极力削弱西班牙和奥地利,并使本国商船队在古老的汉萨同盟商路上获得控制权。英国既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海地区加强势力,同时也不希望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各国强大;它在欧洲和近东的利益,其中包括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关系,与法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奥斯曼帝国虽然未参加三十年战争,但却指望利用这次战争来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被看作是“基督教先锋”的奥地利如若战败,可使奥斯曼帝国摆脱其在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敌人。俄国与波兰立陶宛王国进行战争,是为收复在波兰、瑞典对俄国的武装干涉(十七世纪)期间被波兰立陶宛王国侵占的领土。

  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敌对双方均拥有常备雇佣军,总兵力各达2.5~5万人。这些军队在建制上分为旅和团。它们虽然经严格训练,但军纪和战斗素质都较差。瑞典军经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组,战斗力较强,自由农民和市民是这支军队的强大的来自本民族的骨干力量。它装备有轻型火炮和火枪(纸制弹壳),这些武器的特点是射速高。

  瑞典军步兵团火枪手占2/3,长矛手占1/3,其他国家的军队则相反。为了充分发挥步骑枪火力的威力,古斯塔夫·阿道夫把步兵和骑兵原来的纵深配置队形改成3~6列横队。瑞典和其他国家军队的野战炮兵由轻、重炮兵连编成。瑞军平均每千人配备火炮5~12门,而其他国家的军队每千人仅配备火炮4~5门。

  战争导火线是1618年的波希米亚(今捷克)人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及宗教战争。而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捷克阶段

  捷克“掷出窗外事件”

  波希米亚于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自那时起,波希米亚国王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希米亚,意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逼害,并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他们的教堂。于是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是为扔出窗外事件,并成立临时政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宣布波希米亚独立。

  全面反奥

  1619年6月波希米亚起义军进兵至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近郊,并与当时已继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斐迪南二世进行谈判。斐迪南逼于形势,在表面上假意答允进行谈判,实际上在暗地里向天主教同盟求助,并答允将来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爵位转让予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以换取天主教同盟出兵相助。不久,天主教同盟即出兵二万五千人,并赞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大量金钱。起义者被逼于该年八月退回波希米亚,而波希米亚议会亦于该月选出信奉新教的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为波希米亚国王。

  皇帝反攻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当然不能容忍波希米亚人自行选出国王,于是在解除维也纳之围后随即出兵反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进攻普法尔茨。

  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亚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战役与蒂利伯爵所统率的天主教同盟军决战,联军虽占有地利,但因装备落后,终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腓特烈五世被逼逃亡荷兰,而波希米亚则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

  波希米亚约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圣罗马帝国的贵族之手。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更强迫波希米亚的百姓改信天主教,并焚毁波希米亚的书籍,以及宣布德语为波希米亚的官方语言。1621年至1623年,蒂利伯爵再度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军队。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捷克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室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军获胜为结束。

  丹麦阶段

  全欧反奥

  捷克阶段的战事虽然告终,但法国并不能容忍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帝国复活;而荷兰共和国(尼德兰联邦)则于1568年与西班牙开战,至此仍未结束(八十年战争)。英王詹姆斯一世则担心其女婿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的命运;丹麦和瑞典则不愿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度在全国实施有效的统治。

  因此,本来只是波希米亚人反对神圣罗马帝国战争演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提议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由此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正式展开。

  丹麦出兵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德意志的西北部,与此同时,由曼斯菲尔德率领的英军则占领波希米亚西部。

  这次新教联军可说是节节获胜,但于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该年4月击败曼斯菲尔德,其后再击败丹麦,并控制了萨克森。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瑞典阶段

  瑞典出兵

  战争第二阶段由神圣罗马帝国获胜后,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因此瑞典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从而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大败皇帝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于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国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占领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原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在纽伦堡会战挫败古斯塔夫二世。华伦斯坦在1632年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同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亦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则退回波希米亚,后来因为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猜妒,遭到其派刺客暗杀。

  再度反攻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借此机会联合西班牙盟军,在1634年9月于纳德林根会战大败瑞典军,逼使瑞典军撤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与勃兰登堡则于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帝获胜而告结束。

  混战阶段

  法国出兵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获胜使得法国大为震惊,此前,法国自身是天主教国家,而且内部贵族与胡格诺派叛乱,一直只是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当丹麦、瑞典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均告失败后,法国终于在首相黎塞留的带领下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从此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

  法国获胜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出兵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由南北两路夹攻,并且一度进逼至法国首都巴黎,但最后为法军所败。法军出兵加泰罗尼亚,支援加泰罗尼亚大起义(1639年——1651年),给了西班牙致命的打击,并间接导致了葡萄牙脱离西班牙控制。

  1638年8月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的主力更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歼灭(唐斯之战)。1643年5月,第四代孔代亲王与杜伦尼子爵在罗克鲁瓦战役中共同击溃西班牙陆军的主力,法国陆军由此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陆军。

  丹麦参战

  1642年11月,瑞典军于布莱登菲尔德再度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此时丹麦王却嫉妒瑞典军的战果,并恐惧瑞典强大后,丹麦受其所制,因此乘瑞典军攻进南德意志之际,向瑞典宣战。丹麦曾于1644年击败瑞典与荷兰的联合舰队,但其后丹麦海军却被重新组建的瑞荷联合舰队全歼。在经过三年(1643年~1645年)战争后,瑞典军成功从水陆两路进逼丹麦,逼使丹麦停战求和。

  瑞典获胜

  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而该年8月法军又于纳林根会战击溃神圣罗马帝国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领土大部份被占领。

  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再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

  战争结束

  战至此时,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结果于该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影响

  欧洲

  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近300个独立的大小不同的诸侯领地和100多个独立的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地位完全破灭,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德国是30年战争的主战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捷克和萨克森的矿山全部被破坏;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捷克居民在战前有300万,战后只剩78万人;工商业急剧衰退。绝大多数城市都失去了原先的商业,而沦为诸侯的统治中心。

  恩格斯说:“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德意志为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最无纪律的暴兵纵横反复地蹂躏着。到处是焚烧、抢掠、鞭打、强奸、屠杀。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其实,倒不如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随随便便、自由行动——凡属有这样匪军出现的地方,农民是最倒霉的了。物质的破坏,人口的凋零,是无穷无尽的。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国已经不可救药了,已经被踏碎、被撕破、遍身流血,躺倒地下了;最可怜的,当然还是农民们。”西班牙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战胜国法国从这一次战争中得到了德国大片领土,包括在1552年占领的梅斯、土尔、凡尔登等洛林土地得以承认,阿萨斯和下阿尔萨斯以及西南德意志的一些地区。法国因此成了欧洲霸主。

  战胜国瑞典也得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包括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包括鲁根岛在内;还获得了东波美拉尼亚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含出海口城市施台廷及奥德河口地区。瑞典国王还以帝国采邑(从皇帝那儿获得的封地)名义获得威塞尔河口及其他一些地区。这样,瑞典不仅据有德意志北部各重要河口,而且由于成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干涉德意志的内部事务。此外,瑞典还得到500万杜卡登(当时的一种金币)的赔款。瑞典因此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正式承认荷兰独立;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在宗教方面,和约规定卡尔文教徒享受与路德教徒同样的权利。教会财产的归属以1624年初持有的情况为准。新教得以承认,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有相等的人数。

  这次战争对世界军事学术和技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并开始大量投入使用;火炮也进行了改进,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已成为一个独立兵种;武器装备的改进使战术发生了革命,战斗队形趋向灵活;促使了许多国家军事制度发生变革;在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国的蒂雷纳等。

  世界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持续到当代。

  德意志分裂

  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这场战争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65%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战争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实际权力仅局限于他们的家族领地,例如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在帝国境内的其他地方,数百个领主统治着他们各自的公爵领地、侯爵领地、伯爵领地、主教辖区和自由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里。

  战争结束时,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哈布斯堡家族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贵,而各类领地实际上依旧是独立的实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这些领地的统治者实行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权利,这在理论上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独立。然而实际上,他们早就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不受皇帝约束。因此三十年战争和《和约》对他们的地位没有什么影响。

  这场战争,给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使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其实,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政治和宪法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于没有发生的事情上面,而不是体现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上面。长期以来,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在寻求增强他们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广大领土和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他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将帝国变成一个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就像英国和法国那样。三十年战争是他们为实现统一德意志的目标所做的真真切切的最后尝试,但他们失败了。

  荷兰独立

  这场战争后,荷兰与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而荷兰不仅正式独立,而且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在战争中不论陆战还是海战均告失利,并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法国兴起

  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洛林主权,并获得了欧洲霸主的地位。直到普法战争的爆发。

  瑞典兴起

  瑞典国王取得了德意志的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并因此成为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务。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万杜卡登(Dukaten,德意志货币)的赔款,并从此一跃成为北欧强国。直到北方战争的爆发。

  战术改变

  战争中诸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建立了常备军与后勤系统,使军队可以进行持久战。军队亦逐渐精简化,以符合机动战的要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所进行军事改革,即以火枪兵取代长矛兵,先以炮兵进行集中火力的攻击,再以骑兵出动进行突击,最后由步兵负责清理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更成为其后战争的标准战法。

  战争双雄

  古斯塔夫·阿道夫

  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的一代英王,被后世称为“现代军事之父”、“北方的雄狮”。古斯塔夫喜欢冒险,一生中曾无数次在前线冲锋陷阵,并且多次重伤,甚至被俘。富有骑士精神。即位初期在丹麦战争中,通过议和赎回大量国土,后夺取芬兰全境,几乎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1630年参加三十年战争,1632年在指挥吕岑战役中作战身亡。

  华伦斯坦

  华伦斯坦,一名德国化的捷克贵族,自视为纯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个军事家,具备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三十年战争中,华伦斯坦领导者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守护德意志。他堪称与瑞典国王齐名的三十年战争双雄。功成名就之时,华伦斯坦被怀疑功高震主,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甄嬛的原型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活了多少岁?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清宫剧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其中,《甄嬛传》作为一部热门的清宫剧,讲述了聪明绝顶的甄嬛如何在后宫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皇后的故事。然而,剧中的甄嬛并非完全是虚构人物,她的原型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那么,这位历史上的皇后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