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汤刑怎么读-汤刑的内容
2021-09-26 18:25:01

  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为了纪念开国君主商汤,故以汤为名。

  根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可知它是因为国内有乱政而作,主要是镇压奴隶或平民反抗规定。但《竹书纪年》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可见汤刑虽然制定出来,但没有公布。这是因为奴隶主和贵族都认为:“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后来周初曾廷用之。荀子也主张“刑名从商”。汤刑的主要形式是习惯法,据考已有不公开的成文刑书,刑罚延用夏五刑而有所损益,其详细内容已难以考定。

image.png

  汤刑

  概述

  盘庚时期,盘庚发现贵族不愿意迁移的原因是由于在位的大臣本身言行不正,于是决定用先王传下的典制来整顿当时的法制。

  祖甲在位时期,也对《汤刑》进行了修订。《竹书纪年》记载“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此次修订使汤刑更趋完备。

  从文献记载来看,《汤刑》是商代的一个基本法律,整个商代一直适用。由于《汤刑》已经失传,其内容无法考订。

  《吕氏春秋·孝行》引《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东汉高诱注:“商汤所制法也。”即传说商汤制定的《汤刑》有三百条之多,最重的是“不孝”罪。

  详述

  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社会的确立,而要维护这种秩序,就需要有完备的法制建设。于是,由一些原始社会习惯形成的习惯法,最终发展为成文法典。法律制度内容甚多,但刑事法律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汤刑》就是商代颁布的一部重要刑事法律。

  提到《汤刑》,我们不得不谈到《禹刑》。《左传》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因禹而命名。据说,夏代的这部法律有三千条之多。它初步确立了以习惯法为主体的五种刑名,即大辟(杀头)、劓(割鼻)、宫(残害生殖器官、破坏生殖功能)、刖(断足)、墨(割开上额,灌注黑色)。关于《禹刑》的内容,因为史料缺乏,我们还不甚了解。

  继夏而起的商朝,在开国之初就制定了刑法,即《汤刑》。这部由汤在都城西亳制定的法律,在祖甲时期,作了修订。它是初具规模的一部奴隶制的刑法法典,是一部成文法典。

  《汤刑》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继承和发展。《汤刑》的罪例有三百条,最重的刑例是不孝。正如《吕氏春秋》所谓的“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重视以“孝”为代表的“礼”与“刑”的相互借鉴。

  人们习惯认为,《汤刑》主要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工具,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对于商王朝最早的统治者威胁最大的,不是奴隶,而是大大小小的奴隶主。因此,《汤刑》内容的重要部分,实际上是官刑,即《汤刑》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各级官吏。《左传》对此记载说:“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意思是,官吏如果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官风不正,就要受到处罚。

  夏代时,已设有专门关押犯人的监狱。夏桀曾把商汤囚禁于夏台(又叫均台,在今河南禹州市境),夏台是夏王直接管理的牢狱。

  商朝则继承了夏朝的监狱制度,并强迫监禁中的人犯服劳役。《汤刑》所规定的刑罚方式很残酷,如有人在公道上弃灰,就要被斩手。到商代的亡国之君纣王时,更是强化了这种刑罚的措施,如文献中记载的炮烙之刑,仅从字面上就使人不寒而栗。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主张“刑名从商”,说明了《汤刑》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